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01:42 來源:江西日報
編者按
追逐夢想,是一條砥礪奮進的拼搏路。從“加快建設贛鄱第一縣,奮力拼爭全國五十強”,到“躋身全國五十強縣市,建設現代化綜合新城”,發展目標的調整軌跡,也映襯著南昌縣追夢、圓夢的歷程。每年百強排名穩健進位的背后,正是南昌縣思變謀變,對發展升級的不懈探索﹔正是南昌縣以民生為先,對改革創新的孜孜追求。在南昌縣躍居全國百強第52位之際,本報特推出一組稿件,分別從產業發展、改革創新、服務民生三方面解讀南昌縣百強再進位之道。
面對經濟新常態,南昌縣乘勢而上,自我加壓,主動跳出“首府首縣”的光環,把自身的發展放到全國的坐標系中去定位、去比拼。該縣致力於產業升級不動搖,牢牢扭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按照“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要求,一區三園拓平台,擴量提質優產業,招優引強抓項目,爭當全省發展升級“排頭兵”,縣域經濟發展演繹出進位趕超的“加速度”。
一區三園拓平台:從“一枝獨秀”到“齊頭並進”
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基石,而發展工業的主平台和主戰場就是工業園區。
南昌縣抓住大中型企業退城近郊的機遇,在一片沙丘、荒灘上建立了小藍經濟開發區,2006年3月成為省級開發區,2012年7月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小藍經濟開發區以全縣1%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縣40%以上的稅收。
但南昌縣並沒有就此止步,南昌縣人很清楚,要在全省發展升級中領先領跑,僅靠一個小藍經濟開發區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充分借助區位優勢,打造多個與小藍經開區和省會城市南昌配套的工業集中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南昌縣的發展才能更加穩定快速。
為此,該縣確立了“一區帶多園、園區帶全縣”的發展思路。以小藍經開區和向塘物流園、武陽中小企業創業園、南新濱江工業集中園為主戰場,將更多工業、招商引資等經濟發展的壓力向工業園區傳導,通過理順管理機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筑牢產業發展平台。
今年以來,小藍經開區全面啟動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優化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三大主導產業布局。實施土地增效工程,制定工業用地標准化制度,試行“零地”技改,推動增資擴股,嫁接優質項目,實現存量再造,確保小藍經開區2014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億元。
武陽中小企業創業園和南新濱江工業集中園按照產業化整體推進模式,圍繞小藍經開區形成的支柱產業配套引進相關企業,完善產業鏈。
如今,“一區三園”已成為引領南昌縣工業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主要平台。目前“一區三園”已初步梳理出今年推進的工業項目130個,總投資額約277億元,其中新建項目74個,續建項目50個,增資擴產項目6個。
擴量提質優產業:從“簡單集聚”到“打造集群”
園區的升級意味著發展起點的提高,而發展起點的提高正是為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效益……南昌縣以“擴量提質”為主線,克服短期的“陣痛”,以“舍得”精神扔掉與發展定位和要求不符的瓶瓶罐罐,吹響了產業升級的“集結號”。
——工業方面,從“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到培育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形成特色園區﹔從全面清理關停58家無証磚瓦廠,堅決清退年納稅千萬元污染化工企業,到吸引江鈴股份30萬輛整車、江鈴控股15萬輛整車、集成電路產業等高效和新興的高科技企業落戶。通過採取“清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方式,勇做“歸納法”和“演繹法”,南昌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
圍繞打造“千億汽車產業、五百億食品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目標,大力實施工業“三年強攻計劃”,南昌縣按照“整車帶動零部件,零部件促進整車競爭力提高”的發展思路,把產業配套缺失項目作為招商主攻方向,有針對性、有選擇性、有目標性地開展“補位招商”,共同引進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和與之關聯度高、配套性強的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推進集群發展。
目前,汽車零部件被認定為全省示范產業集群,集聚了6家整車和129家零部件企業,形成了50萬輛整車和42萬台發動機的產能布局。“江西汽車看南昌,南昌汽車在小藍。”如今,一座具有強烈輻射效應的中部汽車城正呼之欲出,小藍汽車夢已逐漸照進現實。而77家食品飲料企業的集聚,使得“江西省食品飲料產業基地”這塊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
工業的集群集聚還體現在項目的高位推進中。南昌縣將“成片征地、成片開發、成片配套、成片建設”作為一種趨勢、一種態勢、一種常勢,狠抓項目落實。去年以來,落戶開發區總投資116億元的46個工業項目中,41個項目完成注冊,32個項目開工建設,開工率達70%﹔15個項目竣工投產,投產率為32%。
——服務業方面,圍繞“城市空間大拓展、路網大連通、功能大配套、景觀大提升”的目標,深入推進“產城融合”,大力實施服務業“三年強攻計劃”,掀起了服務業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高潮。
商貿業“井噴發展”。全縣新增商業面積50萬平方米,超過已建成商業面積總和。新洪城大市場全面開工建設,華潤萬家、沃爾瑪相繼開張營業,法國歐尚、天虹商場等即將開業。該縣還搶抓機遇,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一新興服務業態,做活“吆喝”經濟,促進企業轉型。目前,南昌縣電商企業已發展至30家,上半年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8億元,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預計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突破60億元。
