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結——《習近平時代》選載

﹝美﹞熊玠

2016年06月14日14:2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結

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結識的至交、作家賈大山曾給過他這樣一個評價:儒生。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樣的大會,自1994年起每五年舉辦一次,這一年規格最高,首次有國家最高領導人登台演講。

“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削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習近平說,“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在那之前,2013年11月末,他曾到曲阜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轉年“五四”,又在北京大學與中國哲學學者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他還曾在到訪北京師范大學時,明確反對課本中去掉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認為這種做法很悲哀﹔在萬米高空的專機上,倡導媒體記者學古詩文經典,因為它們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傳統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被作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題。

人們發現,習近平並不僅僅是在一些場合引用一兩句古詩文作為點綴,而是在過去20余年的行文、講話中,時時處處引用中國古代典籍或詩詞,密度極高,從容熟稔。引述的來源非常廣泛,並不限於《論語》《孟子》《左傳》《老子》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還有一些甚至有點生僻的古籍、詩文。

中共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的這種表達風格更加鮮明,無論國內視察、與公眾交流,還是出訪時演講或接受外國記者採訪,他總會以典雅蘊藉又高度概括的經典名句來傳達思想。這激發了國內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切關注。

有學者評價:“習近平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興趣,是我黨歷史上繼毛澤東之后,又一位熟知並廣泛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領導人。”

更重要的是,在他對於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闡述以及制度建設中,中國傳統經典的思想精華同樣貫通其間。他甚至還“第一次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等的重要手段”。

還有一個第一次——“這種高度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義的思想觀點,是我們黨歷代領導人中第一次提出。”

這被視作一種豐富執政黨文化觀念、強化文化自信、拓展執政資源的重要創新。

包括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也被認為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道、仁愛、和而不同一脈相承。

事實上,在將執政者的文化態度視作其重要人格特征和治國思路風向標的中國,習近平每一次與文化有關的表達——出席一項活動,舉出一個典故,提及一本書或幾位作家,都會被社會輿論細細咀嚼解讀。

作為知識分子、儒生的習近平,和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家習近平,如何統一在一起?他的文化態度、文化理想和文化策略,對於中國的現實問題又有怎樣的闡釋和回應?

一張書單背后的文化視野

自青年時代起,習近平就結交了不少文人朋友。比如前文提到的賈大山,出身低微,洞悉世情,思想深邃,專注於文學、史學和佛學,小說曾獲全國大獎、作品被收入中學課本。

更早一些,當習近平還在黃土高原插隊當農民時,曾與陝北作家路遙相熟。2015年春節后,改編自路遙名著《平凡的世界》的同名電視劇熱播,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上提及:“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

那是在1970年至1973年間,當地回鄉知青路遙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和習近平成了朋友,兩人多次長談,話題涉及文學、民生、理想、國家。

要想描繪一個人頭腦中的文化圖景,辦法之一是看看他的藏書。

2014年2月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當地媒體專訪時,習近平說,“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還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之氣。

之前在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前夕,曾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也談到自己“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中國傳統經典自不必說,從他繁多的引文中至少可見《論語》《孟子》《中庸》《尚書》《老子》《墨子》《禮記》《詩經》《春秋榖梁傳》《呂氏春秋》等數十本。西方文化他也非常熟悉。

面對俄羅斯記者,習近平歷數了自己熟知的俄羅斯作家,包括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裡、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

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到了俄羅斯文學,他說自己喜歡普希金的愛情詩和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之間,他更喜歡后者,更喜歡《戰爭與和平》﹔他很喜歡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對大時代的變革、人性的反映非常深刻。而俄羅斯的音樂大師、畫家,比如柴可夫斯基、列賓等,也是他的心頭所好。

2013年5月,習近平還曾對希臘總理薩馬拉斯談到,年輕時閱讀過不少希臘哲人的書籍。

將時間前推至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的中心發言中,曾提到美籍德裔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傳統的工業文明,使人變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單純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動物,這種物質性壓迫下的人,是一種變形與異化的人”。

《單向度的人》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法蘭克福學派”的標志性作品之一,剖析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對於人的合理批判能力的剝奪。

