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04:39 來源:南方日報
橫琴口岸。
拱北口岸。
珠澳跨境區專用口岸。
在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之際,備受期待的24小時通關成為現實。今天零時起,珠海與澳門之間的拱北口岸、橫琴口岸和跨境工業區口岸實行新的通關安排,拱北口岸開閉關時間分別提前和延后各1個小時,橫琴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於0時至7時臨時向社會開放。
上述舉措將進一步便於澳門與內地人員往來,促進兩地交流。
這是中央站在“一國兩制”高度出台的重大舉措,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支持和幫助,有利於澳門保持繁榮穩定。
這是推進珠澳口岸通關便利化的一大突破,也是珠澳口岸發展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體現了推動珠澳合作邁向更高層次的努力,有利於開啟粵港澳合作新局面。
延關的背后,是珠海堅持改革創新,加強口岸建設、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的探索,也是珠海“口岸人”不斷攻堅克難的實踐。
作為全國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多年來珠海不斷完善口岸建設、創新口岸查驗機制,取得多個“全國首創”。展望未來,粵澳新通道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等建設及新型通關模式的應用,將構建出珠澳口岸的新格局,為區域發展和粵港澳合作創造更大空間。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林群賢 攝影:王榮
三大口岸延關是怎樣實現的
12月17日晚,橫琴臨時性過渡口岸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值守在崗。多年的謀劃與准備,高效的建設和推進,筑成了“零點前”的蓄勢待發。三大口岸延關意義重大,而在其背后,珠海“口岸人”用努力與付出繪出了厚重的底色。
日夜加班施工與時間“賽跑”
10月17日,跨境區口岸改造擴建工程開始施工。從那天起,灣仔口岸分局局長朱海初就“住”在了現場。“參建各方都是三班倒,24小時日夜加班,各項施工工序平行立體施工,現場十幾個工序同步施工。”朱海初說。
“時間很緊,施工條件也比較復雜。”作為跨境區口岸改造擴建工程施工總指揮,珠海建安昌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十一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帶領施工隊在48天內完成了任務。
在這48天裡,施工隊要完成16條旅檢通道、超過10萬米強弱電線路、300多個信息採集點、80多個監控鏡頭、36個拾音點,以及2台X光行李機、4台測溫儀、7個網絡機房和金屬探測門、核輻射檢測儀等土建和設備安裝任務。如果按照正常工期計算,這需要120天才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區口岸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投入使用第六代自助通道。“第六代主要是採用了大量的模塊化及嵌入式的設計,整體設備裝配簡潔,調試也方便,大大節省了安裝時間。”王十一說。
而對於完全新建的、設計通關能力更強的橫琴臨時性過渡口岸來說,最大的難點則在於,必須在最后短短的11天之內同時完成新舊口岸的轉場搬遷和啟用運行兩項任務。對此,橫琴新區和珠海市口岸局聯手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每天早晚各開一次總結會落實每項計劃任務。
12月5日和10日,橫琴臨時性過渡口岸內分別開展了各單位工作系統的單元演練、旅檢大廳查驗系統和“一站式”客貨車系統的聯合調試演練,數十名旅客參與其中。在整體設備調試完成后,橫琴新舊口岸在12月15日前順利完成了轉場搬遷。
精兵強將攻堅克難駐守一線
珠海市口岸局副調研員張鬆成是局裡一名老同志了。因為業務熟練,他被安排具體負責珠澳口岸三大任務。“一接到任務,他二話沒說就披挂上陣,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鐘。”熟悉他的同事說,張鬆成身體不太好,血壓一直不穩定,但每次只是稍作休息后又立刻投入工作。
在完成三大任務的過程中,有很多像張鬆成這樣的精兵強將駐守在口岸一線,現場協調、應對緊急情況,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辛勞。
既要保証口岸的正常運作,又要確保工程順利推進,朱海初每天都要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在前期線路切換中,他分別協調三家查驗單位及移動、電信部門,採取先架設備用線、分網測試的辦法,一次性剪線成功,為改擴建工程贏得了時間。
三大口岸延關,這對各查驗單位的人力補充是個不小的挑戰。在這一情況下,拱北海關、珠海邊檢總站、珠海檢驗檢疫局還是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難,通過新招錄人員、壓縮精簡機關人員等方式,共調劑了358人補充到三個口岸一線。
“能並投身到這麼重要的工作中,我感到光榮和自豪。”因為此次的人員調劑,海關關員黃弘斌離開工作了13年的統計崗位,來到閘口海關旅檢六科。他說,盡管會遇到業務重新學習、特別是延時通關熬夜所帶來的身體疲倦等各種困難,但他已經做好充分准備。
