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06:51 來源:廣西日報
在收獲的金秋時節,全國惟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羅城迎來30華誕。
羅城有壯、漢、瑤、苗、侗、仫佬等12個民族,38萬人口中,少數民族27.8萬人。全縣主要經濟指標,30年裡均實現了30倍以上增長。縣委書記蔣向明認為,最大的保障當屬民族團結。他說:“羅城各項事業和諧發展,是民族團結帶來的紅利。”
民族團結筑牢社會和諧穩定根基
龍岸鎮金雞屯是羅城民族團結的典范。80多戶人家有15個姓氏,有壯、漢、瑤、苗、侗、仫佬6個民族,講仫佬話、壯話、桂柳話、瑤話等11種語言。雖然民族、語言、生活習慣不同,但村民們互相尊重、和睦共處,有困難互相幫助,有節日一起過。
金雞屯並非個例,而是體現羅城的共性。該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頒布實施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自治條例》。成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領導機構,長期堅持開展民族團結模范創建和評比活動。通過媒體、宣傳月、專項培訓教育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民族理論、民族政策。
目前,羅城組建了民族工作信息隊伍、顧問隊伍和協調員隊伍“三支隊伍”。建立了民族關系信息收集加工和匯總上報制度,交流溝通聯誼制度,民族關系監測評價制度,涉及民族因素事件和民族矛盾糾紛處置制度。全縣干部隊伍80.4%是少數民族,是維護民族團結的主力軍。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民族團結和諧的基礎上,羅城推行綜治維穩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農村社會治安“l+2+n”管理模式等社會管理創新,社會持續和諧穩定。
民族團結為羅城帶來了社會和諧穩定的紅利。全縣1668個自然屯,3個民族以上雜居的佔80%,30年來從未發生一起民族糾紛。2010年以來,全縣治安、刑事案件連年下降,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民族團結釋放經濟社會發展紅利
1969年和1970年,1800多名瑤族同胞從都安瑤族自治縣搬到小長安鎮的原河池地區“五七干校”農場,成立了立新村。
當時的小姑娘,現任立新村黨支部書記蘭秋姣回憶:“當時我們和周邊的其他民族群眾互不了解,彼此不尊重,產生了一些摩擦。”加上生活不習慣、對氣候不適應等,不少人遷回了都安。
家不和,還何談發展?黨委政府引導當地群眾和移民開展勞動互助、節日共度、文化共演、歡樂共享等活動,逐漸消除了民族隔閡。勤勞好學的瑤族同胞們,向周邊群眾學習了水稻、玉米、甘蔗種植等技術。如今,立新村已成為一個多民族村,2013年全村種植甘蔗4600多畝,人均純收入6940元,超出全縣平均數2000多元。
家和萬事興。縣長潘秋玲感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了,才有精力去抓發展。”民族團結在羅城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紅利:30年來,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4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724倍,財政收入增長了8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36倍……
發展,又成為民族團結的助推器。僅2011年以來,羅城就實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建設項目300多個,投資超過2億元,項目涉及村庄整治、農村公路、人畜飲水、教育衛生等方面,覆蓋7個鄉鎮57個行政村,17萬人受益。東門鎮石圍屯建起了球場,搭起了戲台,周邊各民族群眾經常聚在一起聯歡。
民族團結帶來民族文化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交流的紐帶。羅城致力於“文化名縣”建設,推進非遺文化、依飯文化、鄉土文化等十大民族文化工程,使各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傳承。
搭建民族文化融合舞台。全縣11個鄉鎮全部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鄉鎮文化站,其規范化管理成全國典范。建成了80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組建12支文化志願者隊伍,進村屯指導建立鄉村文藝隊。打造“仫佬山鄉大舞台”周周演、鄉村文化大匯演等舞台,讓各民族群眾同台獻藝,以文化為媒增了解促團結。
羅城“金鳳凰”業余文藝隊遠近聞名,有著來自不同民族的42個團員。文藝隊創建人之一李榮瓊說:“大家互相學習,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來充實自己。”
他們有哪些拿手節目?團長周金玉如數家珍:“仫佬族歌舞《仫佬姑娘去走坡》、壯族健身歌舞《山歌好比春江水》、漢族舞蹈《花腰鼓長又長》、苗族舞蹈《穿新鞋》等,都在全國全區匯演中獲過獎。”
這樣的文藝隊在羅城比比皆是。全縣有城鄉業余文藝隊102支、業余體育隊116支、農村龍獅隊30多支。各族群眾享受著民族團結帶來的文化繁榮紅利:全縣每年舉辦文體活動600多場次,6萬多人次參與,觀眾超過30萬人次。
(來源:廣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