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9日08:02 來源:湖南日報
本報記者 段雲行 通訊員 楊親福
本世紀來,北京師范大學及婁底地方學者的學術研究和田野調查,越來越支持一個基本判斷:古梅山地區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世居地之一。而蚩尤的后裔,則孕育了苗族、瑤族等南方少數民族。古梅山核心地區新化,是苗瑤民族發祥之地,是苗瑤民族之根。
這種判斷,也為世界各地的人類學研究所証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歐洲、日本的學者就為証明這種判斷,多次深入梅山腹地的新化溯本探源。
代代相傳的苗瑤記憶
古梅山地區覆蓋資江流域現新化四周的數萬平方公裡土地。蚩尤部落被黃帝打敗后,一部分在中原被同化,一部分被驅趕到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成為“東夷”,一部分逃回古梅山大地,后成為“梅山蠻”。梅山蠻中,很大部分世居深山,不服徭役,中原漢人稱其為“莫徭”,演化成為瑤族,並分化出苗族、畬族,因此,可以看出苗瑤民族出自梅山,遠溯蚩尤。
因梅山地區不服王化,常年戰亂,時有朝廷大軍壓境,一些苗瑤民族同胞先后離開梅山故鄉,向西南地區並通過西南地區向東南亞和國外遷徙,但不管走到哪裡,忘不了梅山之根。
1980年代后期,法國巴黎大學華南人類研究所和法國遠東學院的學者在法國一支東南亞移民后裔中發現了《又到梅山三十六峒游念》的手抄本,內容主要講述瑤人死后靈魂需回梅山認祖歸宗。日本學者在泰國瑤族的亡靈超度儀式中也發現了《游梅山書》,同樣有“梅山三十六峒”和“梅山十殿”的記載。現代廣西瑤族同胞在祭祀亡靈的儀典上,還要懸挂繪有眾多神像和人物的《梅山圖》,廣西瑤胞為死者吟唱的《開壇書》這樣泣述死者靈魂千裡尋找梅山故園的悵惘:“一魂踏上梅山界,二魂踏上奈何橋,腳踏梅山深深全,不見師父心裡休。”
作為歐洲漢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學者為研究苗族瑤族遷徙,1996年曾到新化的水車鎮“田野調查”,說起那位“新化通”的德國學者,時隔18年,當時的水車區委書記何一波還記憶猶新。
四處可見的苗瑤印跡
新化苗瑤之根的印跡,留在苗瑤同胞的記憶裡,也留在今天新化的土地上。今天的新化居民中,除了扶、蘇等梅山土著姓氏外,其他各姓中,還有多少是從苗瑤民族漢化改姓而來,亦是歷史之謎。作為漢族地區,新化山區至今的生活習俗,從干欄板屋、吊腳樓到打糍粑,卻都與苗瑤同胞別無二致。
北宋熙寧五年即1072年新化建縣后,漢人大量遷入,新化由梅山峒蠻之地逐步成為各族同胞融合聚居之所,直到清代,瑤民尚存。道光《新化縣志·叢錄》有語:“相傳邑在宋初有生戶、熟戶,生戶者邑西筍牙諸山峒瑤也,熟戶者內地民也。民避稅,多以田寄瑤。”文中的“邑西筍牙諸山”,是湘中西部的雪峰山脈東麓群山。“多以田寄瑤”,表明“內地民”與“峒瑤”和諧相處,甚至將田畝登記在峒瑤名下以避賦稅。
新化縣的山山嶺嶺,到處有瑤人居處過。奉家鎮大橋村的花溪崗,有個瑤人寨,至今殘存著48個石頭屋遺址。奉家鎮雙林村有榪樹界瑤人屋場遺址、沙坪裡瑤人屋場遺址,還有一座名叫瑤人界的大山。在奉家鎮長茅界的一個山窩裡,有一座保存著牆體的石頭屋,屋內遺存著飯碗,旁邊有一石臼,八個角。當地老人聽說這些瑤人后來去了隆回的虎形山。
坐落在毛坪村境內的亂山坪林場,海拔1000米至1200米,現有成林杉樹7200畝。當地村民余助坤介紹,亂山坪曾是瑤民的繁華山寨,有多個紡紗織布坊,因為瑤民晾紗而叫晾紗坪,瑤民遷走后,以訛傳訛,成了亂山坪。
多民族融合的湖湘名區
同治11年《新化縣志》記載:“新化瑤民於明末遷徙殆盡”。1953年的新化縣人口普查,沒有土著瑤人。那麼,新化縣曾經無處不在的瑤人哪裡去了呢?答案是融合與遷徙,融合是主流。
融合與同化不同,是在平等前提下漢族和瑤族合二為一。以奉家山為例,無山不有的瑤人遺址,証明奉家山是瑤民故園。今天的奉家山,奉姓佔整個奉家鎮人口一半以上。因此,有梅山文化研究學者大膽提出了“奉姓人就是瑤人”的觀點。從奉氏族譜分析,應該是奉姓人與瑤民合二為一,來源有二:一是下團村清代《奉氏四修族譜》所說的避秦遷此的奉吉之后,如果真是避秦而來,那麼山居上千年后,有可能也成為“峒蠻”一部分,早融徭籍﹔二是奉朝瑞之后。
南宋光宗紹熙四年,梅山地區“徭獠擾攘,南蠻猖獗,屢征弗克”。九月,朝廷派高皇城與奉朝瑞率軍隊征討,從冬十一月至次年夏,大小六十余戰,辰、沅、武、靖三十六峒,莫不畏威懷德,誘化降服,德以順化,其亂始平。事后,高皇城回京復命,奉朝瑞等就地駐防,更受命子承父襲,永振南藩,從此,奉朝瑞的軍隊及子孫便在今天漵浦縣江東鎮,新化縣奉家鎮坪下村、水車鎮錫溪村等地世居下來。由於 “畏威懷德”,也不排除部分戰敗瑤民為保護子孫,被迫隨征服者奉朝瑞之姓。
可以斷言:奉朝瑞的后人與當地瑤人和苗人等融合為一體,共同創造了紫鵲界等地燦爛的農耕文明。關於這點,也可以從奉氏后來的口述歷史得到應証,奉姓歷代沒有與少數民族發生沖突的傳說。
除了融合外,瑤民的消失,還應該有遷徙。遷徙是戰爭的結果,是生存空間爭奪的結果。1193年宋廷征南之戰后,部分不願屈服的瑤民沿雪峰山脈毫無目的前行,哪裡易守難攻,較為安全,就在那個山地裡安家。有的遷徙到湘西,有的遷徙到了西南,還有的流落到了海外,也有部分一直生活到近代。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口普查后相當一段時間裡,新化還有少數瑤人,他們居住在新化西部偏僻的長茅界大山、百牛塘大山中。后來才陸續遷徙到漵浦縣中都鄉庄坪村或隆回縣虎形山一帶,匯集於那裡的瑤族聚居區。
但是,盡管經過了上千年的遷徙,瑤、苗同胞們不忘故鄉,他們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梅山卻成了世代相傳的夢回之地,“梅山三十六峒”,成了他們難忘的故土深根。
(來源:湖南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