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泓冰 郝 洪
2015年03月11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撿到一棵好苗子”
畢業了,為了愛情,鄒碧華決定跟海琳去上海。他借住中國紡織大學學生宿舍,“海投”了60多份簡歷,最終,被上海高院錄用。
進入上海高院,碧華遇到多位好師父。
一次,時任經濟審判庭情況調研組組長的高境梅去簡陋的單身宿舍看鄒碧華,年輕的主人在面壁,口中念念有詞背著英文單詞。聯想到這個江西小伙子很快學會一口標准的上海話,她覺得“撿”到一棵聰明好學的好苗子。
那時,法院討論案件,常常針鋒相對。鄒碧華有時也會和師父爭得面紅耳赤。一次,高境梅不贊同碧華的意見,說:“你不行。”鄒碧華不服氣地說:“高老師,我有我的想法,不會因為你是我師父,就附和你。”師父不惱反笑。
一次,高境梅隨口說讓碧華研究一下公司法案例。過了幾天,她吃了一驚,發現碧華從基層法院調了幾十部卷宗上來,一本一本看,總結公司法案例有多少類型,思考現在審判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並梳理出一些審理意見。
鄒碧華一直叫高境梅“高博導”,他說:“我是博士,你是我導師。”高境梅笑:“你像海綿一樣,把我幾十年存下的老底子都吸光了。”
1998年,鄒碧華在北京讀博士的最后一年,上海高院迎來新院長滕一龍。滕院長發現,法官隊伍中,法學院畢業的僅佔四成。老同志有經驗,但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上海高院制定了兩個5年培訓計劃,跟蹤了20個年輕人,鄒碧華是其中之一。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1998年底,鄒碧華參加助理審判員晉升審判員考試,這個北大博士竟沒通過。
滕一龍詫異:“題目很難嗎?”
“不難,我沒來得及答完。”鄒碧華漲紅了臉。用慣了電腦,他不習慣手寫答卷。
次年,鄒碧華不但通過了審判員晉升考試,還入了黨。2000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鄒碧華前往美國聯邦司法中心擔任研究員,后又前往耶魯短期訪問。
在美國,一次庭審經歷讓他印象深刻。
那天,他跟隨一位地區法院法官去開庭。法官特地詢問雙方當事人律師,是否願意這位中國法官旁聽。得到同意,才安排鄒碧華坐在身邊。庭審中,律師之間辯出火藥味,法官將他們叫到審判台前,小聲提醒。法官對鄒碧華解釋:“不能在當事人面前指責律師。靠了他們,法官能夠更快弄清案件事實。”“法官與律師之間互相不尊重,會破壞法治的根基:信任。”
鄒碧華心中一震。這句話、這一情景不斷回放,直至2010年,身為上海市長寧區法院院長的他,鄭重寫下《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並付諸實施。
回國后,鄒碧華進入上海高院政策研究室。一次,鄒碧華回北京看望博士生導師賈俊玲,感嘆法院必須改革,並說要為此寫份報告。2001年,他完成了4萬字的研究報告——《關於美國聯邦法院內部職責分工及法官輔助人員配置方法的考察報告》。
滕一龍很驚訝。當時,司法公開剛剛起步,鄒碧華對法院的研究卻已觸及更深層的法官管理體制、機制變革層面。
此時,上海高院也加快了對年輕干部培養,鄒碧華擔任了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長。根據回避制度,妻子唐海琳從銀行高管的位置退到幕后。
而鄒碧華在法治征途中則激流勇進。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鄒碧華先后擔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長、民二庭庭長、審委會委員,指導或參與審理了我國首例涉及英國皇家建筑協會JCT文本的建筑工程案、涉及數千名當事人的“樂客多”超市群體訴訟案等一大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2008年,滕一龍離職前,應組織部門之請,推薦了8個年輕干部,並由高中院、基層法院所有領導班子成員投票。結果,投票的票數順序,和滕一龍的推薦順序一模一樣,鄒碧華均名列第一。
鄒碧華高舉的那盞“燈”,漸漸注滿燈油,開始綻放越來越奪目的光華。
時代給了他機遇,他也竭盡全力,站在自己的崗位,推動時代的前行。
這是一代人的機遇,也是一代人的選擇。
種下試驗田
2008年6月25日下午,長寧法院不少法官從窗口看見一個挺拔的背影。那是他們議論很久的“博士院長”鄒碧華上任了。
鄒碧華有個習慣,常到各部門“串門”﹔旁聽年輕法官開庭,討論庭審技巧﹔去訴調中心,了解案件調解情況﹔隨時隨地出現在立案大廳接待信訪人。鄒碧華稱之為“走動式管理”。
他遭遇了巨大壓力:干警心態不夠振奮,信訪案件居高不下,執行投訴信令他夜不能寐。2009年1月17日、18日,長寧法院召開黨組會。鄒碧華用62張幻燈片,把長寧法院存在的問題逐一梳理。
一場深刻的基層法院改革開始了,鄒碧華將他多年來對於法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思考,關於司法改革的設想,訴諸實踐。
鄒碧華調取了60件執行中止的案件。哪些還可以查一查,哪些需要當事人提供新的線索——活派下去了,他的思考沒有停止。為什麼執行投訴率高?是否機制上出了問題?他發現,所有執行案件都是一案到底、一個人負責,缺乏必要監控。
能不能採取執行流程分段式管理,把原來一人一案的執行模式分為四個階段?要打破幾十年來執行案件的辦理模式,執行干警反應激烈。分管執行工作的副院長提出,能否緩一緩,以免影響執行績效。鄒碧華說,隻要改革方向正確,就要堅持下去。
改革兩年后,長寧法院的執行績效迅速提升,執行信訪率大幅下降。
鄒碧華又啟動審判輔助流程改革,嘗試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給法官“減負”。原來法院人員分類只是法官加書記員,鄒碧華將審判輔助流程分為法官助理、庭室內勤、庭審記錄、庭內的輔助人員以及文書歸檔。同時利用社會化分工,將文書歸檔大量外包。緊接著是信訪改革、審判大樓改建……
漸漸的,鄒碧華的“長寧試驗”被傳開了。
2012年,北京的何帆,這位譯介過一系列法學著作的最高院法官,注意到微博上有個“庭前獨角獸”的ID,經常語出不凡。誰呢?有朋友告訴他,此人厲害,寫過《要件審判九步法》,那可是不少民事審判法官的案頭必備,法院管理也有不少創新。
秋天,何帆在長寧法院初會鄒碧華。寒暄剛過,鄒碧華就打開幻燈片,演示法院可視化管理。接著,鄒碧華又帶何帆參觀改建的長寧法院審判大樓。
立案大廳設了眾多小隔間,保護並尊重當事人隱私﹔用圓弧取代直角,避免激發對抗情緒……更特別的是,每一個法官都有獨立辦公室,雖然很小,“給法官以尊嚴,碧華搭對了法官這個職業的脈。”一開始還漫不經心的何帆,很快被這個大自己十來歲的“60后”觸動了。
此時,鄒碧華即將調回上海高院,擔任分管刑事的副院長。何帆詫異:“你可是民事審判專家啊?怎麼管刑事?”
“都嘗試一下,挺好,可以學嘛!我以前對自己的定位,是學者型法官。現在,去做法院管理者,值得挑戰!”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