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鄧小平改革和對外開放思想
20世紀 80年代和 90年代,美國學術界認為,鄧小平改革思想不僅十分豐富,而且對當代中國影響巨大。傅高義指出,復出后鄧小平改革思想包括:在城市試行新的體制,鼓勵外國投資,設立經濟特區,允許建立私營企業﹔在農村取消人民公社,家家戶戶實行生產責任制。取消物價控制和定量配給,允許私營企業擴大經營和勞動力自然流動,甚至開放市場經濟。人們對自由發表不同意見的恐懼消失,公開發表觀點的范圍有所擴大。(Ezra F. Vogel, “Introduction”, in Ezra F.Vogel, ed., 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h& Company, 1997, pp.22—26. )
近幾年美國學術界更深入地探討了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傅高義指出:鄧小平的改革思想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思想截然不同。其一,鄧小平堅持共產黨的權威,相信“中國需要單一的執政黨領導國家”。但戈爾巴喬夫希望“通過廢除蘇共的壟斷權力構建一套新的治理體系”。其二,鄧小平是“步步推進”,不搞“大爆炸”式的一步到位。他知道突然開放市場會導致混亂,因此讓陳雲和其他人維持舊體制的運轉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同時允許市場慢慢發育以使人們獲取經驗,讓制度逐漸適應更開放的經濟。而戈爾巴喬夫在 1991年后聽從一些經濟學家建議,以“大爆炸”方式迅速開放市場。其三,鄧小平相信中國從觀念到貿易都要向世界全面開放。而戈爾巴喬夫對外資在蘇聯辦廠十分謹慎,亦不敢放手派遣留學生。這些差異最終導致中國改革較為成功,蘇聯則在 1991年解體。值得注意的是,傅高義針對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 1978年時鄧小平對於如何“達到民富國強”並無清晰藍圖,承認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但在思考如何開展工作時“確實有一個框架”。鄧小平基本改革方法是“不爭論,試試看﹔若有效,就推廣”。(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pp.474—476,p.2, p.449.)羅德明和劉國力則認為鄧小平改革思想影響深遠,指出: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1978年發起改革,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主題”﹔1988年“深化改革”,中國“為亞洲地區和世界的經濟活力作出越來越多貢獻”。(Lowell Dittmer and Guoli Liu, “Introduction”, in Lowell Dittmer and Guoli Liu, eds., China's Deep Reform: Domestic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anham,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pp.1—2, p.5.)
20世紀 80年代,美國學術界一般認為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主要指落后的中國要引進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人才,以利於現代化建設。費正清指出:鄧小平對外開放政策認為,中國經濟隻有從外國引進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才能取得進步。技術轉移成為大目標。與外國公司簽訂合同,裝配新機器,開設新工廠和新生產線,興建旅館,挖掘煤和石油等。(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p.343. )
新世紀以來,托馬斯•凱恩進一步指出:在鄧小平那裡,“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過程中,鄧小平重申中國要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支持有助於中國實現其目標的國際體系”。(Thomas Kane, “China’s Foundations: Guid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Guoli Liu,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New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4, p.105.)
(五)鄧小平經濟思想
20世紀 80年代,美國學術界認為,為發展新時期中國經濟,鄧小平提出了許多經濟計劃,制定了種種經濟政策。費正清指出:鄧小平復出后,為發展經濟,首先著手農業改革,鼓勵農民發展副業,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亦即“包干制”。這樣,全村農民都可共同計劃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生產和收入。1978年以后,發展工業,重工業由國家控制,輕工業則靠外國投資的幫助﹔發展對外貿易,沿海城市進一步得到振興﹔發揮地方首創性,經濟工作不完全由中央控制,但物價結構仍然由中央控制﹔擴張信貸,私營企業和市場經濟得到活動范圍,銀行系統非集中化。此外,發行股票,設立証券交易所。(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pp.347—352.)
近年來,美國學術界繼續研究鄧小平經濟思想。傅高義指出:鄧小平認為人們需要物質刺激,需要看到實實在在的進步才能保持動力,“經濟繁榮依靠競爭,不僅追求利潤的經濟生產者和商人如此,試圖為當地帶來進步的干部也是如此”。傅高義還認為,鄧小平經濟改革態度在變化:第一階段(1978—1982年),進行經濟調整和農村改革﹔第二階段(1982—1989年),加快經濟發展和開放步伐﹔第三階段(1989—1991年),對保守經濟政策失去耐心﹔第四階段(1992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p.423, p.450, p.659, p.68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