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使少數民族干部能夠盡快成長起來,成熟起來
民族地區缺技術、缺人才,要脫貧致富,人才是關鍵。而干部的培養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干部猶如火車頭,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1989年1月,在寧德地區民委第七次委員(擴大)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要“注意培養民族干部”﹔同年12月,在原寧德市(現蕉城區)首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他指出:“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主要是干部問題……要有意識地採取一些特殊的辦法來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使少數民族干部能夠盡快地成長起來,成熟起來。”
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他闡釋說:“少數民族干部與本民族有著天然的聯系,善於反映少數民族的意願和要求,是我們在民族地區貫徹執行民族政策的紐帶和橋梁。在民族地區的具體工作中,少數民族干部有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是黨的一項重要政策,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曾與習近平共事的原寧德地委副書記鐘雷興,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畬族干部。“習近平同志職務比我高,但對我非常尊重。當時,他特別強調,要注意發現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后備力量,少數民族領導干部在地、縣兩級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對少數民族聚居在千人以上的鄉、鎮,至少要配備一個少數民族副職領導。”鐘雷興說。
正是在習近平的倡導和推動下,寧德把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工作擺上重要的位置。寧德地委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5個縣(市),都要配備1名少數民族的副縣(市)長或常委,在少數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鄉鎮,至少配備1名少數民族的黨政領導。組織部門和福安、霞浦等地還有計劃地選送少數民族干部到省委黨校、中央民族大學、福建師大等院校學習培訓。
車頭真正帶動了火車。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在閩東擺脫貧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福鼎市政協原主席李宗廉是畬族人,1978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原福鼎縣工業局、縣委組織部工作,1983年調任柘榮縣委常委、組織部長。1988年10月,他被調回福鼎任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組織談話時,我很意外。柘榮是山區縣,人口才幾萬,按常規流程要調整到沿海的大縣福鼎比較難。這體現了黨委政府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和信任。”李宗廉說。
李宗廉調任福鼎后,協調改善福鼎民族中學辦學條件、籌資修建龍頭灣村通村公路……為畬族同胞辦了許多實事。現任寧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雷維善,也是在黨和政府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畬族干部。
少數民族聚居的縣市需要少數民族干部,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更需要脫貧致富的領頭雁。他們善於反映少數民族的意願和要求,為少數民族群眾謀福利。
調任福州市及擔任省委和省政府領導后,習近平一如既往重視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時,福建省同步制定了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五年規劃。省委、省政府1998年10月下發《關於加快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專列一節提出“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造就一大批跨世紀的少數民族各類人才”。
1989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到福安坂中鄉仙岩村考察福安民族實驗小學。(資料照片)
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允許“等一等”的,必須真正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經濟、文化基礎薄弱的民族地區,要擺脫“窮”與“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提升教育水平,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
由於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長期以來,畬族群眾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據《福州市畬族志》記載,新中國成立時,福州畬族鄉村絕大多數沒有小學,更沒有幼兒園和中學。羅源全縣畬族人口中,累計讀小學者不過70人,隻有1名初中畢業生,2名初中肄業生。
寧德的情況,與此類似。
