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04:02 來源:南方日報
2005年,俄羅斯宣布導彈列車退役。
簡仁山 繪
指導單位:
廣東省國防教育辦公室
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副司令費拉托夫近日表示,俄近期將恢復制造導彈列車。作為前蘇聯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裝載有SS-24固體燃料戰略導彈的導彈列車是歷史上唯一真正部署的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由於威力大、機動性強、隱蔽性高等特點,被稱為“死亡列車”,一直是美國及其盟國的心腹大患。軍事觀察員邵永靈認為,導彈列車是冷戰時期蘇聯有效平衡美國MX“和平衛士”導彈的一個重要砝碼。
1993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為導彈列車退役寫下注腳。2005年8月15日,俄戰略火箭兵司令尼古拉·索洛夫佐夫稱,俄戰略導彈部隊的最后一個現役列車式導彈退出戰斗值勤,導彈列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然而沉寂了近10年,俄羅斯高官近日為何突然宣布將恢復生產導彈列車?此舉到底確有其事還是只是虛晃一槍?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祁雷 策劃統籌 江華 洪奕宜
退役十年 威名猶在
俄羅斯將恢復制造導彈列車,或許基於以下原因:保持核威懾力量,應對美國反導系統,增加國際核裁軍談判砝碼,有相對充足的軍費保証
導彈列車的正式名稱是軍用鐵道導彈系統或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項目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爭霸時期。雖然當時美蘇兩國都爭相發展導彈列車,然而第一輛導彈列車直到1987年才正式在前蘇聯服役。
自2005年俄羅斯宣布導彈列車退役之后,俄羅斯企業界和軍界經常傳出導彈列車將“復活”的消息。
俄羅斯內部如此頻繁地“走漏”消息,從“建議”到“可能重新服役”“開始設計”,最后到“近期將恢復制造”,關鍵詞一次次升級的背后,或許預示著導彈列車“復活”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那麼俄羅斯為什麼選擇“復活”這一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死亡列車”呢?
最首要的原因,還是俄羅斯想保持核威懾力量。面對美國反導系統不斷擠壓的外部壓迫和本國核武庫日益老化的內部困境,俄羅斯越來越難以對美國及其盟國保持核戰略優勢,亟需一種有效且相對“廉價”的核武器平衡美國的核威懾。導彈列車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據了解,俄導彈列車內一般裝有3枚射程超過1萬公裡的SS-24“手術刀”導彈,而且每枚可攜帶10個當量在10萬—35萬噸的分導式核彈頭。而且從外表上看,導彈列車幾乎和普通列車一模一樣,因此一旦駛入俄羅斯復雜、龐大的鐵路運輸網,要想把它揪出來無異於大海撈針。軍事專家此前分析稱,由於SS-24導彈早前已經銷毀,新導彈列車可能部署更為先進的“白楊-M”導彈或者“亞爾斯”導彈,這對美國的威脅無疑比SS-24導彈更為嚴重。
為了應對美國反導系統,俄羅斯也希望有新的核武器系統。按照美國早前的計劃,到2020年前在歐洲部署改進型“標准3”反導攔截彈,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進攻或許是俄羅斯最好的防守。俄軍事專家伊格爾·科羅特琴科強調,重建導彈列車有望“冷卻”美國建設歐洲反導系統的狂熱。
俄重啟導彈列車計劃,還希望借此增加國際核裁軍談判的砝碼。2011年美俄在慕尼黑交換《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簽署文本,該條約規定,美俄兩國要在7年內將各自部署的戰略核運載工具的數量削減至700件以下,各自部署的核彈頭削減至1550枚,削減幅度達33%。
有鑒於此,美俄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新一輪核裁軍談判。對此,國內軍事專家分析稱,目前俄對於新型鐵路機動導彈的發展引而不發,其實意在遏制美國的反導建設和戰略圍堵,“就像冷戰末期美國用裁撤發展失敗的鐵路導彈交換了俄SS-24導彈的銷毀一樣,一旦進入談判,俄就可用這種尚處圖紙上的武器迫使美國放緩反導系統部署的步伐,達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目前相對充足的軍費保証,是俄羅斯加大武器研發力度的內在動力。而且雖然今年由於烏克蘭危機爆發,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經濟實施了嚴厲制裁,但俄2015年國防預算不降反升,預計將達3萬億盧布。這對於一直缺乏資金支持的導彈列車項目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
一旦有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俄羅斯改造或者重新建造導彈列車的技術難度並不大。軍事專家尹卓表示,“隻要俄羅斯願意,就能在一兩年的時間內改成,俄羅斯有這個技術潛力和能力。”俄羅斯工程科學院院士扎伊採夫此前接受俄媒採訪時也表示,建造這種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的地面基礎設施很大程度上保留下來了,俄還擁有這一系統的半成品,因此重建工作的困難不大。
日行千裡 打了就跑
俄羅斯原有12列導彈列車,平時隱藏在高山峽谷之中,一旦有事,能迅速開進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並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分赴各地執行任務
機械化戰爭主要在陸地、海洋、天空等維度進行,因此自核武器問世以來,各國基本上都致力於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也就是說能從陸地、海洋、空中投送戰略核武器。其中陸基發射門檻最低。陸基戰略導彈發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公路機動發射、鐵路機動發射、井式發射等。這三種發射方式各有優缺點,但鐵路機動發射技術難度更大、建設成本更高、突防能力更強。
