小平小道:改革開放思想搖籃
在小平小道陳列館,記者見到了小平當年在新建縣圖書館使用過的借閱証,編號:99000047。“小平在新建縣圖書館曾經借閱過不少圖書,縣圖書館沒有的書籍,工作人員就到江西省圖書館幫小平借閱。”小平小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處副主任林慧說。
在逆境中,小平始終不渝地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如飢似渴地汲取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營養。小平的女兒毛毛在《在江西的日子裡》中寫道:“在那謫居的日子裡,父母抓住時機,勤於攻讀。特別是父親,每日都讀至深夜……在讀書中,他們撫古思今,收益不淺。”
從一位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到一名受到監督勞動的工人,地位的反差、環境的危難,並沒有動搖小平的信念和意志,他依然平和樂觀,在體味普通群眾生活當中,真切地了解了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陷入了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慮和深深的思考中。
一天,與小平同車間的一名工人,讓小孩去買豆腐。小孩興沖沖地把豆腐買來了,卻不小心把豆腐掉在了地上。在那個年代,一塊豆腐也算得上一個家庭難得的美食了。看到豆腐被摔得稀爛,這名工人心痛不已,把小孩狠狠地打罵了一頓。
小平把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裡,內心極不平靜。下班回到家,他感慨道:新中國成立這麼多年了,老百姓還過著這樣的日子。難道我們干一輩子的革命,就換來這樣的社會主義?
后來,小平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說:“‘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種觀點,寧要窮的共產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我在1974年、1975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時就批駁了這種觀點……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71年6月,因受迫害致殘的鄧朴方獲准到小平身邊。陶端縉回憶說,“有一天,小平問我家裡有沒有壞了的收音機,可以讓癱瘓在床的鄧朴方幫助修理一下。我說,我一個月四五十塊錢的收入,要供養四個小孩,有的在上學,家裡還有老人,哪有閑錢買收音機啊!”
聽了陶端縉的回答,小平怔了一下,然后慢慢地說,“我知道,像你們這個年紀的工人結了婚、成了家,日子是蠻難的。但這種情況不是靠哪個人一下子就可以解決的,隻有靠發展生產。隻有生產發展了,情況才能得到改善。”
“發展生產力”是小平認定了的真理!后來,他在離開新建的前夕前往贛南考察時反復強調了這一觀點。
……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小平在小平小道上風雨無阻地行走了三年零四個月,也苦苦思索了三年零四個月,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在這條小道上逐漸萌芽。
2008年12月18日,小平小道陳列館正式開館。卓琳在賀信中說:“通過三年的觀察,鄧小平更加憂思國家的命運前途。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於他復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
小平第二次復出后,領導進行全面整頓,著力恢復生產秩序。這一整頓,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終結,成為撥亂反正的序幕,改革開放的先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端。1987年10月,小平會見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書記卡達爾時說:“改革,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務工作。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復生產秩序。凡是這樣做的地方都見效。”
粉碎“四人幫”后,小平第三次復出,堅定地開展真理標准大討論,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轉折,中國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本報特派採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