多個“全國率先” 帶來的效應
改革開放30多年,珠海的口岸從少到多,從小到大。順應歷史趨勢,口岸功能日益豐富﹔圍繞城市發展,口岸規劃不斷升級﹔面對時代機遇,口岸主動創新,擴大開放。在珠澳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珠海口岸部門先行先試,不斷改善通關環境,推出了多項全國領先的口岸查驗機制,提高通關效率,深化通關合作。
口岸發展推動珠澳同城
人流如織的拱北口岸,開埠已有110多年歷史,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見証了澳門回歸祖國,也見証了珠海的發展與變遷。
口岸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同時也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珠海口岸的發展,也經歷了多個階段。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珠海先后開通了九洲港口岸、灣仔口岸、斗門客運口岸等四個一類口岸,促進和帶動了全市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而在1990年至2006年期間,按全市經濟區域劃分的口岸規劃建設布局基本完成,口岸逐步由大陸向海島輻射,形成了一、二類口岸互為補充,東西區口岸互為依托的網絡。
在隨后的4年中,全市口岸進行了整體規劃。與此同時,橫琴新口岸樞紐、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的規劃及設置方案也相繼啟動。
目前,珠海已有8個國家一類口岸,6個二類口岸,56個涉外作業碼頭泊位。其中,珠澳邊境通關口岸共有4個,共開設旅客出入境通道297條,車輛通道36條。
眼下,珠海口岸正沿著深化珠澳合作、擴大珠海對外開放的路徑行進。隨著口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通關模式不斷實現新的突破,珠海口岸成為連接內地與澳門的重要橋梁,也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以拱北口岸為例,該口岸日均通關人數在28萬左右,最高峰達35.5萬人次/日,已成為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
如今,三大口岸延關再度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橫琴口岸的24小時通關,加上此前深圳關口已實現的24小時通關,粵港澳三個地區連通不再因為通關時間而被制約,標志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時代的真正到來。”區域經濟專家林江認為。
也有專家指出,通關便利化讓珠澳兩地實現了同城化,口岸即是同城化的原點。通關便利化背后延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將推動珠澳合作邁向更高層次。
一輛車通關最快隻需8秒
在通關環境不斷優化的同時,依靠主動改革創新,通關效率也不斷提升。
澳門回歸后,隨著珠澳兩地的經濟社會與對外交流快速發展,經珠海口岸過境的車輛逐年增加。目前,拱北口岸日均出入境車流量約7300多輛次,橫琴口岸日平均出入境車流量約2100多輛次。
那麼,一輛車通關最快需要多長時間?答案是:8秒!
原來,早在2005年,拱北口岸就建成全國首創的拱北口岸客車“一站式”電子驗放系統,並率先在國內採用並聯“一站式”電子查驗模式,實現對過境車輛進行快速驗放。
在該模式下,車輛通關時間因此從人工驗放的5分鐘縮短到20秒,最快8秒。據市口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站式”車輛驗放系統承擔了珠澳兩地車輛通關的主要功能。截至目前,系統已經備案車輛信息約1.8萬輛、備案司機信息約2.5萬人,經“一站式”通道出入境的車輛目前已經達到每天近萬輛次。
同一年,珠海率先在全國啟用旅客自助查驗系統。旅客隻需簡單地刷卡、按指摸,由系統綜合識別判斷相關信息后,自動比對驗放,整個過程隻需10秒。目前在珠海所有客運口岸均開設了自助查驗通道,其中拱北口岸改擴建后自助查驗通道出入境118條,橫琴過渡口岸自助查驗通道12條,跨境工業區口岸新增自助查驗通道12條。
今年,橫琴口岸在全國首創分線管理,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分線通關模式,極大提高了查驗效率。
此外,珠海還在多項通關機制改革中取得突破,如實現全市港口口岸通關一體化、推進通關無紙化、推行“多點報、多點放”和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模式等,以環節試點、部門合作等方式改善通關環境,提高通關效率。
邁入“大通關”時代
如今的珠海口岸正以嶄新的格局,走向“大通關”時代,走向粵港澳合作美好的未來。
三大新項目構筑口岸新格局
繼往開來,珠海口岸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
嶄新寬敞的橫琴臨時性過渡口岸已經啟用,而原橫琴口岸收關后將進行橫琴新口岸交通樞紐綜合項目建設。在原址周邊66萬平方米范圍內,一個對接珠澳城軌、輕軌,集便捷的口岸邊檢窗口、繁華商業區為一體的“大通關”口岸將在未來屹立於珠澳交界。
