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

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2】

記者 杜尚澤

2016年01月05日07: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和平發展之路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激起思緒的無盡漣漪。2015年9月,匯集諸多歷史重大事件,也是在回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關於和平的兩大問題。

怎樣對待歷史?

9月3日,中國的“勝利日”時間,一個歷史的軸承。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

70年了,歲月再流逝,也無法洗滌一個民族的滄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氣吞山河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在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為人類和平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歷史不容忘卻,那是再久的歲月也無法抹平的痕跡﹔和平不能被踐踏,那是再遠的前行也要始終捍衛的真諦。天安門城樓,習近平走上講台,身后朱紅色的大門合攏,面前開啟的是一段新的歷史。千余字講話,他18次講到“和平”。世界專注傾聽,飽經滄桑的中國對和平發展的珍惜和擔當。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中國通過立法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在國際舞台上,曾經被低估的中國作用、被淡忘的中國貢獻,逐漸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

正義的事業,總能激起最廣泛共鳴。許多國家領導人聽聞中國勝利日閱兵的決定,紛紛予以支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在聯合聲明中,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卓越功績。世界掀起為中國抗戰正名之風。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著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打開了一扇讓人們重新認識歷史的窗口。

怎樣走出歷史?

歷史曾經一再重復崛起的怪圈,古希臘學者斷言的“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系的“鐵律”。

21世紀初,中美關系成為新的焦點,走到了又一個攸關未來的十字路口。

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習近平說:“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腳下。

2013年,安納伯格庄園會晤。兩國元首共同作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抉擇,共同探索一條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大國關系新模式。

2014年,中南海瀛台夜話。在新型大國關系“成績單”前,習近平放眼長遠:“我們不能讓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滿足於早期收獲,還要繼續向前走。”

2015年,華盛頓白宮秋敘。習近平以蘊含中國智慧的哲學思維看待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他提出按輕重緩急妥善處理分歧、對話協商解決。

習近平說,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可以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奧巴馬同樣強調說,美中兩國齊心協力,將使世界更加安全、繁榮。

春去秋來,深耕細作。一條波瀾壯闊的合作發展之路,為人類社會探索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相處之道提供了新的范例。

俄羅斯,中國最大的鄰國。兩個體量龐大的鄰居,如何和睦相處?

2013年早春3月,萬物復蘇。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踏上這片廣袤大地。走過風雨,穿過叢林,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現在,是時候引領它走向更好未來了。

抵達莫斯科首日,普京總統全程陪同,歷時8個小時。次日,習近平走進俄羅斯國防部及聯邦武裝力量作戰指揮中心。俄羅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鄭重報告,尊敬的主席先生,您是我們為之打開這扇大門的首位外國領導人。

2014年隆冬2月,春節的爆竹聲裡,習近平動身飛赴索契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新一年外交開局再次選擇了俄羅斯。“鄰居家辦喜事,我當然要來道賀,同俄羅斯人民分享喜悅。”一語道出中俄關系的高水平、特殊性。

2015年初夏,習近平再次來到莫斯科。紅場大閱兵,普京在慶典上兩次講話,一再稱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隊踏著《喀秋莎》的優美旋律,邁著堅毅步伐,昂首走過檢閱台。

在芬蘭灣畔聖彼得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烏拉爾山脈南麓烏法,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和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3年來,俄羅斯留下了習近平在海外最多的足跡。兩個攜手走向復興的大國,迎來了兩國關系的歷史最好時期,也樹立了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

家門口的太平,是地區國家的最大公約數。

為了和平,中國展現了比海洋、天空更為寬廣的胸懷。“一個家庭總有磕磕碰碰,鍋和勺子也有碰撞的時候。求其同而存其異,存異要有大格局。”習近平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提出不僅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各國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

為了和平,中國的眼睛裡也絕容不下沙子。習近平說:“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中國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2個鄰國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中國有誠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與相關國家的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

他的語速不快、語調不高,但沉穩有力。這是一位德國記者聽了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后寫下的。主持人追加兩個提問,習近平的回答意味深長:“我們不惹事、不怕事,有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再也不能重復”,他放慢了語速,一字一頓:“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

梳理在國際場合的諸多講話,習近平對“和平”講得最多、講得最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這艘大船一定要經得起風浪,特別是驚濤駭浪。”

習近平思想的開拓和深度令人驚嘆。對於同一個話題的闡述,盡管核心理念一脈相承,但時常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說起和平,他每每從歷史講起,“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協和萬邦”……講述中華民族中的DNA裡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個國家的走向有其歷史的規律性和預見性。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說:“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証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銘記歷史的時刻,也會被歷史所銘記﹔珍惜和平的心聲,也會被世界所珍惜。許多外國政要表達了共同的觀感:“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是為了示強,而是為了扶弱﹔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中國為和平而來。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