金融業“高端拓展”。目前,該縣銀行類金融機構倍增至20家,成為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的縣域,超過省內9個設區市。與此同時,該縣還在全省縣區率先設立6億元創投基金,在省市的支持下設立了首期規模達3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飛尚科技等3家企業引進風投、股權投資基金,科得玻璃鋼等4家企業簽約“新三板”,金融業逐步向高端拓展。
物流業“蓄勢待發”。伴隨著中國十大物流公司——招商局物流,世界500強企業——平安集團投資建設的平安物流等相繼落戶,一個以向塘鐵路公路樞紐型物流基地為龍頭,以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和功能集成為特征的昌南物流基地正悄然興起。
——農業方面,南昌縣始終堅持重工不輕農,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接二連三工程”,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抓產業創特色。該縣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都市休閑農業,推動農業開發從單一型到綜合型跨越發展。水稻種植加工、水禽、飼料、獸藥等4大產業入選全省農業重點產業集群。
育主體促轉型。該縣圍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完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通暢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2013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實現350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4.5倍,農產品商品化率達77.1%。
夯基礎強保障。近兩年來,該縣整合涉農資金20多億元,整體推進高標准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該縣還在全省率先啟動水稻種植等系列商業性保險,進一步健全農業風險防范機制。
招優引強抓項目: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
產業發展,項目是基礎。南昌縣緊緊把握跨越發展的戰略抉擇,注重項目質量,摒棄隻要數字不計效益的“發展”,算全局帳、長遠賬,科學設置項目落戶的標准化體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專家評審機制,洽談意向項目淘汰率近65%,從源頭上提升了招商引資的質量,注入了發展升級的不竭動力。
該縣招商引資項目評審分為產業政策評估、投資方實力評估、項目質量評估、經濟效益評估、項目技術先進性及競爭力評估、項目規劃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八個方面內容。圍繞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省、市產業政策,企業投資意圖是否真實,是否符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要求等方面進行嚴格評審,並設定了較高的門檻。評審的專家都是省、市在該項目領域的資深和權威人士。
在“招商選資”機制的引導下,世界500強江森自控、全國醫藥知名企業濟民可信、食品飲料“大鱷”加多寶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而在今年國務院發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之前,南昌縣已經超前思索,提前行動,與央企中建投資本合作,設立規模達3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並規劃在小藍經開區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科技園,力爭10年產值突破千億元。
“招商選資、抬高門檻,也使得南昌縣與一些企業失之交臂,盡管當時心裡有些難過,但我們不后悔,相信一個追求質量、講究效益的工業園區才更有吸引力。”南昌縣的這份自信在發展中得到印証:近三年,該縣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97個,其中單體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6個,新增規上企業60家,年均竣工工業項目超30個,年均新增工業廠房面積近百萬平方米,工業用電量持續穩居全省前列,增幅始終保持在兩位數水平。
今年1至10月,南昌縣財政總收入已經完成70.1億元,同比增長17.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2.3億元,同比增長10.9%。近三年稅收佔財政總收入比重均超過90%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高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跨越發展爭進位,轉型升級促趕超。南昌縣百強再進位的路子漸行漸寬。
■短 評
日前,第十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出爐,南昌縣一舉前移15位,躍居第52位。這不僅展現了南昌縣進位趕超的“加速度”,更宣告著該縣已經開始向“全國五十強”沖刺。
南昌縣進位趕超的成功實踐,得益於對省委“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的積極貫徹,凸顯了全省縣域經濟“領頭羊”的擔當精神,體現了百萬南昌縣人民敢闖敢試的堅定決心。
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謀求縣域經濟發展升級?梳理南昌縣趕超發展之路,至少有三點啟示:一是實干苦干提升發展潛力。南昌縣的趕超之路表明,實干苦干才有競爭力,實干苦干才能謀長遠,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實干苦干。二是改革創新激發發展活力。一個地方謀求趕超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隻有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掃除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激發發展活力,為趕超發展蓄積能量。三是回饋民力催生發展動力。南昌縣的做法告訴我們,縣域經濟趕超發展需要依靠群眾,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回饋於民,才能凝聚全縣百姓的力量進一步推動發展。這三點啟示,值得全省各縣區借鑒。
曾艷芳 胡敏華 本報記者 范志剛
(來源:江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