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名單”:每個名字都是活的歷史

鬆婭說,“上海名單牆”是全球唯一一個以拯救為主題的幸存者名單紀念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至少有1.8萬余名歐洲猶太難民為逃離納粹迫害而來滬避難。他們與當地的中國居民和諧相處、患難與共。二戰結束后,他們絕大多數人都幸存了下來。 為了銘記和見証這段歷史,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與鬆婭等部分原上海猶太難民及中外學者攜手合作,搜集並整理了13732位原上海猶太難民的姓名,鐫刻於紀念館的一面牆上。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朱珉迕
青銅牆上鐫刻著13732個名字,紀念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只是這一次,紀念牆記錄的不是死亡。
今天,這座名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的紀念牆和一座紀念雕塑,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式揭幕。二戰期間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難民的姓名刻滿了整面銅牆,他們中的不少人仍健在。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拯救為主題的名單紀念牆。
紀念牆上的名單,被稱為“上海名單”。“大家很容易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我們的確可以跟辛德勒名單‘PK’一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昨天對記者說,“辛德勒名單記錄了1200個被拯救的猶太人的名字,而這裡有1萬多個,這還不是上海接納猶太人的全部。”
“記憶是唯一的答案”
“我相信,我們都相信,記憶就是答案,而且是唯一的答案。”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猶太作家埃利·維瑟爾的一段話刻在紀念牆的起點。紀念牆的設計者何寧在現場感嘆,紀念牆的落成意味著一個十多年夙願的了卻。
本世紀初,何寧曾報名參加猶太人社團“黃包車協會”的聚會。這個社團由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在美國自發組建,人數一度達數百人。但在2002年,原定即將舉辦的聚會被臨時取消了。何寧被告知,“因為大部分人都不在了。”
“我非常難受。歷史跟人的名字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名字消失了,難道歷史也就消失了嗎?”不久后,何寧得知有關方面發現一份在上海避難猶太人的5000人名單。他找到當時供職於虹口區外辦、同樣為“猶太難民在上海”歷史奔忙的陳儉。雙方願望不謀而合:“一定要為猶太難民立一塊姓名紀念碑,把一個個被拯救的名字留下來”。
經過多年努力,紀念碑終於在虹口區落成,並以一整面牆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整面名單牆長34米,按姓氏字母排序,鐫刻著經確認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名單。紀念牆被設計成卷軸式樣,並以希伯來文的書寫習慣,從右向左排列名單。紀念牆起始,豎立一座6個人構成的雕塑——1位正統猶太教徒、1位老年猶太婦女、1名成年男子、1名兒童和1對青年男女,分別代表信仰、苦難和愛、堅定意志、未來、光明和希望﹔取數字6,也為了向二戰期間被納粹屠殺的600萬猶太人致敬。
“姓名有特殊的意義”
在名單中間,特別插入了10段猶太難民近年重返上海時的口述感言。“明天我們將開始在一個陌生城市裡的新生活。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不熟悉的語言,不熟悉的氣候和人群,然而在那裡,我們是安全和自由的。——Evelyn Pike Rubin”﹔“這是一次情感之旅,當我和那些中國居民道別時,我們都含著淚水,我們曾經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共同相處,這段經歷使我們產生了一種親近感,就好像彼此是親人一樣。——Nina Admoni”……
75歲的鬆婭·穆爾伯格(Sonja Muehlberger)的名字也在名單牆上,相鄰的還有父親、母親、叔叔,以及同樣在上海出生的弟弟。為了這面牆,這位近年頻頻回到上海的老人昨天再度出現在猶太難民紀念館。
“姓名有著特殊的意義,一個姓名后面就是一個人、一個家族。”鬆婭激動地回憶,“二戰時納粹剝奪了猶太人的名字,隻給你編號。如今這面紀念牆把姓名重新還給了猶太人,這就是我站在這裡的意義。”
出生在上海的鬆婭日后成為猶太難民避難史的研究者。而由其提供的一份避難者名單,也成為“上海名單”的最初底本。鬆婭介紹,1944年前后,日本巡捕房曾要求登記在隔離區內避難的猶太難民名單,當時幾位年輕的猶太打字員並不明白日方的用意。后來盟軍勝利在望的消息在猶太社群中傳開,猶太難民由此多了個心眼,未作完整記錄,因而名單並不完整,至少30%的難民至今尚無定論。二戰后,這些名單又幾經周折,當鬆婭在研究時偶然發現一份名單副本時,收獲的是“難以置信的感動”。
“歷史要一直寫下去”
“當我翻閱這些發黃的舊紙片時,突然發現,裡面好多人是我認識的。時隔久遠,有的人已經去世了,而有的人還活著。”鬆婭回憶,一個個名字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影躍然紙上,“今天也一樣,當昔日難民的兒孫在紀念牆上找到祖輩的名字,那一段記憶就延續下去。”
紀念牆落成前,陳儉也無數次想象過鬆婭描述的這種場景。“這是一面活的牆,”他說,“來這兒的猶太人會去一個個尋找,也許他們會突然叫一聲:這是我爸爸!那麼,名字馬上就有血有肉了。”
而在紀念牆末端,留有一大段的留白。陳儉介紹,這份“上海名單”並不完整,也未必100%准確,但不完整恰是其特殊意義所在:“我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名字被發現和記錄,這段歷史要一直寫下去。”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