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08:28 來源:南方日報
廣彩麻色描金蜆殼形菊花雙鳥碟(清道光)。
12月12日,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重彩華章——廣彩瓷器300年精華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從館藏和個人作品中精選出200余件(套)精美廣彩瓷器,較全面地展示了廣彩的發展歷程和獨特魅力。
展覽按“初見華麗”、“式多奇巧”、“金碧耀眼”、“探新和低迷”和“傳承和創新”等五個部分全面回顧廣彩的發展歷程。廣彩瓷器全稱“廣州織金彩瓷”,是清代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釉上彩繪瓷器品種。廣彩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聞名於世,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彩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外銷瓷品種,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它既因中國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國趣味的西方人,又融入西洋元素以迎合西方品味,是中西文化互動和交流的載體。”展覽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藝術部主任、研究館員黃靜表示,廣彩產生於特定的歷史背景,在300年的歷史長河中幾經浮沉,這次展覽將帶觀眾重走歷史,深化人們對廣彩價值的認識。
17-18世紀:重現“海上瓷路”往昔輝煌
廣彩始於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在乾隆、嘉慶年間盛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海外貿易進入海關管理時期。喜好中國瓷器的西方買家大量雲集廣州訂貨,由此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此后,“外銷”一直成為推動廣彩變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康熙中晚年至雍正時期,是廣彩的初創階段。這時廣彩的師傅和顏料大多來自景德鎮,紋樣仍帶有較多的景德鎮彩瓷的痕跡,色彩的對比度不像后來的那麼強烈,來樣加工的器物較少。
盡管目前國內現存的早期廣彩瓷器不多,觀眾們仍然能在展廳看到雍正年間生產的“廣彩折枝花碟紋盤”。這件盤子是一件早期的金彩作品,整個碟面以成色很高的乳金裝飾。工匠制作時,必須先將黃金熔成金片,再用烏金紙間隔分疊,捶打成金箔,然后再人工研磨成糊狀金粉。這件作品以金彩繪制了化蝶、織錦和如意紋,盤心繪有折枝牡丹花和菊花,畫面色彩高貴而雅致。
到了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史書記載:“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因廣彩瓷器多外銷,中國商人投其所好,於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廣州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再到廣州珠江南岸的河南開爐烘染,制成彩瓷,“現炒現賣”。廣彩也進入到式多奇巧、歲無定樣的繁盛階段。
當時,歐洲“洛可可”風格與“中國風”流行正酣。廣彩瓷中也出現了一批“私人定制”的高級商品,其中“徽章瓷”獨樹一幟。來自歐美國家的王室、貴族、社團、城市、軍隊首領,將象征自己身份的徽章圖案,燒制於定制的瓷器上面,作為獨有的標志。本次展出的“花卉紋章紋咖啡杯”上,繪了兩個並排擺放的盾牌。“這個紋章非同小可,代表了男方極高的榮耀,就連他的夫人都不能分享他的紋章。”廣東省博物館藝術部主任、研究館員黃靜說。
與此同時,為迎合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廣彩的器形也開始模仿西方銀器,並引入西洋油畫、版畫的透視技法,大量採用濃烈的色彩和彎曲妙曼的線條。道光年間生產的“廣彩麻色描金蜆殼形菊花雙鳥碟”採用的不對稱風格,就受到了“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作品上的金蜆殼形菊花雙鳥碟紋飾,全部以麻色描金繪成。優美流暢的線條,反映出寬鬆社會的精神追求。
廣彩也成為西方社會了解中國人家居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本次展出的一件“廣彩人物紋茶匙盤”,反映了一位清代官員的日常家居情景,這種紋飾被西方人稱為“滿大人”(Mandarin)的圖案,是清代雍正到嘉慶年間外銷瓷的典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國皇后”號的首航成功,從廣州到北美的航線成功開通。此后,廣彩的銷售市場逐步轉向以美國為主。與歐洲上流社會不同,美利堅民族性格更為熱情奔放,尤喜金色調裝飾風尚。廣彩也開始大量使用金彩,因此也被稱為“織金彩瓷”。這種構圖豐滿、色彩絢麗、金碧耀眼的風格,成為廣彩的典型特色,並延續至今。
19-20世紀:推陳出新為廣彩再注生機
所謂“有盛必有衰”,隨著晚清國勢的傾頹,廣彩的創新也在走下坡路。隨著優質瓷器在歐洲成功生產后,廣彩瓷器的市場面臨激烈競爭。從18世紀后期開始,中國瓷器面向歐洲的外銷開始減少,盛行一時的“滿大人”與西洋人物、風景的紋飾也終告消亡,廣彩逐漸走向程式化的大批量生產階段。
不過,在跌宕浮沉中,廣彩在嶺南畫派的影響下,孕育出一種嶄新的藝術樣式。清末民初,在嶺南畫家的加工下,廣彩瓷器雖然上色的原料沒有變化,卻一改從前用彩濃烈的傳統,使畫面中呈現出淺絳彩和新彩瓷器的特點。廣彩的繪畫技法也吸收了文人畫傳統,呈現出清新淡雅的風氣。
嶺南畫派先驅“二高一陳”對廣彩的發展起到的作用尤為重要。他們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返穗后在廣州河南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后合股建立“廣東博物商會”,以從事彩瓷繪畫研究、生產為名,為民主革命活動作掩護。這些用紅彩落底款“廣東博物商會”或“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的瓷器,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它們多以人物、山水、動物為題,其中也不乏針砭時弊之作。
其中,“廣彩鹿群圖瓷板”為高劍父幼弟高劍僧於1910年所繪。高劍僧自幼隨兄學畫,與兄長高劍父、高奇峰並稱“嶺南三高”。由於早逝,他的作品傳世不多,親筆所畫的廣彩瓷板畫尤為難得。“鹿群圖瓷板”為圓形,墨彩描繪的六隻梅花鹿,立於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民國成立后,“廣東博物商會”的使命便告完成,畫瓷活動也隨之結束。廣東博物商會由於存在時間不長,且產品多已外銷,留下來的作品很少。
進入民國中期,由於戰亂頻仍,廣彩瓷器的生產大受沖擊,風格也日趨保守。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廣彩行會“靈思堂”在1947年移師香港,並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解散。
新中國成立后,內地的廣彩發展迎來新的輝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廣彩工匠走上多元化及變革之路。本次展覽收錄了來自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收藏的許恩福、歐兆祺等多位民間工藝大師作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這時期廣彩的題材和用彩更加豐富,生產了不少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作品。”黃靜介紹,大師們還會向壁畫、雕塑等不同藝術門類借鑒,進行創新探索。
進入21世紀,廣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彩瓷器也逐步轉向工藝精品和藝術品的生產。在展廳最后部分展出的“河小狸的童幻世界”中,作者將自創的卡通形象繪在碟子上,通過連環畫的形式展現“河小狸”及其小伙伴們的“幸福生活”。
為吸引觀眾參與,省博在本次展覽舉行期間還開展了“巧手織金繪廣彩”、“慧心巧思——廣彩紋飾挂件DIY”等一系列互動活動,讓人們在親身體驗廣彩制作的同時,感受嶺南傳統非遺的魅力。與此同時,館方還將邀請專家和廣彩技藝傳承人到現場親自“收徒”,介紹廣彩知識,分享學藝經歷。
南方日報 記者 楊逸 通訊員 宋敏 實習生 林瑩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