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南山擬試點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

2014年12月25日04:0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南山擬試點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

南山“殘疾人家屬資源與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對象就是精神病康復者。

  上周五,一支特殊的旅游團隊,在南山區殘聯集合,開始前往惠州巽寮灣為期兩天的旅游活動。這次團隊旅游帶有一個使命,為患者家屬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通過旅游團建的方式,讓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朋友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增進彼此間的互動交流與配合。

  精神病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南山這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區,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每天的日常活動如何安排?誰在關注著他們?帶著未知,記者走進南山唯一一家以精神病患者為服務對象的社工機構,為社會重新認識精神病患者,正確對待精神病患者,開啟一扇窗口。

  資源緊缺

  三成多在冊患者管理缺失

  目前社會上針對精神病人的媒體報道多是負面,精神病人“污名化”和標簽化情況嚴重,碰到精神病患者總是退避三舍,擔心惹禍上身。在南山社工周麗萍眼中,精神病康復者在不發病的情況下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也有讓人敬佩的一面。

  在深圳,目前精神病康復者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還是少數,社會上接納精神病患者的場所極為有限,多以患者家庭照顧為主,有些極端做法甚至是關銬在家裡,不讓出門。

  出現這種情況,還在於城市相關配套不夠完善。

  12月15日,深圳市健寧醫院建設項目在坪山新區舉行奠基儀式,將為深圳新增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醫院預計到2018年投用,從目前來看,深圳針對精神病治療的僅有康寧醫院一家。

  根據深圳最近一次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深圳18歲以上精神障礙患者佔全市人口的21.19%,為全國最高。同時,重症精神病患者佔全市人口的1.41%,這個比例乘以深圳人口基數1500萬,算起來超過15萬,也是全國最高。

  目前,深圳納入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精神疾病患者有2.6萬余人,按照國家要求,登記在冊的要有80%以上的管理率,但現在深圳的管理率隻佔到68.2%。

  在談到精神病治療面臨的難題時,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表示,深圳重型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難度比較大,精神衛生體系不健全、資源少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按照全國標准,是每萬人配1.71張病床,而深圳目前每萬人配的精神病病床隻有0.43張,隻有國標的1/4,病人往往沒有完全治好就要出院,而出院后病人就很難得到管理。

  這種現狀,造成不少精神病患者離開醫院之后,主要依靠家庭支撐。南山區惠民綜合服務社督導廖文霞介紹,目前國內將精神康復重點放在精神衛生系統開展工作,帶有濃重的“醫療”味,康復的重點集中在“疾病”部分,而少關注患者作為“人”的潛能及需求。

  由此,造成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產生偏見。而在南山又有多少精神病患者呢?根據南山區殘聯的統計,2009年南山區持証精神類殘疾人300余名,精神類殘疾人家屬1000余名。而最新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南山區持証精神類殘疾人增加到616名。其中男性382人,女性234人。根據統計,這些持証群體中,人數最多的是18歲以下的男性,佔男性人數的52%,佔總人數的32%。而女性中,40—65歲左右的佔48%。

  “精神類殘疾人及其家屬是特殊的困難群體,亟需得到社會的支持和接納,但是整個深圳市都缺乏相應的服務精神類殘疾人及其家屬的項目。”廖文霞介紹。

  購買服務

  社工機構有效參與康復工作

  今年8月份,南山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殺人案,南山一精神病人郭某突然發病,在家砍死了兒子的女友。法院判郭某不負刑事責任,但是因為有繼續危害社會的可能,需要強制醫療申請,此案也是南山區第一例強制醫療申請案,一時成為南山的熱點新聞。

  郭某所患的精神病障礙具有高度的復發性,需要持續維持抗精神藥物的治療。“精神疾病是長期的、易反復的慢性疾病,很難根治。對於患者來說隻能康復,不僅針對疾病,並且著眼於整個人,從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能力進行全面康復。”廖文霞說。

  在醫院治療是短暫的,更重要的是出院后的康復工作。對於南山來說,雖然沒有一家專門的精神病院,卻有一個“殘疾人家屬資源與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這一中心主要服務於南山的精神病康復者,是深圳市第一個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專業服務的機構。這一中心目前已經運作5年多,主要提供精神康復服務、家屬服務、公眾服務、心理服務等。此項目由南山區殘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由深圳南山區惠民綜合服務社運作。

  該中心處在南山區殘聯愛心大廈內,由政府提供場所,中心配備專業的社工和心理咨詢師,共同服務於南山的精神病康復者。

  記者了解,目前該中心採取會員的方式,招募精神病康復者。現服務對象有125名,服務的家屬有147名,每天正常出入中心的精神病康復者20多名。

  在採訪時記者看到,服務中心擁有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在活動室,幾位精神病康復者正坐在沙發上一起看電視,部分會員則在電腦室上網。

  中心主要服務於南山戶籍16—60歲的精神康復者及其家屬。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措施,有效幫助康復者增強自理、適應社會的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時緩解患者家屬的巨大心理壓力,並建立起強大的家屬互助資源網絡,為患者家屬搭建起一個互助平台。

  據督導廖文霞介紹,目前社會上有很多隱性的精神病患者,即不被發現和認知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年齡低於16周歲的,多數家長懷抱著希望四處求醫,希望能夠治療好孩子的病情,不願承認自己的孩子患上精神病。

  “不少精神病患者家庭,多數陷入生活困境,患者不能獨立自主,往往牽連一個家庭成員,甚至兩個家庭成員。”

