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14:48
本文為中國文明網微信訂閱號特約來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江門的美,如沉沙覆蓋的珍珠,本地人習以為常,外地人因不了解而無法知曉。作為僑鄉,外鄉人大抵就知道它是廣東省的一個城市,多多少少在印象裡自動關聯上“經濟發達、城市繁華”等這樣的詞匯,殊不知這南國小城自有一番獨有的文藝味道。二十多年前我來到這裡,工作生活,慢慢走近它,熟悉它的脈絡,撥開那些覆蓋的沉沙,終找到粒粒閃亮的珍珠。
圭峰山綿延幾十公裡的杜阮叱石公園裡,有一個“讀泉亭”。相傳古時有一人名叫黃初平年幼上山放羊,遇英石公。英石公認為其有仙骨,遂收其為徒。怎料羊群散失,其兄找到追問,英石公聞之,便說羊群藏於亂石之中,授予黃初平一鞭,囑向群石叱之,羊便走出。初平依囑,大叱一句“羊群在此!”果然群石皆變為羊。由此,便有叱石成羊之說,后來此山改名為“叱石”,一直流傳至今。
遠遠地聽見泉水淙淙,就像琴聲叮咚﹔走近了,就看見一股清泉順山勢石壁飛流直下,濺起一串串晶瑩的水珠。泉水在石壁下積起一汪水潭,清澈見底,山泉左邊的石壁上,刻有四個醒目的大字“一洗紅塵”。每個字的直徑足足有三尺,剛勁、雄渾有力。
我早就聽說了這“一洗紅塵”。這裡的鄉親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去叱石一洗紅塵,便洗去了塵世間的一身晦氣,從此可以時來運轉。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從喧嘩的城鎮,帶來了一身灰塵泥垢,帶來碰了壁的沮喪,失望的淚痕,大概生活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不如意的,所以隻好將此歸結為塵世間的晦氣。這“一洗紅塵”就好像那從崖上飛流直下的不是淡而無味的山水,而是甜甜的甘泉、吉祥的雨露,在這裡洗了臉回去的人,就會事事如意,日日順心了!
有很多游客來到這裡,都會盡其所能地伸出一隻手去夠那個鮮紅的“一”字。傳說誰要是能夠著,誰就可以做官。於是有人拼命跳躍,但又怕腳滑跌入水潭。欽慕之余,隻好望而興嘆,如果手能伸得更長些,今生有朝一日便可能弄到一官半職做了。我頓時覺得這“一洗紅塵”那清冽的山泉水裡,好像摻入了一股污水。幾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為何憑空滋生做“官”的權欲?可能是一句習慣性的玩笑,受習慣的心理支配,脫口而出。
這清清的山泉水如何洗得去世人那積垢甚重的污濁呢?即使它能洗去人們臉上的灰塵,洗去一時的愁容,洗去晦氣,洗去憂郁,卻又如何洗得去人們心靈上的重負?如何洗得去被紅塵污染的靈魂呢?
我願這山泉水干干淨淨、歡歡喜喜地從叱石岩流出去,和那碧綠的小河匯集,又注入那波濤翻滾的大江,然后浩浩蕩蕩地奔流入海。隻有海潮的威力才能沖決一切陳舊的堤岸,蕩滌一切人間的污濁﹔隻有海上強大的風暴,才能有力地拍擊人們麻木的靈魂。(江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 李純)
(來源:中國文明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