2014年3月的訪歐之旅,既是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的國事訪問,也可以視作習近平充分展現其文化思想、文化視野的文化之旅。11天,4篇文章、4次公開演講,這位政治家以充滿文藝色彩的表達向世界闡釋了中國夢,而人們也正好能從他的言談中細讀其文化淵源。

比如,在法國的行程中,有一項安排是探望99歲的旅法華人李治華——老人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不朽名作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

對於這部中國四大名著中最具文人氣質的經典,習近平不僅熟悉,而且還曾在河北正定工作時,費盡心力建成了“榮國府”。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演講時提到了諸多對他產生過影響的法國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

“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聖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讀蒙田、拉封丹、莫裡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冉阿讓、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藝術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於我的腦海之中。欣賞米勒、馬奈、德加、塞尚、莫奈、羅丹等人的藝術作品,以及趙無極中西合璧的畫作,讓我提升了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還有,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象。”

他還提到了法國的歌劇、芭蕾舞、建筑、體育、美食、時尚、電影。

他坦率地說:“我青年時代就對法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我”,“了解法蘭西文化,使我能夠更好認識中華文化,更好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德國一站,習近平在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特別提到了德國“在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誕生許多享譽全球的巨擘”,並列舉了他們的作品,包括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學巨著和不朽詩篇,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海德格爾、馬爾庫塞等人的哲學辯論,巴赫、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優美旋律。

“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都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他說。

有媒體統計,此次出訪全程中,習近平曾提及法國名人34位、藝術形象3人,還有凡爾賽宮、盧浮宮等建筑﹔提及德國名人19位,藝術形象有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墨菲斯托。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的書單又增加了英美作家作品。他說,英國的拜倫、雪萊、蕭伯納、狄更斯,美國的惠特曼、馬克·吐溫、杰克·倫敦、海明威等的作品,他都看過,很喜歡杰克·倫敦的《海狼》《野性的呼喚》。

因為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在第一次訪問古巴時,習近平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訪問古巴時,又去了城裡海明威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

以往中國的高層領導,很少曝光個人愛好。習近平對於自己的文化趣味,甚至包括一些很“文藝范”的舉動,相當坦率。

從習近平自己述及的這份長長的書單來看,他的文化視野甚為寬闊,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古希臘、文藝復興、現當代,都涵蓋其中﹔他的描述評價並非禮節性的贊美,也不限於外交場合,而是有感而發,帶有很強的個人化色彩﹔同時,這些內容並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而是時時強調“人類”“世界”,強調人類對於思想的力量、美的力量的共識。

他透露,自己看的小說基本是在青少年時期讀的。“當時的文學經典毫不夸張地說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有一次在一位鄉村教師那裡發現很多好書,有《紅與黑》《戰爭與和平》等,讓他喜出望外,手不釋卷。

習近平這一代生於1949年之后的中國人,盡管少年時期受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禁錮的嚴重影響,但他們也不乏機會接觸各類書籍﹔而在思維最為活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青年時代,又恰逢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改革開放而起的思想文化大激蕩、大沖撞,這必然強烈激發他們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胸懷。對於人類文化圖景的認識,他們顯然比前代人更為全面客觀,也更有鑒別力、包容心。

甚至,對於中共領導人歷來相當謹慎的宗教問題,習近平也表現出高度的自信和坦然。

在2014年3月到訪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他的演講有一段專門談及佛教傳入中國后演化發展的歷史。這段“教科書式的精確敘述”,被評價為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前所未有地全面論述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意義”。

事實上,盡管習近平的知識系統和文化素養中,帶有強烈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色彩,但他並不排斥流行文化。他會很自然地提到流行歌曲和美國電影,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已經看過梅麗爾·斯特裡普演的《獵鹿人》《上尉的女兒》《教父》,據稱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是他最喜歡的戰爭片之一。2012年初訪美時,經由習近平之手,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人每年可以多看到14部美國進口大片。

在2014年10月的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談到,以往有觀點認為,進口幾部外國大片就覺得是擠佔了我們的市場,很糾結。我國領導人訪美期間,談合作聚焦在進口美國大片,能否擴大美國電影進口配額竟然上升到考驗中美關系的程度。但分析后,中央認為利多弊少。現在看來,不僅沒有造成國有電影產業的萎縮,反而刺激了發展,更有競爭力了,這說明對開放持積極主動的姿態是正確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