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脾胃失調 小心失眠纏上你!

2014年12月20日08:2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脾胃失調 小心失眠纏上你!

  你是不是經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如果是,很可能是脾胃失調了。在中醫看來,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失眠關系密切,這裡的脾胃不是通常理解的脾臟和胃,而是一個功能單位,其主要作用就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

  中醫專家認為,造成脾胃內傷的主要原因是飲食失節(飲食不合適)、勞役過度(生活不規律)、喜怒憂恐(心情不舒暢)。所以,要想脾胃健康,擺脫失眠,就必須祛除這些造成脾胃內傷的原因。

  脾胃與失眠關系密切

  失眠,是以入睡及睡眠維持困難為特征的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質或量達不到正常需求,日間感到精力和體力得不到休息和恢復的一種主觀體驗。中醫又稱之為“夜不瞑”、“目不瞑”、“不得臥”、“不能眠”等。

  在中醫看來,導致失眠的病因繁雜,人體本身年紀偏大、身體虛弱、感受外邪(比如發熱、咳嗽之類)、飲食不衛生或沒有節制、情緒容易煩躁或低落等這些人體本身存在的問題都可以導致失眠。而失眠的病位在心,涉及五臟六腑,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失眠關系密切。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主任李艷表示,睡眠和覺醒由神的活動來主宰,這裡的“神”可以理解為人的生命活動及其外在表現,狹義的就是指人的思維意識。中醫認為,神主宰人體的精神活動。睡眠往往與精神活動的強弱息息相關,神平靜則能睡,神不平靜則不能睡,而神依賴脾胃所產生之營養充足,則需要其活動所需的物質基礎。因此脾胃功能正常,營養有其來源,神才能得以滋養而睡眠安和,反之則可導致失眠反復出現。

  如果睡眠不安,日久全身陰陽失衡,人體內環境紊亂,傷氣耗血,全身各個臟腑受影響,脾胃作為營養的來源,最容易受傷。“因此,我們臨床上常見到一些失眠的病人會出現脾胃功能失常,比如說胃口不好,飲食減少,惡心嘔吐,肚子脹滿不適,大便或干或稀等症狀。”李艷說。

  濕邪致病多以脾胃為中心

  李艷介紹,外界濕氣的特點是重濁而粘膩,讓人感覺沉悶,同樣在人體內,這種類似於外界濕氣的濕邪也是很粘滯的,容易影響脾胃對營養的吸收。這種濕邪有兩種,一種是外界濕氣的侵襲,它與季節、地域、環境有關,比如說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或感受霧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從事水中作業等就容易感受外界濕氣。

  另一種則是自己本身體內產生的濕氣,它與飲食、藥物、情緒等因素有關。比如說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容易形成內濕。

  為什麼濕邪在人體內最容易侵犯脾胃呢?對此,李艷解釋說,因脾胃在中醫屬於五行中的土,共同參與水谷(也就是食物和水)的儲存,消化吸收以及轉輸全身,還參與水液(可以理解為進入體內水)的代謝,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樞紐。脾胃功能正常,則水谷水液得以正常的輸送和排泄﹔脾胃功能低下,水谷水液不能正常運化,水聚集不能流動,就形成了體內的濕邪,食物不能吸收,聚集在腸胃,就會形成積滯,從而加重脾胃功能的異常。

  李艷表示,由於脾胃在生理病理上與水濕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因此,濕邪致病多以脾胃為中心。脾胃要免於濕邪為患,正氣是關鍵,這裡的正氣可以理解為人體的抗病能力,中醫有句話叫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加班熬夜最傷脾胃

  脾胃作為能量的來源,是正氣的重點,而導致脾胃虧損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疲勞。過度勞倦並不是單純指體力勞倦,還包括腦力勞倦、飲食勞倦(吃得太多)、精神勞倦(精神壓力太大)等。

  《脾胃論·脾胃勝衰論》指出:“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雖異,所受邪則一也。”過度勞倦傷及脾,脾受傷而先病,脾便不能為胃傳輸運送水谷精微,胃也緊跟著就會生病。

  “脾與胃生病的先后雖有可能不一樣,但受邪的病機都是一樣的。一個人過用體力,會出現中氣受損、脾胃功能減退、出現胸悶氣短、渾身無力、不愛說話、胃納減退、胃脘部有重墜感的症狀。”李艷表示,同樣,一個人過度用腦,也會耗氣傷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晚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書,這樣會使脾胃運化遲滯,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脘腹痞滿、不愛吃東西或吃完后也不容易消化。此外,過度勞累,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更有可能會加重其病情。

  李艷表示,在臨床中經常看到因濕邪及疲勞所導致的失眠,不一而足,而且很多病人往往症狀反復,經久難愈。在這種對外界長期適應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體質。脾胃作為后天之本,在體質形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氣虛質、氣滯質、痰濕質、濕熱質往往是脾胃功能長期異常所形成的體質特點,而且往往多種體質夾雜在一起,形成虛實夾雜的體質,而具有這些體質的人群也往往會導致相對應的不適症狀產生。

  專家強調,失眠與濕邪、疲倦、體質的關系,其核心在於脾胃。前者通過影響脾胃氣機,影響氣血的生化,進而影響睡眠﹔相反,睡眠也通過影響脾胃功能,使患者出現納差、疲倦、痞滿等脾虛濕阻的症狀,再進一步形成氣虛質、痰濕質等病理體質。

  ■貼士

  正常人也需要調養脾胃

  正常人群是否需要調補脾胃?對此,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消化科主任陳延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注意調補脾胃,而且正常人群調補脾胃的效果要遠遠好過有病的時候。

  因為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其對損傷有很強的耐受性。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一樣,一兩年的干旱不會對土壤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如果長年累月的干旱,土地就會沙漠化。等到土地變成沙漠后,再想辦法去治理,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增加百倍甚至千倍。

  既然要調理脾胃,要如何調理呢?吃人參還是冬虫夏草?陳延表示,其實都不用,調理脾胃可以不花一分錢,隻要做到十二個字:飲食規律、生活規律、心情舒暢,脾胃自然就會健康。

  飲食規律三餐規律定時

  規律的飲食對養脾胃十分重要。首先,三餐應該定時,且有一定的規律。當然,這種規律不是死的。不是每個人都要7時吃早餐,對於特殊職業、特殊工種,要想辦法形成自己的規律,如很多賣魚、賣肉的人群,早上4時就要開始工作,就需要根據工作特點摸索出自己的合適的時間和節律。吃飯時不宜過快,進食速度過快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反流的情況。另外吃得太快也會容易超量,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

  生活規律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

  要養成勞逸適度的生活習慣。現代人工作緊張,夜生活也比較豐富,很難像古時候那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有一些特殊工種的工作如護士很難保証正常的休息,因此需要自我調整,達到張弛有度,空閑的時候抓緊時間休息,不要自恃年輕而隻顧玩樂。年輕時陽氣旺盛,一旦年紀變大,陽氣虛衰,很多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心情舒暢肝氣不舒會損傷脾胃

  不良的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便秘、腹瀉、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情況﹔緊張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而使胃炎遷延難愈。中醫認為肝氣不舒會損傷脾胃,長此以往,脾胃必然受損。因此,豁達、開朗的情緒是脾胃健康的關鍵,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心寬體胖”的說法。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 通訊員 宋莉萍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