鐵路機動導彈與其他兩種陸基發射方式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機動性高、生存力強。鐵路機動導彈機動速度超過100千米/小時,發射后可以輕鬆轉移到1200公裡之外的區域。美國對俄導彈列車的研究表明,在12萬千米長的鐵路線上,使用150枚彈道導彈,摧毀總共由25節車廂組成的鐵路機動導彈的概率僅有10%。另一項數據或許更能直接說明問題。美蘇曾對三種陸基發射方式做過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打擊下,井式發射導彈的生存概率在5%到6.5%之間,公路機動導彈生存概率在15%左右,而鐵路機動導彈生存概率能提高到20%左右。
其次是反應速度快,突然打擊能力強。俄羅斯原有12列導彈列車,分別部署在科斯特羅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彼爾姆的秘密基地裡。這些導彈列車平時隱藏在高山峽谷之中,一旦有事,能迅速開進俄羅斯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並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分赴各地執行作戰任務。此外,導彈列車上裝載的SS-24導彈在列車停駐期間和行進中均可發射,真正實現像戰略轟炸機一樣的“邊打邊跑”能力。
然而導彈列車也並非十全十美。首先是研制、維護、更新的成本高。其次是機動范圍容易受到限制。導彈列車之所以能夠實現大范圍機動作戰,主要是因為四通八達的鐵道系統,而一旦鐵道系統中的橋梁、隧道、鐵軌遭受敵方攻擊,鐵路網的長度和密度就會相應減小,導彈列車就可能“動彈不得”,成為“涸轍之魚”。在現代戰爭中,對於鐵道系統這種“線”目標攻擊並非難事。
世界上的核國家公認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非美俄莫屬,其他國家,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其彈道導彈無論在海基投放上還是在空基投放上都存在不小的短板。俄羅斯導彈列車的成功問世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比如印度就一直醉心於研制國產導彈列車,其自“烈火-II”開始就一直在探索鐵路機動發射技術。但經過多年的摸索,印度鐵路機動發射系統仍停留在用鐵路平板列車搭載烈火導彈這種落后方式上。
軍事專家表示,鐵路機動發射技術並不簡單,需要掌握一系列關鍵技術。對於導彈本身來說首先需要克服發動機點火技術。以SS-24導彈為例,其在發射時發射筒底部的固體燃料推進器會在瞬間爆發強大的高溫、高壓氣流,如果直接噴射到車廂和鐵路段上,極有可能導致其報廢,因此導彈需要加裝偏轉發動機將這些高能氣流導開。
此外,導彈必須採用固體燃料推進。蘇聯早在研制SS-11導彈時,就曾經考慮採用鐵路機動發射,但由於其是液體燃料導彈,導致鐵路發射存在很多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其在發射時,需要臨時添加液體燃料,這一方面影響作戰效率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燃料泄漏、靜電。此外,導彈列車運行時還需拖著幾節運載氧化劑和液體燃料的車廂,不但增加負荷影響機動性,同時也增加了暴露的可能。
鐵路機動發射系統對鐵路系統本身,比如鐵軌和車廂也有嚴格技術要求。對於鐵軌來說,首先需要其能承受整個導彈發射系統的重量,這既包括導彈和機車的總質量,還包括導彈發射時尾流產生的巨大壓強。比如裝載MX導彈的列車重達幾百噸,隻能在美國3、4、5和6級鐵路線上運行。
最后,為保証導彈列車的高機動性和隱蔽性,國家鐵路網不但要有足夠的長度而且還要有足夠的密度。這意味著對鐵路系統不發達或者陸地疆域狹小的國家來說,導彈列車並非戰略首選。
■回顧
一路坎坷的導彈列車
雖然導彈列車最終隻在俄羅斯開花結果,但其發展歷史卻十分悠久。早在1937年,德國就曾經提出利用鐵路列車發射“V-2”火箭彈,並於1944年開始著手研制。但后來因為盟軍空襲以及瀕臨垮台的希特勒政權無力經營,項目被迫於1945年下馬。
1959年,美國開始研究“民兵”導彈的列車發射技術,后來由於地下發射井發射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導彈列車遲遲沒有進展,美國國防部於1962年宣布取消“民兵”導彈鐵路機動發射研究。后來,由於蘇聯彈道導彈發射技術的發展,美國意識到傳統地下井導彈受到威脅,又宣布重新啟動導彈列車的相關研究。然而好景不長,1969年美國又再次放棄了該計劃。
與美國的反復無常不同,前蘇聯在導彈列車項目上雖然起步晚,但發展目標相對明確,項目進展也比較順暢。上世紀70年代后期,前蘇聯開始研制SS-24導彈,1982年10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分為鐵路機動發射和地下井發射兩種。
俄導彈列車由一列發射列車作為一個完整的作戰單元,一般由6到8節車廂組成,其中有兩節車廂各裝一枚導彈,還包括維修車廂、發射控制車廂、人員保安車廂、油料車廂等。1987年,搭載SS-24導彈的導彈列車在前蘇聯正式服役后,美國人這才意識到情況不妙。
由於SS-24導彈本身威力強大再加上鐵路發射平台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導彈列車一直是前蘇聯以及俄羅斯戰略核武庫裡的撒手锏。俄羅斯軍事專家對此分析稱,美國對俄羅斯鐵路機動導彈系統的恐懼一直甚於SS-18“撒旦”洲際彈道導彈系統。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1985年,美國國防部再次提出MX“和平衛士”導彈機動部署方案,1988年開始研制試驗。美國對於導彈列車其實也是下足了功夫,先后提出過陸上機動、地下機動、多掩體基地機動、鐵路機動和公路機動等30多種機動發射方案。
1991年,美國第一批MX導彈發射列車艱難問世,但很快由於蘇聯解體,MX導彈列車項目再度廢止,並於2005年與俄羅斯SS-24導彈列車一道退役。至此,美俄兩國的導彈列車成為歷史。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