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晚年的堅定信念與戰略思維

武市紅

2014年12月19日09: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1989年11月,鄧小平正式退休,開始真正的晚年生活。在此后七年多的時間裡,他冷靜應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國內政治風波后復雜變幻的政治經濟形勢,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中國再次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深刻闡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堅定信念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全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發揮了指導性作用。他以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他深刻思考並闡述一系列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關鍵詞 ]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想信念﹔戰略思維

信念堅定,是共產黨人保持政治定力、敢於面對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戰略思維,是杰出政治家高瞻遠矚、放眼全局、把握世界大勢的思維方式。此二者是鄧小平一生鮮明的政治品格和恢宏氣度的主要表現,並在其晚年體現得更加充分。

堅定的理想信念

上世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我國也發生政治風波,再次引發國內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和改革開放的懷疑、攻擊,甚至否定。有人斷言,馬克思主義本身和其所指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失敗,既然東歐多國共產黨和執政 70多年的蘇聯共產黨已經喪失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崩潰也是指日可待,提出中國要改旗易幟﹔也有人把國內日益凸顯的各種問題和政治風波的發生歸罪於改革開放,試圖否定改革開放,重新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針對這些懷疑和議論,鄧小平憑著退休后“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以堅定的政治信念,為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堅信馬克思主義

在鄧小平 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身處何種艱難處境,無論道路如何坎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他始終沒有動搖過。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遇到的重大挫折同樣也不可能動搖他的信念。他冷靜地告誡人們:“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鄧小平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3、382頁。)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是基於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和真理性的深刻理解。他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如同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一樣,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即使出現了某種暫時的復辟和嚴重的曲折,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 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82、383頁。)

鄧小平堅信馬克思主義還在於他從根本上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東西,很朴實的道理。”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並稱自己是“實事求是派”。“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82頁。)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當代中國,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開創出來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鄧小平的一生與 20世紀同行,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主要歷史進程。他對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經過反復比較最終歷史性地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對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有著最深切的認識。所以他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晚年,他非常堅定地指出:“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1頁。)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還來自於對我國所處國際環境的清醒判斷。透過蘇東劇變,他意識到,讓社會主義國家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把它們納入國際壟斷資本體系,是西方世界的戰略企圖。中國如果不堅持獨立自主,不堅持社會主義,就是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是西方國家的附庸國。他說,中國本來是個窮國,之所以有中美蘇“大三角”格局中的大國地位,就是因為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中國就隻能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11頁。)

南方談話是鄧小平晚年向全黨全國人民作出的政治囑托。談話產生的巨大反響,進一步堅定了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他說,沒想到談話的影響有這麼大,說明老百姓擁護這個講話,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好,人們擁護這個制度。現在歐洲的一些社會黨人也在說,中國的道路是正確的。什麼是社會主義,現在搞清楚了。這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社會主義才幾十年,要判斷輸贏,贏家一定會是社會主義。

(三)堅決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開啟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是有充分的歷史和現實依據的。在晚年,他對堅持和不斷推進這場革命的目的和意義再次作出深刻闡述,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68頁。)我們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干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118頁。)。正是因為認識到這場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正是因為出於這種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深切關懷,所以當面對社會主義在蘇聯東歐遭遇的嚴重挫折,面對西方國家的聯合制裁,面對懷疑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論與行為時,他的戰略定力和政治信念沒有絲毫動搖。他說,誰也不能阻擋改革開放繼續下去,“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前進中還會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3頁。)。

鄧小平堅持改革開放,源於他堅信這是黨和人民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的覺醒,人民的意願。他說,改革開放中的許多發明和成果,都是基層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是黨的集體智慧。他的作用是把這些發明和智慧概括起來,提出方針和政策。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還源於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發展進步。到 198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不過十幾年,經濟實力就大大增強,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國家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鄧小平的堅定信念,突出地表現在他義無反顧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的勇氣和行動上。他不僅強調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變,而且提出改革開放的膽子、步子都要更大一些。他在決策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時特別強調,對浦東,絕不僅僅是“開發”,更主要的是“開放”。1992年初,已經 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視察南方途中,反復強調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說“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2頁。)這些充滿激情的談話,給人們以很大鼓舞,在全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高潮。

(責編:張湘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