主政寧德時,習近平就認為,在閩東老少邊島貧的現實態勢下,建設為開放所亟需的、為經濟發展所亟需的軟環境,“必定要把人才作為軟環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允許‘等一等’的”,必須“真正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實現教育、科技、經濟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1988年11月,時任福安民族實驗小學校長陳春強接待了一位特別的訪客,他就是習近平。“地委書記來學校,本以為會有許多領導陪同,哪知他隻帶了一個工作人員。當時不通公路,到村裡得走一個小時山路。”陳春強說。
位於坂中鄉仙岩村的這所學校,教學質量不錯,校園不到2畝,卻擠了500多名學生,上課、吃飯甚至睡覺都隻能在教室。習近平走進班級,詳細詢問孩子們生活、學習等情況,沒有說太多的話。
在不久后的一篇文章中,習近平寫道:“我走了不少鄉村,看到不少簡陋的校舍,心裡沉甸甸的。在同農村干部、農民專業戶的交談中我更加感到科技興農、人才興業的重要和緊迫。”
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辦好少數民族教育,是習近平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陽剛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畬族鄉大林村黨支部書記鐘通弟正在秧田裡勞動,遠遠看見三個陌生人向村裡走來。
那時,大林沒有通路,一尺寬的山間小路崎嶇陡峭,從鄉裡來,腳力好的也要走一個多小時。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著中間一位滿頭大汗的年輕人說:“這是地委習書記,來村裡了解情況。”
“我滿身泥、滿手汗,可習書記一點不嫌棄,主動伸出手和我握手。”鐘通弟回憶說。放下秧苗,他就帶三人往村裡走,邊走邊介紹村裡情況。
村口,有間隻有兩個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學。鐘通弟說,全校4個年級47個學生,都擠在這唯一的教室裡,就一個老師,每節課一個年級隻能分到10分鐘。學生要讀五年級,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聽著鐘通弟的介紹,看著孩子們破舊的衣衫,習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學和這裡的孩子,成了他的牽挂。
不久之后,習近平專門委托挂鉤幫扶大林村的寧德軍分區政委趙法文去看看孩子們。趙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種學習用品。每個孩子領到一個書包、一個鉛筆盒、十支鉛筆,他們還收到了從未見過的漂亮衣服,女生是連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褲套裝。
在習近平的關心幫助下,大林村后來籌措到專項資金,建起了兩層樓、四間房的新校舍。
1991年6月,在福州市委和市政府羅源現場辦公會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說,由於欠債太多,畬族地區的教育還很落后,應當依靠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下決心,花大力,盡快全面提高山區農民的文化素質。
1993年6月14日,習近平到羅源霍口畬族鄉調研時,特地去了福湖小學。看到還不富裕的福湖村花了20多萬元建起兩層教學樓,得知學校正在申報縣民族中心小學,他大為肯定。
辦好教育,硬件建設很重要,軟件也得同步跟上。習近平說,要創造條件,吸引優秀教師到民族地區任教。他還特別叮囑老師,要讓孩子們學會說畬語。
就在到福湖小學的同一天,習近平還沿著田間小路,察看了位於羅源城關、正在建設中的福州民族中學新校園。
首任校長游文良回憶說,由於當時縣政府財力有限,這所1992年創辦的學校起步艱難,校舍是借的,連課桌椅都是當時已年過五旬的他帶著老師,借板車拉回來的。
在省市縣各方的支持下,習近平1993年來到學校時,一棟投資252萬元、具有民族風格的四層教學樓已經落成。習近平就完善學校生活配套和課外活動措施、合理確定少數民族師生所佔比例、科學設置課程等提出具體要求。他特別強調,要注重在年輕人中傳承畬語、畬歌等優秀文化。早在寧德工作時,他就贊畬族文化為“閩東之光”,提出要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
寧德市民族中學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民族中學,也是我國畬族學生人數最多的民族中學。1998年,學校四十周年校慶之際,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欣然題詞:“發展民族教育,培育民族人才。”
在習近平擔任省長期間,福建對少數民族教育的扶持已形成制度。2002年起,省級財政每年安排400萬元民族教育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民族學校設施設備配備,改善辦學條件。2012年起,該專項資金增加到每年600萬元。省直單位和經濟發達縣(市、區)挂鉤幫扶民族鄉中,教育一直是挂鉤幫扶的重點,十幾年來幫扶資金投入達4000多萬元。
2002年,省政府專門出台《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通過加強統籌、重點扶持、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民族教育優先發展。
滴水穿石,星火燎原。
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和傾力幫助下,少數民族脫貧事業在我省扎實推進,包括閩東在內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成果豐碩,一個又一個像赤溪這樣的“窮村巨變”故事,在八閩大地上演,千千萬萬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小康。2014年,全省民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少數民族人均純收入雙雙突破萬元大關。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在扶貧開發已進入新的攻堅期的今天,總書記的殷殷期待,更讓八閩干部群眾不敢懈怠,更要頑強拼搏,久久為功。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全省上下正攜手向貧困宣戰,向全面建成小康、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昂首進發。
![]() |
相關專題 |
· 習近平活動報道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