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老哥倆,放不下的飛機夢 從許大山和蔣魁盛兩位飛機工人看中國制造的跨越

2014年12月31日03:43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老哥倆,放不下的飛機夢 從許大山和蔣魁盛兩位飛機工人看中國制造的跨越

無圖說

■本報記者 徐蒙

許大山和蔣魁盛,老哥倆這幾天特別神氣。他們很忙,但昨天還是第一時間看了新聞——我國首款噴氣支線客機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局型號審定,獲得了參與民用航空運輸活動的“入場券”。
許蔣兩位,一個60歲,一個56歲,這輩子都在和飛機打交道。造過自己的飛機,造過別人的飛機,也修過別人的飛機,修過自己的飛機。他們揚眉吐氣過,也在挫折中不知所措過。
年少時,他倆都有過夢,想著有那麼一天,中國的老百姓,能坐著自己造的飛機上天。沒想到,到了要退休的年紀,夢想終沒有拋棄自己。
上世紀70年代,許大山讀完廠辦技校,成為一名專業的飛機鉚裝鉗工。
那時一釘一鉚造自己的飛機,是意氣風發的日子。“晚上干完活睡在廠裡的防空洞,鋪層稻草,趕上廠裡犒勞,喝一碗蹄 湯,那味道是贊。”許大山回想當年歲月,那是日日夜夜都在拼命做啊,但很開心。
那時許大山上班造飛機的上海飛機制造廠,前身是空軍的修理廠。有一批軍人出身的老師傅帶著許大山們拼,老兵們作風過硬,操作有經驗﹔讀過技校的年輕人會看圖紙,對新技術敏感。於是師傅帶徒弟,組成最佳拍檔。
一窮二白基礎上,他們硬是造出了中國第一架客機——運十。那個年代,在歐洲大陸,在法、德、英、荷蘭和西班牙等多國政府支持下,空客公司也才造出第一款飛機——A300。
蔣魁盛比許大山稍晚幾年進入廠辦技校,本來也准備加入運十隊伍。遺憾的是,等他進入部裝車間時,這項目下馬了。
1986年,蔣魁盛和許大山有了交集,上海飛機制造廠開始承接美國麥道飛機的制造訂單,一直做到上世紀90年代,技術很新,鍛煉很大,可畢竟“那是別人家的孩子”。 下轉◆8版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