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子岩
2014年09月05日09: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 |
海外僑胞捐款憑証 |
![]() |
1945年,英國僑胞歡慶抗戰勝利。 |
組織動員有僑
日本侵佔菲律賓的那5年,改變了李康希的一生。
作為菲律賓華僑支隊的成員,那些打游擊、做地下工作的日子雖然危險、殘酷、艱苦,但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他們一生的財富。至今,李康希還時常夢見打鬼子的情景。
1941年12月,日本進攻菲律賓。月底,美軍撤出馬尼拉。李康希所在的華僑勞工組織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300多名20歲左右的青年或在日佔區開展地下抗日斗爭,或加入游擊隊。李康希選擇了后者。
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中國在海外的華僑總數有800萬-850萬人,其分布區可分為歐洲、美洲和東南亞三大塊,其中絕大部分分布於東南亞,約佔總數的95%。
“九一八”事變后,海外華僑便積極地展開了抗日救國運動,並成立了不少抗日團體。其中最早建立者為“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1936年9月於巴黎宣告成立。
“七七”事變后,華僑的愛國熱情更為高漲,各種抗日團體紛紛建立。“七七”事變發生當天,紐約華僑便成立了救濟總委員會,選舉司徒美堂等為執行委員,負責協調美洲華僑的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8月,美洲的華僑團體聯合成立了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該會有直屬分會47個,其活動遍及美國、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300多處大小城鎮。
據《南僑回憶錄》記載,在華僑人口最為集中的東南亞,救亡運動的規模最大。如在菲律賓,“七七”事變后的半個月內,各地華僑便成立了愛國團體376個。為協調各國各地的活動,1938年10月,來自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的45個華僑團體的164名代表聚會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
至此,海外華僑繼歐洲、美洲之后,又組建了一個跨國家、跨地區的聯合抗日團體,從而最終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三大組織網絡,奠定了華僑抗日陣線的基本格局。
捐款捐物有僑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回顧抗日戰爭時,曾經提到過海外華僑的作用:“中國軍隊的廣大官兵,在前線流血戰斗,中國的工人、農民、知識界、產業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華僑輸財助戰……”
“輸財助戰”是華僑抗戰最主要的形式。
據僑史專家提供的統計數據,抗戰前3年華僑捐款額達20億元,佔當時中國軍費開支的85%。
這其中,感人故事不勝枚舉。 緬甸仰光女僑胞葉秋蓮,把自己一座兩層樓房及全部財產變賣,將所得錢款捐助祖國,而自己則削發為尼,過著清貧的生活。
菲律賓馬尼拉一名5歲兒童葉秀蔭,也在祖母的陪同下走進華僑婦女慰勞會,將自己一年節省下的糖果錢約國幣800元全部捐出。
……
據相關人士梳理,抗戰期間,海外僑胞為籌措戰費,捐款名目十分繁多,有月捐、特別捐、獻金或以各種節日紀念日發動僑眾捐款。
戰時,華僑在開展捐獻活動的同時,還“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數額由1936年的3.44386億元國幣猛增至1937年的4.73502億元國幣,此后連年居高不下。
不僅如此,從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海外僑胞為中國抗戰捐獻各種物資總數達3000批次以上,平均每月100批次,有坦克車、救護車、卡車及飛機,還有生產生活及醫藥物資。
另外,還有不少華僑移資國內尤其是西南大后方的工礦、墾殖、金融等行業,創辦了一大批適應抗戰需要的僑資企業,從而增強了祖國的經濟實力。據統計,從“七七”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華僑總投資額達16億元國幣﹔此后直至抗戰勝利,投資額為2億—3億元。
奮起抗戰有僑
全面抗戰期間,回國效力的華僑數量很多,僅粵籍僑胞就有4萬余人﹔其中,南洋各地約4萬人,美洲和澳洲等地約1000人。他們或組團編隊回國服務,或三五成群投效軍旅,情形十分感人。
在日軍佔領的東南亞,廣大華僑勇敢地拿起武器,與日寇展開殊死的斗爭。 新加坡淪陷后,當地華僑包括星華義勇軍的戰士們紛紛深入敵后,組織抗日武裝。
在美洲、澳洲大陸,廣大華僑也積極行動起來,直接間接地投身於抗日戰爭。美國華僑參戰人數最巨。據美國征兵局的統計,當時在美華僑男性總數不過59803人,但在陸軍中服役的人數就有13311名,佔華僑男性總數的1�5以上。
不僅如此,僑胞在團結自身的同時,積極“撮合”國內各黨派團結合作抗日,有力地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為了宣傳中國的抗戰形勢,海外僑胞還紛紛創辦抗日報刊,舉辦抗日畫展,演出救亡戲劇,創作抗戰文學等。
事實上,在日軍鐵蹄踏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海外僑胞奮起反擊的身影,死傷者也不在少數。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69周年了。戰后69年來,海外華僑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如此,作為當年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華僑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遜色,值得我們永遠緬懷與稱頌。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