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真誠直面過去 真實講述歷史

2014年11月23日06:4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真誠直面過去 真實講述歷史

  十月十日,日本小學生參觀京都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他們看到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對中國等亞洲國家造成的巨大傷害,這些是他們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

(相關視頻請掃描二維碼)

  進入京都老城區,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馬路漸行漸遠,帶有中國唐代遺風的大屋頂式建筑不時闖入視線。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現代感的外形在老城建筑中顯得有些另類。而最特別的,是這所日本著名大學,專門建一所反省日本侵略歷史、呼吁國際和平的博物館,並非偶然。

  一所大學,竟把3000學生送上侵華戰場

  立命館大學戰后一直秉承“自由清新”“和平民主”辦學精神,但在二戰中卻是受軍國主義毒害最深的日本高校之一。

  在博物館二樓,有一個和平畫廊,其中有間“生命畫室”,陳列著喪生戰場的愛好美術學生們的遺作和遺物。大半個世紀前,這些本來將追求藝術作為人生目標的學生,在軍國主義驅使下,或被迫、或自願地放下畫筆,端起殺人的刺刀。在中國、東南亞、太平洋戰場上,他們成為戰爭機器的零部件,也是戰爭機器的犧牲品,喪生時他們大多隻有二十多歲。

  “二戰期間,立命館大學有3000多名學生參軍上戰場,很多人戰死受傷。”國際和平博物館工作人員村田博俊說。

  立命館大學校園內有塊“立命館名稱由來之碑”,碑文說“立命”出自《孟子》“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不管早夭還是長壽,活著就要努力修身勤學,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很難想象,這所倡導“修身”的大學,竟成軍國主義“馬前卒”,把大批學生送上侵華前線。1928年昭和天皇即位大典,學校組織立命館禁衛隊。日本天皇授予的“天賜立命館禁衛隊”的旗幟,仍在博物館中。在所謂“學園決戰體制”下,立命館大學幾乎變成軍營,三千學生參軍,三千學生被送到兵工廠效力。

  一所大學竟把那麼多學生送上戰場!一個島國竟把全民和亞太地區都拖入戰爭深淵!戰后,日本軍國主義沒有得到徹底清算,但在立命館大學,有識之士開始深刻反省。他們在立命館大學的校園裡,建了一座“海神之像”,表達陣亡學生對參加侵略戰爭的悔恨。每年校長都會帶領學校管理層,在海神之像前舉行不戰集會,發誓“不再讓拿筆的手拿槍”。1992年,學校設立了國際和平博物館。

  現任館長蒙特·卡西姆認為,博物館所擔負的責任在於:“講述戰爭的慘痛,反對戰爭、暴力和非人道行為,培養尊重人權的意識﹔加深歷史認識,提高民眾對破壞和平行為的真正原因和本質的分析辨識能力……”

  參觀展覽,孩子們感慨“歷史原來是這樣”

  “長崎和廣島的紀念館,更多反映日本作為戰爭受害者的歷史,而我們這個館,也揭露日本作為加害者的歷史,反映較為完整的歷史真實。”村田博俊說,立命館大學有很多歷史教授,這些陳列多是基於他們的研究成果。

  博物館的負一樓,“凝視和平”展區,展示“十五年戰爭”(1931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戰爭與和平”, 下轉2版

  上接1版 講述日本從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全面侵華,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直至戰敗投降的經過。展覽承認,日軍在十五年戰爭中,“對中國等國家、地區狂轟濫炸,並使用毒氣及細菌武器”,“在戰場上殺害俘虜及民眾,對抵抗的地區實行毀滅性作戰”。

  記者在館中採訪時,巧遇數十名前來參觀的小學生,他們戴著黃帽子,在老師和工作人員指導下參觀各處展板。不少孩子一邊看,一邊認真做筆記。村田博俊介紹,博物館參觀者中,學生佔了半數以上。

  記者隨機詢問正在觀看侵華戰爭圖片的小學生,他們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非常了解,但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有些茫然。一位小學生說,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他知道有這麼回事,“教科書裡有沒有?我記不得。可能有吧。”

  “我們從三重縣鈴鹿市趕來。”帶著54名學生來立命館大學修學游的神田老師說:“現在孩子們學習的歷史隻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他們不了解近現代歷史,尤其是戰爭歷史。”他表示,中小學教科書中日本侵略史語焉不詳,“這裡戰爭資料很豐富,孩子們看了,能對戰爭有感性認識。”很多孩子看到這些真實、客觀的歷史展覽后,感慨“歷史原來是這樣的!”

  反省歷史,真誠面對過去並不容易

  博物館展覽的日本侵華戰爭部分,用日軍老兵日記,當時的新聞報刊,軍用地圖、戰地照片,揭示這場侵略戰爭的性質。

  原日軍老兵上羽武一郎的“部隊日記”上,有幅醒目的手繪地圖,標注著他1937年編入日軍十六師團衛生隊后隨部隊抵達的地點,登陸上海,進攻蘇州、鎮江,突破湯山、馬群等中國守軍陣地,直至南京下關。每到一處,他都會記下時間,簡單描述當日情形。他寫道:“(1937年12月)12日夜間,中國軍隊夜襲。”“(1937年12月)13日午前2時30分,中山門被攻破,到5時10分大部隊攻入城中,城門大部分被摧毀。”“(1937年12月)14日入城。”

  在“殖民統治部分”,博物館還展出“日軍屠殺中國居民后掠奪的各種原居民物件”。這部分的歷史敘述,坦然承認日本對戰爭犯罪的制裁不如德國徹底﹔天皇是帝國軍隊的最高負責人,其戰爭責任未受追究﹔在日本國內,特別是中國、東亞,還有大量戰爭受害者沒能得到補償。

  安齋育郎,是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的名譽館長,曾到訪過南京,他表示,博物館如實展示的宗旨是“真誠面對過去”。

  理性反思日本侵略戰爭,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直面過去,這種態度值得尊重。但在日本,很多政治勢力和普通民眾不願“真誠面對過去”。記者在日本採訪多家此類博物館、紀念館,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接待參觀者最多,去年約有4.3萬人,但也隻有長崎原爆資料館的十分之一,與東京靖國神社每年數百萬參觀參拜人數更無法相比。

  新華報業全媒體報道組

  文字 陳炳山 於英杰

  攝影 余萍 視頻 丁峰

  (本文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江南時報、中國江蘇網、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網等同步推出。)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