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08:13 來源:南方日報
花車游行中的德國姑娘。
花車上的演員們向人們拋撒糖果。
花車游行是科隆狂歡節的一大看點。
2014年11月11日科隆狂歡節開幕式上,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中南 攝
◎風物辭典
科隆狂歡節
科隆狂歡節也被稱為“第五季節”,是全德國最盛大的狂歡節。狂歡節於每年11月11日11點11分拉開帷幕,一直延續到次年的2月底。在狂歡節期間,人們爭相穿上奇裝異服,用滑稽的扮相和全世界開玩笑。
每年2月的第二個周一,科隆狂歡節將會掀起高潮,因為這是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又稱為“玫瑰星期一”(Rosenmontag)。這一天上午,由演員扮演的“王子”、“農夫”和“少女”組成的“三人執政團”(Dreigestirn) 將在11點11分宣告街頭狂歡的開始。數百萬“耶客”(Jecke,指縱情狂歡的民眾)將跟隨花車游行的隊伍,載歌載舞地走過科隆街頭。
游行隊伍中,“王子”是最重要的人,他所乘坐的花車最大、最隆重,總是壓軸出場﹔而“農夫”的打扮也甚為華麗,他的帽子上插著125根孔雀羽毛,象征著科隆這個古老城市的勇氣和力量﹔“少女”則頭戴皇冠,象征著科隆所佔據的重要地理位置。在游行的現場,“科隆萬歲”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場面十分壯觀。
而在“玫瑰星期一”前一周的周四,是“女人狂歡夜”(Weiberfastnacht)。據說德國姑娘們入夜后便成群結隊地拿著剪刀在街上轉,看見有男人戴著領帶就上去把領帶剪掉,不過同時也會給這些倒霉的男士們送上一個香吻。很多男人為此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戴著紙領帶出門。
歷史上,一代文豪歌德也曾參加過科隆狂歡節,並認為它有“值得稱道的偉大之處”。1824年,他在發表於《論藝術和古代》的一篇文章中,將科隆狂歡節與宏偉的科隆大教堂相比,還寫了一首名為《科隆的化裝游行》的詩歌,抒發贊美之情。
本期導讀
今年8月,搬家至科隆的第二天,我去一個當地人家買二手衣櫥。主人是個30來歲的德國女人,她告訴我,如果我喜歡的話,衣櫥裡面的衣服可以一並送給我。
衣櫥裡挂著的全是如同cosplay一般的夸張服飾:毛絨絨的連帽全身棕熊套裝,凹凸有致、摸上去充滿了肉感的“肌肉服”,飄著艷麗兔毛的貓女郎裝……女主人似乎從我臉上看出了我的滿腹狐疑,她笑了笑說:“這些都是為了狂歡節准備的。”
“狂歡節?和裡約熱內盧一樣的嗎?”
“不太一樣哦……你最好親身體會一下。——不過首先,你得讓自己看起來‘怪’一點。”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聽說科隆狂歡節,但卻第一次從紡織物的色彩和質地中瞥見了科隆人對狂歡節的熱忱。
直到初秋的某一天開始,我發現科隆的大街小巷都開始賣這類衣服。櫥窗的廣告寫著:“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扮相。”
許多年輕人雀躍地涌進商店裡,你一言我一語地計劃著狂歡節時的角色分配﹔媒體和商家也殷勤地貢獻各種搞怪的策略。一個蔓延全城、全民參與的盛大派對即將來臨。
1
全城狂歡的熱烈氣氛
據思想家、文藝學家巴赫金對德文中“狂歡”(Karneval)一詞的源頭的考証,我們可以得知,科隆狂歡節的興起與德國古代的民間祭祀儀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在羅馬人統治萊茵地區的時代,日耳曼人就已經形成了祭酒神的習俗﹔而在日耳曼文化圈裡,人們習慣於點燃火把慶祝冬天的結束,祝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據史料記載,在德國,類似今日科隆狂歡節的慶祝活動可上溯至16世紀。“在(狂歡的)三天裡,盛大的歡慶活動在每條街巷、每座房屋中進行著”,每個人都戴著面具與朋友們開玩笑﹔餐館日夜開放,舞會通宵達旦,旋轉著的面具和笑聲,與街道一起沉浸在詼諧、戲謔、甚至是帶著荒謬感的戲劇氛圍之中。此外,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第一部中有一場戲,叫作“瓦爾普吉斯之夜”,生動地描述了德國中部哈爾茨山脈一帶的人們喜迎狂歡節的熱鬧場景。
