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03:58 來源:南方日報
在TCL通訊公司,工人正在使用自動化設備。
仇日紅 李竹子
莫倦 攝
2014年,中國品牌的裝備制造業在全球頻頻亮相。閃光燈下,工業4.0能給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帶來什麼,引起廣泛的討論。
主流聲音認為,工業4.0與我國力推的“兩化深度融合”戰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具有很高的共通性,認識和看待工業4.0的時候,要理性客觀分析其戰略意圖、核心理念和路徑方法,真正為我所用。
在新常態下的區域競爭中,制造業技術實力是核心競爭力,是區域強勁實力的核心元素之一。在惠州,一些工業4.0的因子正在噴薄而出,如何把這些因子集聚成核心競爭力,是惠州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12月25日,潼湖生態智慧區起步區建設啟動,形成以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環保產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企業孵化等產業為主的園區,並以此帶動惠州未來工業4.0的發展,其內涵包括工業4.0的兩個核心“智能生產”、“智慧工廠”。
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等本土巨頭,自動化貢獻率實現了倍數的增長。在汽車產業鏈條上,我們看到了工業4.0的影子,車聯網應用支撐平台已經有了雛形,推動著汽車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
在八毫米公司的3D打印機項目、利元亨公司的智能裝備項目、楊森緊密的工業機器人等項目上,我們看到了民營企業在工業4.0浪潮中的活力。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一把錘子、一把剪刀、一桶膠水”的作坊式生產已經式微,更注重制造業孵化和線上線下融合。
從城市發展平台到本土巨頭,從民營企業到傳統產業工人,我們看到了惠州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更看到工業4.0的廣闊舞台。
當下,工業4.0概念正在席卷“世界工廠”珠三角地區,而作為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制造業“兩條腿”同時“走路”的惠州,也開始探路工業4.0。
從全自動化生產線的推廣到車聯網的發展,再到探索建立“智能工廠”……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等本土巨頭,正在奏響惠州制造業邁向工業4.0的進行曲。
但與新興產業正嘗鮮工業4.0不同的是,制鞋、紡織服裝等惠州傳統制造業,仍面臨產業低端、技術落后等困境。這些傳統制造業囿於財力等因素,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心有余而力不足。
傳統與新興產業的兩極化,是惠州制造業迎接工業4.0的一個序曲。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類企業大手筆應用自動化,搶灘智能生產,而制鞋、服裝等相對低端領域卻遭遇著“寒冬”,上演新一輪的行業洗牌。智能化生產的前奏,帶來了陣痛,也孕育著成長。
被“逼著”走上自動化之路
背景
被“逼著”走上自動化之路
發展工業4.0,惠州有較好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在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領域,惠州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2013年,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完成總產值3011.6億元,同比增長25.2%,初步形成了以平板顯示、光電產業、汽車電子、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家庭、新型電池、軟件和集成電路等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
然而,隨著消費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智能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對生產技術和品質工藝也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加之勞動力流失和“用工荒”的常態化。以往憑借“人海戰術”的低端加工模式早已風光不再,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惠州尋求自動化生產的生力軍。
TCL集團是其中一個例子。2014年第二季度起,TCL通訊公司投入了200台集機器視覺、音頻測試、射頻測試、運動控制、信號傳感等技術於一體的全自動MMI(人機交互)測試設備,用於手機產品質量控制檢測。
TCL通訊惠州全球制造中心工業化總監戴序說,以前一條30人的組裝線上,有10個人要不停地開機測功能,不僅工作枯燥易疲勞,光、聲等項目檢測是否合格也帶有員工的主觀性。耗時3年研發、投資逾千萬的全自動MMI測試設備投用后,每條線隻需4個人,且更輕鬆、精准地得到客觀的檢測結果。
在戴序看來,走上自動化之路屬於被逼無奈,一方面是招工難和一線員工流失率高,另一方面隨著智能產品出貨佔比的提升,對生產工藝標准的要求越來越高,普工很難保質完成。目前,TCL通訊生產線上還投用了43台自動螺絲機、30台自動掃描稱重機。
工業4.0理念之一在於依托智能技術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把控和實時管理。自動化設備的運用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依賴,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TCL集團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TCL通訊的自動化貢獻率已從2012年的2%增長到了2014年的10%,2015年的目標將是20%。
