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紀念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30周年研討會發言摘要

2014年12月06日10: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紀念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30周年研討會發言摘要

  探尋通向“美好中國”的文明之路

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30周年研討會在三明召開。

與會代表參觀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展覽館。

與會代表參觀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圖片由周志鴻攝

  編者按

  1984年6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三明召開,揭開了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序幕。當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走過30年之后,中國夢背景下文明之路如何繼往開來?日前,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30周年研討會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行。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文明委、光明日報編輯部主辦,三明市委市政府承辦。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各省市文明辦主任等140多人,暢談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30年來的歷程與成就,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和實踐熱點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在發言中說,“五講四美三熱愛”踐行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也包含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要達到目標,實現價值,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三明所做的這些,就是具體的體現。可以說,三明在推進精神文明創建中,把抽象的價值觀念化作可行、可做的具體操守,把無形的價值引導落實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明的經驗值得弘揚,值得推廣。

  在研討會上,作為親歷者,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袁啟彤說,從1979年我們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進行學習討論、促使工作思路的大轉變,並由此拉開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序幕,到現在,所做的工作與當前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強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筑夢工程,不僅是全黨、全國人民的願望,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好的載體。在新的目標下,三明市兩個文明建設要更上一層樓,再創新輝煌。

  精神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的復興

  復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是我國當代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但是,如何復興中華民族,如何實現中國夢,是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復興中華民族的關鍵。

  精神文明具有超時代性。有些學者以文化或文明的時代性為由,否定優秀傳統文化。其實,不同層次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明具有時代性,有些文明具有超時代性或永恆性。從廣義文明而言,一般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文明時代性較強,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制度文明也具有時代性,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實行不同的制度文明。

  精神文明的許多要素具有超時代性的特征,如優秀的民族精神、核心價值、倫理道德等具有永恆性。古代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仁義禮智信“五常”等價值觀和倫理道德不受時間的影響,具有超時代性。盡管歷史上不斷改朝換代,但主流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和民族精神等,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崇和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一樣,具有超時代性的特征。

  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是復興中華文明的基礎。所謂以價值為導向,也就是以精神文明建設為重,以精神文明統帥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恢復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優良傳統,以推動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為此,要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要在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規范文化改革、社會改革、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行為。

  復興中華民族,建設文明大國,是一百多年來中華兒女的夢想和希望。防止中華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必須保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中華文明重人文,講入世﹔重倫理,講道德﹔重修養,講人格。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為歸宿點。香港中文大學原副校長金耀基曾說,中華文明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明是“成物之性”。應該弘揚歷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國之路,提升國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恢復文明大國的地位,保障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並行發展、永世長存。這是海內外所有華人共同的希望和夢想。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何星亮)

  “文明之路”貴在四個維度謀發展

  內涵式發展:城市要讓生活更美好。正如三明自己總結的,城市發展思路之一是突出內涵抓創城。在紛建“大都市”的趨勢中,內涵發展思路顯得非常重要,城市不再求大,發展不再簡單看速度,不為政績所左右,不為數據而數據,不是追求形式化的外延式發展,而是關注質量,回歸城市本質,內涵式發展創城。三明30年創城發展中,找准了定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把文明創建過程同時也變成了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過程。解決好了民生,市民心平氣和,認同政府所為,自然會激發出市民愛三明建三明的主體積極性。在這個意義上,向民心要文明共建和文明自律,向民心要素質自覺提高,是三明的模式經驗,也是城市文明創建的一種新思路。

  持久式發展:萬變中的不變。許多人把三明的文明成就歸為“貴在堅持”。30年前三明成為全國“五講四美”精神文明建設的搖籃,30年來又一直是文明城市創建中的一面旗幟,這不是偶然的。城市文明建設活動之所以具有如此生命力,和三明執著不變地建美好家園的理念目標息息相關。在“五四三”30周年之際,回顧三明城市建設歷程,深感數十年萬變不離其宗的持之以恆有多不易。在“五講四美三熱愛”倡導發布30周年之際,反觀三明文明城市創建成就,更感“貴在堅持”經驗的可貴。

  文化式發展:文明創建中的三明城市精神。總結三明經驗,其中一條是管理者很注重“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他們深明思想理論在營造城市文化精神和社會風氣中的基礎底氣作用。“開明、清明、文明”也很好詮釋了三明精神。正是這種注重思想理論文化精神引領、注重本土化價值塑造和文化自覺,讓城市文明建設獲得了深厚的思想理論支撐和精神文化的能量空間,讓三明建設成了中國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一個可資復制的樣本。

  綜合式發展: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體現。三明的文明創建自30年前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后,就沒有離開過總體工作布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始終與經濟建設工作、民生保障工作、城市秩序治理工作統一部署,統一考評。三明的政府管理職能也在文明創建工作中,向綜合治理與社會服務轉變。三明借著精神文明建設資源,城市各項工作建設能量也被很好地釋放出來,使一個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的城市,在投資環境總體滿意度等指標評估中,超過許多發達城市。而綜合發展建設,把文明創建和城市發展規劃、日常工作結合在一起,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是三明文明創建的經驗特點,也是“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對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北京市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葛晨虹)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