漸漸地,狂歡節融入了歐洲各國的歷史中,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民俗節慶活動。18世紀,威尼斯風格的化裝舞會,在德國貴族與中產階級當中風靡一時。此后,不論是處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軍隊的管制之下,還是在普魯士人的統治下,科隆人依然如痴如醉地堅持著這一傳統。而科隆狂歡節也變得越來越市民化和系統化,第一次正式組織的狂歡節於1823年誕生。
狂歡節定於每年11月11日11點11分進行,這是因為11是最小的純位數,也是最小的兩位數質數。在當地文化傳統中,11象征著節日期間人人都是簡單、快樂、平等的“傻瓜”。
另一方面,11這個數字對科隆而言,還具有特別的意義。科隆的市徽上有11滴眼淚,這些眼淚是為了紀念與科隆的守護者——布列塔尼公主聖烏蘇拉一起被入侵者殺害的11000名少女。
狂歡節期間的科隆街頭,奇裝異服已不稀罕。人們穿街過巷,與素不相識的人歌唱和跳舞。走在街上,隨時都會碰上嘻嘻哈哈的陌生人和你撞個滿懷,人們追求的就是這種打破日常社交生活准則的唐突的親昵。在這一天,科隆的大街小巷、小酒館、澡堂、船上甲板,到處都充滿歡聲笑語。
狂歡節的核心便是開懷作樂,人們熱衷於把自己扮成另外一個人,又或是做回自己內心最單純的模樣。此時此刻,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平時相處的條條框框,他們彼此插科打諢,親密互動,創造了一個完全有別於日常生活的夢幻般的世界。
2
寧願醉倒街頭,也不“宅”在家裡
今年的狂歡節,我買來的二手衣櫥裡的狂歡節服飾,終究沒有派上用場——雖然下定決心豁出去,像科隆的當地人一樣玩一回“變裝秀”,但最終還是因為受不了萊茵地區深秋季節陰雨濕冷的天氣而隻能作罷。結果,開幕式當天我還是穿著自己的厚衣服出了門,盡管戴了一頂滑稽的鮮黃色牛角絨線帽,但和街上的人群相比,我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客。
有軌電車每停一站,便會上來很多“小丑”與“精靈”,扮成老虎的年輕男孩與隔壁穿著象征科隆的、紅白相間的短裙的女孩專注地攀談著﹔剛上車的一群“水手”與內褲外穿的“超人”頃刻變成了老友,大唱狂歡節之歌。在城市中穿行的車廂,仿佛載著精心裝扮的人們去往另一個奇特的王國。
有趣的是,車上還坐著一些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他們插著耳機眼睛望著窗外,與參加狂歡節派對的人們尷尬地共處一室。可是即便他們有心回避,還是抵擋不住一些狂歡者身上散發的酒氣。有些人從早上8點開始就迫不及待地痛飲至酩酊大醉,寧願醉倒在街頭,也不“宅”在家裡。
到達狂歡節集會現場之后,我終於明白二手衣櫥的賣家所說的“讓自己看起來‘怪’一點”的含義。萊茵河邊的Heumarkt廣場,在狂歡節開幕前3個小時就已經擠得水泄不通。幾乎每一個人都想方設法打扮得與眾不同,人們在五顏六色的面具和服飾下簇擁到一起,彼此的身體碰來撞去,開心、雀躍的表情讓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事實上,平日以穩重嚴謹、彬彬有禮、遵守秩序著稱的德國人,一旦“瘋狂”起來常叫人始料未及。1341年,科隆的狂歡活動就曾因此被禁止長達4個世紀。黑格爾曾有“酒神崇拜”一說,而尼採更是在《悲劇的誕生》中論述了酒神的“強力意志”,並稱其為德國人特別擅長的、可直抵希臘文明內核的“酒神精神”:“生命意志……為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
18世紀末,佔領科隆的法國人終於允許科隆狂歡節重新舉辦。對於上流社會鐘情的威尼斯宮廷假面舞會,歌德明確地斥之為“退化了的庸俗”,他更為贊賞的是街頭民眾發自肺腑、毫無矯揉造作的質朴的狂歡方式。
我與一位戴著眼鏡的小個子姑娘,一邊隨著廣場上的音樂搖擺,一邊試圖穿過人群走到離舞台近一點的地方,可涌動的人潮輕而易舉地就將我們沖散了。等我回頭再看的時候,一位“中世紀騎士”與一位哥特范兒的“公主”的肩膀中間,夾著一張漲紅了的臉,眼鏡裡全是霧氣。我向她喊道:“你還好嗎?”她想向我揮手,卻又抽不出手來,隻得細聲細氣地喊著:“等等我,我要看狂歡!”
