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發展,劈江截流建涼灘
採訪涼灘電站當天,我們幸運地找到了當年參與涼灘電站建設的唐代純老人。
“我有10年沒來涼灘電站了,有變化。”今年80高齡的唐代純老人再次來到涼灘電站,左右顧盼,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讓他動情。老人記憶很深的地方是六角亭。六角亭在電站竣工前便已建好,站在這裡,可以俯瞰渠江和涼灘電站一期工程的機房以及橫斷渠江的大壩。
指著大壩,老人介紹說,涼灘是渠江中段很長的一段石灘,水位較淺,枯水期根本無法行船。上世紀六十年代,為實現渠江梯級開發,並有效解決渠江航道問題,由省交通廳在這裡實施航道工程,修建了攔江大壩和航閘。
“而利用大壩修電站,則是70年代的事了。”到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廣安縣境內盡管已有兩座小電站,但供電仍嚴重不足。“一到晚上,縣委機關供電就不能保証,師范校上晚自習也隻能點煤油燈。農村地區普遍沒有用電,抽水都是用柴油機,而柴油是計劃物資,非常緊缺不說,成本也很高。”老人還說,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后,各地發展經濟的意識高漲,“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解決電力問題。當時,投入1度電,便可增加GDP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正是基於這種背景,1976年,在渠江修建電站的事宜便開始著手規劃。經多次現場查勘,縣委縣政府最終決定利用涼灘的攔江大壩形成的7米左右的水位落差修建電站,名為“涼灘電站”,並於1982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電站建設所需資金、物資受到計劃經濟的嚴重制約。為此,1983年初,時任廣安縣計委主任的唐代純兼任涼灘電站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專門負責電站建設所需資金、物資的組織、調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