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台灣問題

蔣永清

2014年11月24日15: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三、提出“鄧六條”,規劃兩岸交流的具體途徑

“葉九條”發表后,對台工作進入新階段,兩岸開始進行多渠道溝通工作。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考慮到台灣同大陸統一后的特殊情況,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中美“八一七”公報的發表,打開了兩國因美國售台武器問題形成的僵局,避免了中美關系的嚴重倒退,為中美關系在80年代中后期的平穩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82年7月24日,在鄧小平決策下,廖承志發表致蔣經國先生公開信。此前,蔣經國在悼念其父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表示自己“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了解這些情況后,鄧小平指示由過去和蔣經國有歷史淵源的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信,曉以大義,陳以厲害, 動以感情。廖承志當時任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他父親廖仲愷與蔣介石是國民黨時期的同事,他本人與蔣經國是兒時的好友,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由他來寫這封信,於公於私都很合適。

公開信提出“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三次合作,大責難謝。”“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否則,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識之士,慮已及此。事關國民黨興亡絕續,望弟再思。”

鄧小平具體指導這封信寫作和發表的細節,他和廖承志商定了信的主旨,親自批示發表,還關心發表的方式和效果。對於蔣經國拒絕的態度,鄧小平很大度,表示能理解。8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美籍華人科學家鄧昌黎、陳樹柏等時,談到蔣經國拒絕這封信的情況說:“見到他,你代我向他問候,他有他的難處,可以理解。不要一直板著面孔,他自己不能出面,可以讓別人出面”。

此時陳立夫也在醞釀一個大動作,他決定派出自己的私人代表楊亨顯來大陸溝通。鄧小平敏銳地指出:“這是一件大事,要抓緊,要准備和陳立夫深談。”1983年5月2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楊亨顯,衷心希望兩岸早日開啟和談,對國家民族作出交代。

從1980年起,經過3年扎扎實實的工作,到1983年,兩岸關系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國民黨當局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取代過去“武力反攻大陸”的僵硬立場,兩岸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體育、衛生等各方面開始有了接觸和聯系。

鄧小平是一個善於捕捉機遇的戰略家。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選擇時機,於1983年6月26日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發表一篇精心准備的正式談話,以規劃兩岸溝通的具體事宜。

楊力宇,1949年隨其大姐赴台,1960年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赴美留學,后寄居美國,出任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兼中國研究所主任。1979年至1982年,楊力宇先后11次訪華,致力於促進中美兩國經貿、科技文化事業。1983年3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亞洲問題研究協會年會上,他將“中國統一之展望”列為討論會的專題之一。這次會上,被認為是蔣經國在美國的觀察員的丘宏達,提出了被認為是代表台灣方面提出的和談條件。鄧小平認為他的誤解太深,願意當面澄清。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了楊力宇。陪同會見的陣容很強大,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楊尚昆(接替不久前去世的廖承志負責中央對台工作),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鄧力群,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汪鋒,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洪等。在耐心地聽了楊力宇冗長的分析和不同意見后,鄧小平詳盡闡述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構想,后來被概括為“鄧六條”,談話的要點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題為《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設想》。

“鄧六條”使“一國兩制”的構想更為完備、充實,對中央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進行了更為具體的說明和論述。指出:台灣問題的核心問題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構成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隻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贊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也不是台灣把大陸吃掉﹔實現統一的適當方式是舉行國共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不允許外國勢力插手。

“鄧六條”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海外輿論極為重視,普遍認為,這是和平統一祖國的最新構想、最新方案和最新倡議。用鄧小平的話來說,這是我們的“底”。1983年8月27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亨利•杰克遜一行時說:“多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始終著眼於用和平方式。最近我出面談了一篇和平統一的方案。實際上還是我們過去提出的九條,內容是一致的,不過更具體一點,更明確一點,我們的底全部交出來了。”

(責編:張湘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