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
去年8月底,在衡量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水平的標簽中,又多了一個重量級的權威認証——全國首批質量強市示范市。而榮耀背后,正是這座曾以經濟發展速度著稱全國的城市,在破解資源瓶頸、驅動轉型升級中的成功探索。
把時針撥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從此,束縛著的手腳被放開,小漁村迸發出昂揚的活力,插上“翅膀”變身“大鵬”,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邁步向前。
上個世紀90年代,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深圳“再綻東風第一枝”。從此,東方風來滿眼春,新中國第一個証券交易所深圳証券交易所開始營業,率先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華為、中興、招行等企業開始騰飛……
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奮斗,2010年,深圳全市生產總值接近1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約1.5萬美元,居於中國內地大城市的首位。
經濟學警示,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以上后,經濟增速將趨穩甚至下滑。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緊缺、環境容量趨緊……“增長的天花板”,對深圳的發展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重壓之下,如何破解?從“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再到“深圳質量”,深圳作出了選擇--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2011年1月16日,是深圳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的日子,深圳市市長許勤的工作報告結束后,“深圳質量”迅速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這是“深圳質量”第一次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圳發展新的標杆就此正式樹立。
深圳市市長許勤描繪道:“深圳質量”堅持以質取勝,追求更高的物質文明﹔堅持以人為本,追求更高的社會文明﹔堅持文化強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堅持內涵發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堅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態文明。
“深圳質量”提升深圳經濟“成色”。2013年,深圳實現生產總值1.4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5%,繼續保持在全國內地城市第4位。其中,生物、新能源、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5002.5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34.5%。“深圳質量”建設的成果,也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利。2013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比上年增長9.6%﹔社會保險覆蓋面、保障性住房供應、推進教育事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等方面,均有著顯著提高。而未來,越來越多的民生領域,將納入“質量”考核的范疇,推動民生幸福進一步提升。
如今,在“深圳質量”這一全新發展標杆的指引下,深圳經濟發展升級版雛形已現。或許像過去30多年扮演的角色一樣,以“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為發展方略的深圳,將在譜寫中國夢新篇章的偉大征途上再探新路、引領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