3
一天可消耗300噸糖果
在過去,萊茵河邊的人們曾在狂歡節游行隊伍中,模仿軍隊口令和踏步方式,來抗議德國本土內戰為人們帶來的創傷,呼吁和平,這種反抗精神一直被傳承了下來。值得稱道的是,二戰期間,科隆和美茵茨地區曾有許多勇士,在狂歡節期間站出來,冒著生命危險,以各種方式諷刺納粹政府的侵略野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科隆人來參加狂歡節更多是帶著一種輕鬆娛樂的心情,正如歷史學家彼得·伯克所言:“人們總是沉浸在對上一個節日的回味以及對下一個節日的期盼之中。”現代狂歡節對當地經濟的刺激作用愈發凸顯。
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每年狂歡節期間,僅僅是德國狂歡聯合會(BDK)組織的慶祝活動就能夠產生將近20億歐元的消費。這個協會包括了大約4700個狂歡節協會組織,有著不下260萬的會員。除了注冊會員的積極參與之外,每年萊茵地區狂歡節都能吸引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讓這段時間當地的旅游業與餐飲業紅火了一把。科隆市及周邊地區在狂歡節短短幾周時間裡就可以額外征收到高達500萬歐元的營業稅。
每年狂歡節的高潮“玫瑰星期一”,各地都會舉行花車游行活動。游行的花車上,各種扮相的表演者都會向路邊參與游行的人們拋撒大量的糖果。根據去年的數據,僅在這一天科隆市就消耗了300噸糖果、70萬塊巧克力和22萬顆果仁,令全城的甜食生產商心花怒放。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科隆人對狂歡節有多麼熱愛。科隆當地有句俗話:“科隆人如果不是正在過狂歡節,就是在准備過節。”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狂歡節期間不僅飽嘗美食,還可以心安理得地一醉方休,把一年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拋到九霄雲外。
狂歡節的晚上,在回家的電車窗外,偶然能見到幾個年輕人橫七豎八地躺在街上,手裡拿著啤酒瓶唱歌,似乎到處都能聽到玻璃酒瓶碎裂的聲音。一直到凌晨,深秋寒風吹著落葉發出的沙沙聲中,仍夾雜著馬路上行人的歌唱和嬉鬧聲。
開幕次日,恰巧我要去市政廳辦事,沿途看見好些商店裡狂歡節的衣服已經陸續下架。我心裡還在嘀咕,這樣的狂歡未免太短暫了些,可在大廳轉角的牆壁上,赫然見到了明年2月狂歡節的動員信,狂歡節委員會熱情地邀請人們去參加“暖身party”。
其實,對於科隆乃至全德國的人來說,狂歡節可以說是一個全年無休的漫長假期。德國全國零售業在每年狂歡節期間都能入賬3000多萬歐元﹔而市場營銷專家們也在竭力挖掘各種具有潛力的新商機,准備在下一次的節日來臨之時大展拳腳。
4
閃亮登場的中國面孔
眼下已是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隆狂歡節,正在申請成為聯合國“非遺”項目,而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仍然處於蓬勃的生長期,每年都推出豐富多彩的創意活動吸引人們的眼球。
過去35年來,萊茵地區每年都會選出一對“王子”和“公主”。2007年時,祖籍溫州的舒金浩被選為“王子”,成為狂歡節上閃亮登場的中國面孔。
而從2009年起,科隆狂歡節又出現了一個新的例牌活動——每年選出一個中國“公主”參加狂歡節游行活動。屆時,“鳳冠霞帔”的東方“公主”將享受真正的公主的禮遇,在德國“丫鬟”、“隨從”們的陪伴下接受民眾的歡呼和掌聲﹔她還會乘坐游行的花車游遍全場,將糖果拋給夾道歡迎的德國民眾。如此尊貴的待遇,自然與中國在德國近年來不斷深化和拓展的交流往來和友好關系密不可分。
伴隨著這些全新元素的不斷加入,狂歡節正由科隆人的集體記憶,漸漸演變成為全世界的人們共同參與編寫的集體記憶。
我想,或許若干年后,當科隆人在追憶狂歡節時,總會一再提起那些帶著異域風情、雍容典雅的中國“王子”和“公主”﹔或許若干年后,這些代表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燦爛形象,還會成為科隆本土文化傳統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元素﹔想必到那時,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裡描繪過的“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的美麗女子,將在異國他鄉的人民心中,成為美好、吉祥、象征著友誼與祝福的化身吧。
特約撰文 中南 (圖片由科隆狂歡節官方委員會提供,攝影:J.Rieger,除署名外)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