  記者獲悉,該中心每年的會員人數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於精神病很難根治,不少患者從中心成立之后,便落腳到這個“家”,一呆就是幾年時間。

  “這幾年也有不斷結案的會員,人數大概在二三十名,並不意味著完全治愈好,而是病情比較穩定,在維持正常吃藥的情況下,能夠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患病幾率大為減少。”周麗萍作為社工,直接服務於這些患者。

  個性服務

  讓患者走出封閉空間

  “精神病康復者由於是終身疾病,對於患病多年的人來說,其家庭往往在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后,對其徹底放棄希望,並以患病為由,拒絕其與社會接觸。部分家庭由於對康復認識不到位,往往錯失治療機會。”廖文霞說。

  服務中心,作為政府購買的服務項目,說服其家屬正確認識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工作,是后續工作開展的第一步。

  在服務中心,每天“上下班”的會員有二三十人,多數居住在殘聯周邊片區。“太遠的會員,受交通限制,往往採取登門服務。”

  其中有一名男性精神病患者吳明(化名),屬於精神分裂一級,被害妄想症嚴重,足不出戶,被精神科醫生評為一級暴力,時常打其母親。生活基本無自理能力,身體瘦弱。其患病原因是經歷父親去世,致使其缺乏安全感,膽小怕事,自信心低。在不斷的家訪中,中心社工人員與患者逐步建立關系,激發患者溝通的主動性。

  “這些患者除了病症之外,也有其擅長的一面,比如這位吳明患者,屬於后天形成,此前也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並且愛好唱歌跳舞,由於患病,沒有得到正確的康復治療,造成患者及其家屬雙重困境。”周麗萍介紹。

  服務中心的社工針對吳明的患病原因和實際病症,制定出個性化康復方案。首先是恢復患者的自信,調整患者的心態,並對其家屬進行引導,給予正確的康復治療。經過不間斷的努力,這位患者已經走出封閉的空間,每日來到服務中心“上下班”。

  “每天來到中心,每個戶籍患者可以領到20元的工資,一天中和其他患者一起,做一些游戲,開展一些活動,慢慢借助中心平台,讓患者彼此交友,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周麗萍介紹

  記者在採訪發現,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多種多樣,幾乎各種有組織的活動都有助於他們康復。比如在服務中心有一個愛心店,即在活動室內,模擬超市形態及其運作方式開設的一項訓練項目,由患者擔任主角,負責商品的買賣,培養患者的職能技能,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恢復和提高。

  此外,還有巧手坊、文藝表演隊、文書繪畫興趣班等,在服務中心的走廊,記者看到不少活動圖片。

  “很多精神病患者和人們想象的不一樣,他們也是人,除了部分症狀,也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樂於助人的一面。只是社會缺乏對精神病患者的正確認識。”周麗萍介紹。

  比如上周舉行的旅游活動,作為增進會員感情的一種途徑,受到很多會員的歡迎,盡管路途中也會有不少風險,但是把准備工作做充分,在家屬的陪同下,他們也能勝任很多活動。比如坐摩托艇、自己做飯進行野炊等。

  這些患者被組織在一起,還是一支義工隊,深入到社會中開展力所能及的義工服務。“義工活動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自己助人為樂的一面,對這個社會也可以做貢獻。”

  融入社區

  精神病康復者的未來歸宿

  隨著精神病康復者的數量增多,社會對其關注度也會越來越多,針對精神病患者服務的社會機構也會不斷增多。從深圳市層面來看,南山、福田相繼成立了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未來各區還將進行覆蓋。

  “現在機構的會員不僅僅局限在南山,也有部分會員是寶安的。除了戶籍人士,還會接納非戶籍人員。目前已經有部分非戶籍人員屬於中心的會員。”廖文霞介紹。

  作為一個難以治愈的病症,精神病患者的最終歸屬會是什麼?在廖文娜看來,就是患者在出院之后,能夠借助社會機構以及整個社會的力量,提高康復者及家屬的康復信心,建立互助網絡,促進其平等參與社區生活。

  為此,在以往康復治療的基礎上,服務中心明年計劃實施“螢火虫俱樂部”項目,借助社工機構的努力,為患者及其家屬指引方向,為患者家庭帶來希望。這一計劃旨在將患者正常的、有意義的人生與社會實現共融,而第一步就是要走向居住的社區。為此,服務中心將整合社區、社會資源,建立“康復者+家屬+社區”三位一體的互助支持網絡,使康復者融入社區,為系統化地促進康復者家庭回歸社會打下基礎。同時為康復者爭取更多平等參與社會的機會,比如就業、教育等。

  “往年也會讓患者參與社區活動,但是沒有形成固定化的安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同時需要爭取社區的配合。接下來我們將選擇三個社區作為試點。探索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的方式、方法和渠道。通過長期跟蹤,為康復者融入社區打下基礎。”廖文霞說。

  據了解,這一項目計劃在重點服務人群上也作了限制,主要側重被動、退縮的康復者,以及能夠自立、自主,並有意投入社會的康復者。這些重點人群不僅包括剛患病者,也包括長期患病者的家屬。

  而這一方向,也是南山區重點探索的方向。記者從南山區慢性病院獲悉,前年,深圳市主動性社區治療(ACT)項目,就開始在南山招商街道職康中心試點。此項目旨在提升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內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並針對精神病康復需要,由精神科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社工組成的團隊為患者提供綜合的個性化服務。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