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大帽山與鰲魚的傳奇故事

2014年12月19日04:5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大帽山與鰲魚的傳奇故事

  文/龍潤虎 陳炫達

  牛魚嘴本應喚作“鰲魚咀”,粵語“鰲”與“牛”同音,牛的寓意也更加便於大眾理解,於是慢慢大家也就習慣叫牛魚嘴了。牛魚嘴地處東城區秀田螺村大帽山,位於孖龍山青龍位,坐守鎮邊,與孖龍山的龍脈接壤。

  相傳南海普陀山下有一小湖,湖中生活著一條千年美鰲魚,它不甘於一生呆在這小湖裡,總想變身成龍騰雲駕霧。它順流游到南海偷食了海中龍珠,不料卻化身成丑惡難看的怪物,無法再回到原來的美麗樣子。鰲魚十分氣憤,覺得上天故意跟自己作對,於是便因怨生恨,在南海肆意殺戮,吞食當地生靈。一時間當地人心惶惶,怨聲四起。

  后來人們來到觀音寺祈求觀音,觀音得知此事后,便前來將其制服。為避免惡鰲日后再危害百姓,觀音菩薩便降服了鰲魚並賜給文昌星君作座駕。自從文昌星君得到此寶物后靈性大發,凡有學子讀書不聰明的,經文昌星君賜鰲魚的津液飲過后就必金榜題名,於是就有了獨佔鰲頭的美言。

  有一天南海觀音與文昌星君一起前往天庭參加蟠桃盛會,途經南粵到達今天清遠大帽山時,鰲魚見此處山清水秀,頓生留意﹔便乘文昌星君不備,偷偷下界來到大帽山自立為王,繼續禍害四方。觀音得知后十分震怒,施法令地動山搖、水山相覆,將鰲魚鎮壓山下,不得動彈。

  鰲魚事后十分后悔,心想不該為了貪圖一時之樂而失去一生自由,但為時已晚。

  被鎮壓在山下的鰲魚因不能動彈而飢渴難耐,奄奄一息之時,剛好有一個農夫在這裡撿了一擔田螺從此經過,鰲魚說時遲那時快嗖的一聲便用舌頭將老農的扁擔拉了過來,一口吞掉了整擔的田螺。農夫見狀驚慌逃脫,自此再沒有人敢來這裡抓田螺了。

  若干年過去了,鰲魚將附近的水喝干了、草吃光了,能吃的統統吃光了。附近的田螺為了躲避鰲魚也紛紛鑽進了石縫,但是因為沒有水和食物,原來肥肥壯壯的田螺都消瘦的不成樣子,附近的人們也抓不到田螺了,偶爾抓到的也是一個個瘦小可憐的瘦螺,於是人們便叫它們“瘦田螺”的名字,慢慢地,人們為了取個好彩頭便將它改成了“秀田螺”,這其中想必也寄托了大家的另一種期望吧。

  不久后,觀音和文昌星君得知鰲魚被壓在山下依然不思悔改,令附近百姓望而生畏、草木不生,便警告它如不能潛心修行、造福百姓,便將其關入千年冰窟,忍受千世輪回的寒冬折磨。鰲魚無奈之下隻得向菩薩和文昌星君保証竭盡所能為百姓和蒼生造福,滋養萬代。自此之后,這裡樹繁葉茂、水清人秀。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鰲魚用自己的真誠換來了當地百姓的安居樂業,看著這大好河山和勤勞的百姓,鰲魚也漸漸將這裡當作了自己的家,本本分分的背負著這片大山與世代子孫和睦共處。后來此地就出了兩個大才子:清末民初年代朱汝珍(榜眼)和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乙酉科欽賜第一名舉人黃昌祚。

  正是這祥和的靈氣和美麗的景色,牛魚嘴每年都吸引來自西伯利亞的禾花雀不遠萬裡來到這裡過冬、嬉戲游玩,每次總是玩得不亦樂乎,漸漸地來到這裡的禾花雀就越來越多了。

  有一年的冬天不知何故天氣異常寒冷,突降大雪,來到這裡的禾花雀們一時不知所措,便紛紛藏身到樹藤下三三兩兩相擁以抵御寒冷,漸漸的大家都睡著了。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禾花雀們打算飛出去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腳已經被凍住,黏在樹藤上飛不出來,怎麼掙扎也掙脫不了。幾天過去了,禾花雀們在寒冬中又冷又餓眼看都不行了,鰲魚耳邊想起了觀音與文昌星君的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於是鰲魚便將樹木的養分輸入禾花雀身體救活了它們,但是它們也因此與樹木真正地長在了一起。有人說禾花雀們是為了報答鰲魚的救命之恩紛紛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禾雀花與這裡的山水樹木一起陪伴著鰲魚,這也許就是牛魚嘴為什麼有那麼多禾雀花的原因吧。

  禾雀花是為感恩而生,這種感恩不隻因為鰲魚的救命之恩,或許更是因為這片山水的撫育之恩,禾雀花的成雙成對是一種責任和友愛的象征。禾雀花能夠成為清遠市市花,也許跟它被賦予中華民族核心價值意義有著一定聯系吧。(下期更精彩)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