這一計劃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橫琴口岸樞紐共有3層:地下1層是軌道交通,未來廣珠城軌延長線、橫琴輕軌、澳門輕軌都將在這裡對接﹔地上1層是社會車輛停泊處,地上2層是通關大廳。項目規劃示意圖上顯示,該口岸規劃日通關人次達22萬,計劃建設97條人工查驗通道和61條自助通道。
“現在的橫琴過渡口岸使用期至少3到5年,舊口岸計劃明年一季度開拆,而橫琴新口岸交通樞紐項目計劃明年上半年動工。”橫琴口岸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忠隆透露。
眼下,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據了解,工程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旅檢區、貨檢區、口岸辦公區以及市政配套區,建成后將是我國唯一同時連接香港和澳門的口岸。珠海口岸工程既是連接珠港澳、實現三地互通的陸路口岸,促進三地交流的重要功能載體,同時也是珠海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珠海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與此同時,位於珠海輕軌站與澳門批發市場之間的粵澳新通道項目建設工程正由澳門特區政府負責實施。該工程包括鴨涌河綜合治理工程、口岸聯檢大樓及旅客專用封閉過關通道建設,預計2016年底完工並投入使用。屆時,粵澳新通道既可以分流旅客,緩解通關壓力,還能解決口岸目前存在的交通難題,提供近2000個停車位。
未來口岸通關有望“單邊驗放”
粵澳新通道口岸建成使用的同時,“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通關模式也將啟用。長期以來,珠澳一直實行“兩地兩檢”的通關模式,即游客往返澳門與內地,需分別在澳門與珠海兩個關口接受檢查,重復檢查降低了通關效率。“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實質是“兩地一檢”模式,即珠澳兩地查驗機構雙方共享信息數據,旅客過關時經澳門方查驗通過,珠海即無需再查,同樣,經珠海查驗通過澳門方即可直接放行。
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也有望採用這一通關模式,目前已向國家申報。市口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還將開展“單邊驗放”等創新通關模式研究。據了解,“單邊驗放”是指珠海和澳門雙方對出入境人員、客運車輛的通行隻“驗進不驗出”,一方的入境檢查同時也是另一方的出境檢查,雙方通過資源共享、警務合作和委托執法等形式,在入境檢查的同時實施對方出境的檢查。
展望未來,三大新口岸將與現有口岸串聯成一個貫通港澳、輻射內地的“大通關圈”,推動深化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記者手記
通關新政改寫“雙城記”
通關新政改寫“雙城記”
以往,“過關難”是珠澳兩地人員往來的一大瓶頸,如今這一問題將得到有效破解。“外孫女每天一大早都要到澳門上學,現在拱北口岸延長通關時間,方便很多。”家住珠海的澳門人吳觀卓高興地說。
而對內地居民來說,三大口岸延關也將給他們的旅游出行帶來便利。“現在旅行團哪怕凌晨一、兩點到達澳門,也能即刻返回珠海。我們有更多的出發地可以選擇,產品也會更豐富。”拱北口岸中國旅行社策劃總監李偉天說。
“近年來持續加劇的通關壓力將得到舒緩,與橫琴的緊密融合也有望解決目前澳門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在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澳門賀田工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賀定一看來,珠澳三大口岸延關將進一步促進澳門與鄰近地區的融合與發展。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認為,全天候通關讓游客來往兩地更為便利,珠海的土地空間、環境及服務配套等可以為澳門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支撐。與此同時,有地產界人士認為,珠澳兩地的通關新政將吸引更多的澳門人到橫琴、珠海置業。
口岸大事記
口岸大事記
2005年,國內首創拱北口岸客車“一站式”電子驗放系統,率先在全國啟用旅客自助查驗系統﹔
2008年,制定《珠海市2008—2012年口岸發展規劃》,對全市口岸進行整體規劃﹔
2011年,制定《珠海市口岸總體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將拱北口岸建設成日通關能力50萬人次的大口岸﹔
2013年6月,拱北口岸改擴建工程完工﹔
2013年10月,橫琴臨時性過渡口岸啟動建設﹔
2014年1月,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正式開工﹔
2014年3月,粵澳新通道獲准建設﹔
2014年6月,橫琴正式封關運作,橫琴口岸全國首創分線管理﹔
2014年10月,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功能調整改擴建項目動工﹔
2014年12月18日起,橫琴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拱北口岸、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延長通關時間。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