電子信息業率先嘗鮮
應用
電子信息業率先嘗鮮
自動化的貢獻率不斷攀升,為走向工業4.0奠定了基礎,但分散的自動化設備的應用還不是“工業4.0”。要全智能化生產,須“機器總動員”,將單機智能設備整合化,形成互聯、集成和大數據管理,實現從智能配件、智能設備、智能生產線到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產業鏈的集成制造系統。
實際上,惠州有一些企業正在探索應用以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化成套設備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術,電子信息等新興領域已投用了全自動化生產線,率先部分應用工業4.0的生產模式。
在TCL多媒體制造中心車間,一台台電視機在流水線上自動化完成裝配、測試、包裝。這源於該公司斥資近4000萬元,圍繞建立智能工廠推進的生產自動化項目。自動化模組包括3項和20多個子項,涵蓋模組裝配與整機組裝整條產線,不同工位以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操作。
據TCL多媒體副總裁、制造中心總經理蔡勁銳介紹,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大幅節約了人力成本,預計每年可節省費用近3000萬元。
而在LED的智能制造上,華陽集團是“吃螃蟹者”之一。華陽光電2014年8月啟用了LED全自動化生產線,燈具零配件可自動上料、自動剪線、自動安裝燈頭、自動翻轉、自動焊錫、自動測試及排除不良等工序,由機器人取代工人。
“未啟用之前,一條生產線要16人作業,每天能生產3000件左右。而啟用之后,一條生產線隻需4人作業,每天能生產21000多件,最高能達24000件。”華陽光電方面負責人說。
移動終端液晶顯示模塊生產企業也在向智能化過渡。比如TCL顯示科技公司共組建聯體機全自動生產線18條,自動化聯機率達到75%。該公司生產部部長王新福說,全自動聯體生產線使單條產線生產人員降低40%,產能提速80%,產品良率從95%提升到99%。
王新福介紹,該類生產線實現了IT系統智能化,產品從投入到產出做到100%的狀態跟蹤和統計,系統會將產品實時在制狀態輸入到公司相關人員的電腦上,產品生產狀態、品質狀況、損耗狀況、訂單達成狀況等信息內容都能通過信息化系統直接從機器端進行獲取,產線異常處理和訂單生產信息的及時輸出,提升了問題解決效率和訂單達成的實時監控。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惠州雖然還沒有企業全方位運用了工業4.0模式,但TCL、華陽等都試圖用智能網絡將人與機器、機器與物、機器與機器互聯起來,升級為自動化和信息化的高度集成的“智能工廠”。
汽車智能制造將成“潛力股”
展望
汽車智能制造將成“潛力股”
除了電子信息產業,工業4.0在汽車制造領域也開始受到重視,焦點在於汽車的智能制造以及用接口將汽車與網絡化、數據化的產品和服務聯結互通起來,使汽車成為物聯網的一部分。
近年來,惠州物聯網、雲計算產業方興未艾,2013年惠州物聯網業產值超過400億元。這為將來把基於網絡、大數據、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整合進工業4.0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就惠州正致力於打造的另一駕馬車汽車產業而言,仍是有喜有憂。
最大的短板仍在於沒有客車、轎車及載重車類整車制造項目,難以促進整車的一、二級核心關鍵零部件企業及其配套體系落戶,“汽車整車夢”尚未實現。
但從汽車零部件產業來看,惠州在汽車電子、汽車線束和發動機零部件等汽配細分領域產品產銷量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2013年惠州擁有汽車零部件企業50家,規模以上汽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1.3億元,增長24.8%。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條較完整,未來汽車“工業4.0”潛力較大。
其實,不少企業早已盯上了工業4.0時代汽車物聯網的“大蛋糕”。華陽通用、德賽西威等本土龍頭企業幾年前就開始搶灘車聯網領域。其中華陽斥資1.2億元進行車聯網應用支撐平台關鍵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德賽投資5000萬元用於車聯網服務平台研發及商業化運營。
工業4.0模式強調,汽車行業要把汽車和各類消費電子產品的“雲”連接起來,以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網絡形式整合和嵌入到汽車上,達到智能化、通用性。而這也正是它們發力的方向。
德賽集團投資發展部總經理白小平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車聯網也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實現的是人與物、人與人以及物與物的互聯,目前主要是通過車載智能終端實現車與人的聯合。在這方面,該集團已有動作。
德賽、華陽等已推出了多媒體導航、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駕駛輔助系統等系列產品,處於國內領先,正促進汽車的智能化。而惠州政府方面也鼓勵企業加快發展以車載導航儀、交通信息接收儀、車載網絡及信息系統、車載顯示、車載信息服務等汽車上游配套產業。
業內預計,一旦今后惠州有了整車生產項目,將與電子信息、石化等優勢產業形成配套,加之現有的技術運用,工業4.0在汽車領域可快馬揚鞭,通過融合智能制造、雲服務、移動互聯等推動汽車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
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陷尬尷
困局
