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三九”艾灸也養生

2014年12月27日08:1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三九”艾灸也養生

  進入“三九”天,這時是一年之中陽氣最弱的時節,在中醫看來,此時養生補陽尤顯重要。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教授介紹,艾草經燃燒后,作用力更強,加上火本屬陽,所以艾灸是補陽有效的方法之一。

  1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艾用於防病治病的歷史悠久,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彭康教授介紹,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葉苦、辛、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艾葉用於灸法是基於艾葉的可燃性好,燃燒徹底,是理想的引燃物,而且其辛散芳香氣味和溫經散寒功效與灸法的目的吻合。

  民間流行“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彭康介紹,在李時珍的故鄉湖北蘄春縣即有很多的用艾習慣,如嬰兒出生后要洗一次艾水澡,並將艾絨敷在囟門和肚臍上,以預防感冒﹔產婦用艾湯沐浴以消毒辟穢,溫通氣血,預防產后體弱多病。感受風寒,用艾葉煎湯洗腳,或溫服取汗,等等。

  2

  脾腎虛損 陽氣不足

  隨著年齡老化,人體臟腑功能也逐漸衰退,中醫有“年過半百,氣血自半”的說法,就是指老年人元氣虛損,機體的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隨之下降。陳秀華介紹說,臟腑陰陽氣血虛損,是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臟腑虛損尤以脾、腎之臟最為多見。

  “脾腎虛損,在老年人更多地表現為陽氣不足”,陳秀華說,尤其是在冬季,許多老年人會表現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嗜睡喜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軟無力,肢體浮腫,小便清長等症狀。中醫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調養,重在脾腎。人之陰陽與生俱來,須得到后天的不斷補養、充實,才能維持長久。且人之老年,多為臟腑功能虛弱,陰陽失調,精血耗損的表現,故治療老年病時多偏重於補益。

  3

  首先要辨証,還要講究手法

  艾灸效果的好壞,與辨証及艾條、艾灸時的手法有很大關系。專家表示,艾灸需要按中醫的理論基礎,在專業辨証的基礎上,判斷需要補或是瀉,有一說為“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外,艾灸的補和瀉手法是不同的,一般人難以掌握得好。

  艾灸雖適合家庭日常保健之用,但陳秀華提出,也有一定的適應人群、禁忌和注意事項。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做艾灸,不論外感或陰虛內熱病症,凡極度衰弱者亦不宜艾灸,如陰虛多夢、遺精、咯血吐血、心悸怔忡、高熱昏迷、肝陽頭痛等一切陰虛陽亢、邪熱內積的病症均當禁止艾灸。過飢、過飽、酒醉、孕婦,還有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者禁灸。

  ■小貼士

  三九艾灸養生首選三大穴

  在日前舉行的“艾灸進社區”活動上,范長偉灸草堂艾灸技師對記者表示,“三九”時節的艾灸保健,謹記三大養生要穴——關元穴、中脘穴和足三裡穴。

  ◎穴位一:關元穴

  位置:臍下3寸,即肚臍下橫四指的位置,與肚臍對齊。

  功能:長期在該穴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穴位二:中脘穴

  位置: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

  功能:該穴對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狀均有比較好的效果。

  ◎穴位三:足三裡穴

  位置: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

  功能:常灸足三裡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的功效。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