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17:5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李秀芩 蔡國棟)這裡是被稱為“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的石河子,她是一座年輕的城。
豎立在廣場中央的“軍墾第一犁”雕塑,訴說著當年軍墾戰士用人力拉犁開荒的艱辛。如今,它再次向世人展示了這座靠精神信仰支撐的城市,如何在昔日的亙古荒原上建造了一片綠洲,並履行著新時期中央賦予兵團新的使命。
石河子市,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窗口城市,十幾年來持之以恆深化文明城市創建,追求的就是讓軍墾第一城的兵團人生活更美好。
新時期 新使命
“壯哉,年輕之城,神採奕奕,建設大軍,步履鏗鏘﹔……榮哉,軍墾之城,不辱使命,矗立邊關,鐵壁銅牆。”正如這首《石河子賦》所說,這片生機勃發的綠洲上,石河子正向更宏偉的發展目標前進。
經過幾十年的社會文化培育,石河子已形成了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等多層次的群眾文化體系。寒冬時節的早晨,氣溫已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但是數千名群眾還是自發聚集在市區各個廣場,隨著優美的旋律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著“軍墾第一城”的和諧安定。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是共和國軍墾事業發展的基石。石河子第二小學採取配備年輕黨員擔任少先大隊輔導員、選拔軍墾文化小記者和講解員等形式,推動軍墾文化在學生之間口口相傳,確保軍墾文化成為學生成長中的精神淨土,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石河子有著獨特的人文環境,被譽為“詩城”。如今,由著名詩人艾青題名的當地詩刊《綠風》,已成為全國詩歌界有深遠影響的三家詩歌刊物之一。在此影響之下,石河子現有文化藝術協會12個,會員多達3000余人。近年來,這些文化藝術協會發表的文學作品達500多萬字,出版小說、詩集和報告文學集20部。生活在石河子的兵團人無不自豪地說,石河子的風都是綠的,那麼的清新,那麼的充滿著活力。
要金山 更要青山
20世紀60年代初,艾青面對這座年輕的城市,發出傾心的詠嘆:“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海市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然而,伴隨著石河子市加快工業化發展的進程,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開始影響到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石河子市環保局副局長粟志峰說,2000年石河子市燃煤總量不足100萬噸,到2013年已經攀升至1200萬噸,電力企業的燃煤污染物成為石河子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針對社會各界對環保工作的強烈意見,石河子出台了環境綜合整治的10項措施:市區范圍內不再新增燃煤電廠、關停部分小火電機組、實現國控和師控重點源在線監測、完成燃煤電廠的儲煤封閉、啟動機動車尾氣管理工作和設立環境保護專項獎勵資金1000萬元等。
去年石河子全年共發布空氣質量日報365期,空氣優良率為83.6%﹔今年截至11月底,石河子空氣優良率達91%,較去年全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
“文明城市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廣大兵團人生活得更美好。”石河子市委書記徐志新說,一定要讓群眾從創建中得到實惠、看到變化,共享創建成果,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為石河子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軍墾魂 中國夢
石河子盡管隻有短短64年的歷史,但由於當年這些懷有建設邊疆共同理想、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志願者們匯聚在一起,在這裡長期共同奮斗,與大自然共生共榮,形成了其特有的紅色軍墾文化內涵和“兵團精神”。
身邊的人,最容易感人。張彪,是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科原檢察官,2011年退休,從事政法工作32年。他牢記宗旨、忠誠履責、秉公執法、勤勉敬業,推動浙江叔侄殺人案平反昭雪,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檢察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沒有想過放棄,隻因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兵團精神永不褪色。在石河子的大街小巷,不時能夠看見幾位全身戎裝的老軍墾,手臂上戴著紅色的“文明監督員”袖標。78歲的肖瑞文老人,是紅山街道三十三社區年紀最大的一位文明監督員,他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區報到,然后同其他幾位老軍墾一起上街巡查。
為強化環境衛生和市容秩序,石河子組織600余名身體健康、熱愛公益事業的老年人擔任文明監督員,對市民不文明行為和市容環境衛生進行巡查和勸導。“堅持工作下去,這是我們的決心,我們是永不退休的軍墾戰士。”75歲的潘志德老人聲音洪亮地說。
“綠洲像海洋,瓜果甜又香,賽江南不夸張,吃喝穿戴不發愁,軍墾戰士住高樓,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燒柴,點燈不用油,花錢基本不發愁,如今生活真甜蜜……”軍墾老戰士們饒有興趣地朗誦起自創的詩歌,贊美著他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石河子。
(來源:新華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