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陷尬尷
相較於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開始觸摸工業4.0,以鞋業、紡織服裝等為代表的惠州傳統制造業,仍然游走在規模化生產的工業2.0和信息化應用的工業3.0之間。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些傳統產業雖也期待引進先進技術,但受限於自身財力、行業特點、力量分散等,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智能技術應用較慢。
正遭遇“寒冬”的惠東鞋業,是一個典型例子。
惠東不少鞋企老板反映,2014年以來,面對外部需求疲軟、訂單下滑、生產成本增加,當地鞋業發展尤其是小企業和個體戶受到較大沖擊。
一批小鞋企蕭條的背后,除了外部沖擊,自身經營管理滯后、技術和品質不過硬也不無關系。目前當地大部分鞋企仍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生產自動化程度不高。而工業4.0模式要求在工業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高質量部署新工藝、新技術,以此改善經營狀況。在這方面,惠東鞋業顯得有些尷尬。
談及運用全自動化生產線,當地一些鞋老板也表示有考慮過,但單戶規模小、資金有限,加之工種特殊,大規模引入機械設備動力不足。
廣東香戀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東林說,在歐洲可以實現“一個皮料放進去,一雙鞋子就出來”,但國內還沒有企業可做到,主要是因為設備太貴,惠東鞋業大規模推廣自動化生產也不太現實。
工業4.0所提出的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意在促進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的實時管控。實際上,技術滯后反過來又會影響制鞋的效率和質量。相較於自動化流水線作業,家庭作坊裡人工趕制的鞋子不僅工藝較粗糙,質量也因人而異。當地的鞋子曾被戲稱為“禮拜鞋”(形容隻能穿一個禮拜),也正源於此。
期待轉型,卻受限於種種因素。同樣的困境也存在於紡織服裝產業。惠州的紡織服裝企業自動化設備的應用也還不多。博羅縣園洲鎮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朱沛容向記者表示,當地部分企業也已採用一些先進設備流水線作業,但普及程度還不高。
走向“智造”要產業高端化
謀變
走向“智造”要產業高端化
制鞋、服裝等傳統制造企業有些因經營不善、工藝落后關門大吉,當然也有的通過技術改造、品牌聯盟和創新銷售渠道抱團發展,正在做大做強。
目前,惠東已組建了香戀、年發等5家鞋業集團,規模以上鞋企有109家。這其中不少企業更新設備,採用了機械化成型制鞋生產流水線,制鞋工藝水准和產能得以提升,在當地鞋業發展中佔得先機,受外部沖擊也較小。
惠州市吉隆奧斯利鞋廠負責人陳玉盛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比起以往純手工制作,現在惠東鞋企半自動化生產的鞋子質量已有很大提升。
有專家總結出了德國傳統制鞋企業能在工業4.0時代保持長足發展動力的幾個特點,其中是匹配物流智能化。通過電腦智能系統基本上可在兩分鐘內從倉庫中自動取出貨品並配送到發往不同地區的物流車中再轉至相應的門店,節省了成本,加快了周轉。
現在這樣的系統以抱團的形式在惠東出現。
在惠東鞋業品牌聯盟創新中心集結下,50多家鞋企加盟抱團,共同進行設計創意研發,並為后續生產提供一條龍服務。惠州市粵東鞋材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畇說,正准備把這些企業集中起來做一個電商園區,生產、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化,打造一個“四流合一”的平台。
惠東鞋業如何走出“寒冬”,迎接“春天”?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皮革協會執行會長王建新認為,惠東鞋業與廣東乃至全國的制鞋業一樣,都面臨轉型升級問題,要在新技術、新工藝、新創意上實現跨越。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楊霞則表示,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此前的以量取勝,轉變為以質量、技術、創新來提升效益。
傳統制造業的困局,也引起惠州政府部門的關切。2014年2月,關於壯大提升惠州制造業的專題座談會上,市經信局一名副局長直言,惠州制造業企業虧損面擴大,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尚未完成向先進制造業轉型,要加速“惠州制造”轉向“惠州創造”。
“德國制造”的鞋子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並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德國“三位一體(科技創新體系、標准化和質量認証體系、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的體系保障,而德國工業4.0的戰略路線圖,更為歷史悠久的老牌鞋企指明了持續發展的方向。
對於惠州未來產業經濟發展,省產業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劉文彬認為,惠州雖然在電子信息等領域有較好基礎,但產業仍不夠高端。他說,惠州應從客觀實際出發,推進產業高端化,將產業鏈盡可能延長,在現有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上突出發展“智慧產業”。
相關報道詳見AⅡ02版〉〉
產品和質量狠下功夫
條件成熟后展開智能化生產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策劃/統籌:陶然 李春江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