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果香引鳥啄,如何“人鳥相諧”

2014年09月16日05:0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果香引鳥啄,如何“人鳥相諧”
正值崇明旅游旺季,農家樂最受歡迎。游客們採摘水果時發現,累累碩果的枝頭罩著防鳥彩帶,果農說,“果香陣陣,最易遭鳥兒啄食,挂彩帶就是用來防鳥的。”
不少村民說,鳥兒多起來了,不只是果樹,其它農作物也常遭鳥兒侵襲。有人認為,應該採用補償等經濟手段為農民減負﹔ 但也有人認為,應將人鳥爭食視為生態紅利,借機釋放更多價值。

種子成鳥食,多次補種無果

“以前沒有那麼多鳥,村民從不設防。現在鳥越來越多,喜歡啄食村民們栽種的水果。”廟鎮聯益村黨支部書記王宗文說,這些鳥很刁鑽,專挑大的、果汁甜的翠冠梨,啄一口就飛走,好端端的梨給啄壞了。
在崇明其它鄉鎮,村民們也有類似的煩惱。有的村民種黃豆,把種子埋在泥土裡,鳥兒就把泥扒開,專吃種子。村民們還眼巴巴地等著出苗,卻老也不見蹤影。“種子都成了鳥食。”豎新鎮的村民黃阿姨說,種的花生、黃豆等作物,一種下去就引來各種鳥兒,幾乎被吃得一干二淨,補種多次仍無濟於事。
有人質疑,人鳥爭食,可能與食物鏈有關。“因魚蝦減少食物鏈斷裂,鳥類才去吃農作物的說法沒有依據。”崇明縣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說,鳥兒增多,恰恰說明食物鏈更趨健全、穩定,有助於生態平衡。他告訴記者,雉雞、喜鵲、斑鳩等數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崇明林地面積的上升和鳥類保護意識的提高。

採用更科學的防鳥手段

為驅趕鳥偷食,過去有村民在田間投放毒餌,設捕鳥夾子等,可現在這種方法已經廢棄不用了。
“不少鳥類都是國家級和地方保護動物,傷鳥是違法的。”村民們說。為防止鳥類吃掉庄稼,他們也採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人工驅趕、扎稻草人、設置防鳥網等。聯益村給翠冠梨罩的彩帶也是一種土辦法。
鳥兒大量啄食農作物也讓部分農民承受一定損失。有人認為,應該採用補償等經濟手段為農民減負。
《野生動物保護法》第14條規定:“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據了解,各地也陸續出台過不少有關野生動物造成財產損失進行補償的地方性法規,但是這些法規規定不夠明確,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落實。比如,怎麼界定是野生動物所為?賠償標准如何計算?有人建議,將鳥損農作物納入農業保險范疇,並根據崇明實際盡快出台補償實施細則,對補償主體、補償標准、補償對象、請求補償的程序等做出具體規定。
在專家看來,目前實施補償尚不可行。比較好的策略是採用更為科學的防鳥手段,這樣既保護農作物也不傷害鳥類。

“生態紅利”勝過任何廣告

不過,很多人並不這麼負面地看待“人鳥爭食”,相反,他們視此為“生態紅利”——“梧桐樹”栽好,自然會引來“金鳳凰”。
在崇明仙橋村,時常能見到成群結隊的鳥兒在稻田、果樹間嬉戲,除了簡單的防鳥網,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沒有採取特別的防鳥措施。這裡的村民並不因為“鳥多”而犯愁,“合作社最飽滿的谷粒、最甜的水果都被鳥兒吃掉了,但是大量的害虫也被鳥兒吃了。”
這裡的農田絕對不使用化肥農藥。除了自然飛來的鳥兒,合作社將牛蛙、甲魚、黃鱔、大閘蟹等“請進”了生態養殖鏈。合作社負責人、農業專家沈說,稻田能為蝦和蟹提供適合棲息、蛻殼的“仿生態環境”,保証了其存活率和品質。而無污染的小龍蝦可以成為牛蛙、甲魚的專用餌料,小小的水溝中形成一條有序的生物鏈。“鳥也是這條生物鏈的一環,鳥吃不了多少谷物,相反,這些自然精靈的回歸更令人欣喜,成了仙橋村的生態活廣告。”
“人鳥相諧的生態紅利可以釋放更多價值。”沈認為,崇明島的村民可以借此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農業旅游,這也正契合當下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