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海
(三)
歷史啟迪現實、昭示未來,創新推進發展、改變命運。我們黨開展軍事工作、領導人民軍隊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與時俱進、革弊鼎新的無窮精神財富和歷史啟示。當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已經成為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全面徹底的創新行動。創新的大門既已打開,不實現我軍全方位的歷史跨越,就不可能收兵。
創新最需要求真務實的作風。規律表明,創新是扎扎實實探索研究實踐,百倍珍惜靈感,大膽嘗試創意,承受無數實驗和失敗,一步步耕耘、積累起來的,是不懈奮斗、艱苦奮斗結出來的花朵。過往的教訓警示我們,僥幸“討巧”必然貽誤軍事變革發展良機於前,貽害軍隊作戰、國家命運於后。
創新最需要破除習慣定勢。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那些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從歷史到現實,傳統習慣定勢“尾大不掉”,如影隨形,成為一切“半吊子”“兩張皮”改革的重要根源。
近代以來,中國每一次重大改革失敗之前,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危機嚴峻性和改革創新的重要性緊迫性。而恰恰是在一切都意識到了的情況下,不能真正落實那些意識到的、也說出來的東西。出台了許多新政策新舉措,講過了許多新話語新觀點,制定了許多新制度新法規,但這些多數情況下得不到落實。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在傳統中國的社會土壤中,存在著一股阻礙改革、扼殺創新的惰性力。它以傳統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等形式存在,構成了扭曲、限制、消解改革創新的強大樊籬。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樊籬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打破它,必須牢固確立改革創新一以貫之、推進到底的理念和意志,必須自覺維護那些有利支撐改革創新的思想文化、社會氛圍以及相關的一切積極因素,推動它們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流,形成與軍隊創新的緊密正向關聯。
對軍隊來說,創新不只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更重要的是從自我革新的苦痛中分娩未來!今天,我們在堅持我軍的軍魂、宗旨以及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優良傳統的同時,必須揚棄、舍棄那些過時的治軍方式、戰法經驗、俗成觀念和規定。對於一支軍隊來說,許多現有的訓練、作戰思想和條令條例,都經過漫長實戰而形成,背后都有血的教訓。任何層面、要素和方式的改變,都可能涉及戰爭勝負、軍人生死,軍人對此極為謹慎。但如果依循舊制、舊習推動創新,很容易流於形式,甚至跑偏走樣。這就要求我們,推進創新必須優先追求認知領域現代化,一方面要珍惜、用好建軍以來的一切好經驗﹔另一方面,塑造以“反思進取”為特征的思想觀念,盡快放下那些與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形態明顯不適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途徑,為變革創新開辟道路。
割舍舊習會帶來苦痛,但我們別無選擇。偉大的軍隊之所以偉大,在於它總是不停地自省,不停地篩選、積澱那些有利於自己永葆生機、活力、不斷強大的活性因子,不停地實現自我變革。
創新最需要尊重廣大官兵主體地位,高度重視少數先行者的前瞻性見識。毋庸置疑,改革創新沒有局外人。但還應看到,一支軍隊在發展中,時刻環視世界前沿動態並富有創見的,往往是軍中的少數人。一項革新剛出現時,理解它的也往往只是少數人,甚至會被多數人視為錯誤。建軍之初,我軍在共產國際指揮下,嚴格按照蘇俄軍事思想組織城市工人暴動,以劣勢兵力攻打大城市,屢次失敗,成千上萬人流血犧牲,都沒有使決策者清醒過來。隻有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后把隊伍拉上井岡山,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道路。即使是這條道路,也是幾經磨難后,才逐步贏得了多數人的認同和擁護。
群雄逐鹿,鹿死誰手,當屬於捷足先登者。從井岡山斗爭到紅軍長征勝利,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就是創新的勝利。
世界上從不缺乏創新型人才,只是缺乏激勵創新型人才的環境。一支創造力強的軍隊,一定是一個充滿著合作、開放、平等、包容氛圍的軍隊。創新的最大特征是“想前人不敢想”“干前人不曾干”,所以創新應該允許不完美,允許試錯。在一個缺失寬容、官僚習氣濃重的氛圍裡,那些站在世界前沿的創見構想、那些面向未來的大膽嘗試可能都將遁形。
(四)
一支軍隊不能面向世界,就可能被世界拋棄﹔不能面向未來,就可能沒有未來。今天,我們應該培育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善於抓住一切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見識,並及時轉化為推進軍隊改革創新的積極因素。隻有這樣,才能在海納百川、吐故納新中,佔領世界軍事實踐前沿制高點。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繼承和弘揚黨領導軍事工作革弊鼎新的優良傳統,既有圍繞改革創新高奏主旋律的勇氣,又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駕馭大局面的氣魄,扎扎實實攻堅克難,再造一個全新而強大的自己。
![]() |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