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9日02:02 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欒吟之
普陀區兩大“城中村”同一天啟動征收簽約:僅用3.5天時間,金沙北塊完成85%的簽約率,創下了上海市舊城改造地塊簽約速度新高。緊接著,又傳來好消息,金沙南塊與曹家村分別在簽約開始6天及8天后順利達成85%簽約率。
在居民歡天喜地放鞭炮、拍照留念之際,記者走進動遷基地,尋找“刷新簽約速度”背后的原因。
詳解政策,一周75場座談會
講述者 曹家村居民吳美鳳:
誰不想快點動遷,誰又不怕吃虧?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舊改地塊的居民被召集起來開了多次會議,領導下來反復給我們宣傳“新政”,現在總算搞清楚了。從第一次意願征詢開始,到投票選出房地產價格評估公司、召開舊改方案聽証會、組織踏勘房源、選房簽約抽簽、居民代表參加房屋征收評議監督小組,直到現在正式簽約,我們在每一個環節中真的覺得陽光公正。
以普陀區順義路為界,道路兩邊各有一個“城中村”——金沙新村和曹家村,這兩個老式住宅區在長風社區已有數十年歷史。這裡不少居民至今過著倒馬桶的生活,小小一間房往往擠著數口人,大家期盼動遷多年。2013年12月19日,兩個區域在同一天開始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意見征詢,舊城區改建工程終於開始。
“早宣傳、早征詢、早開座談會”,是長風街道定下的目標。街道層層宣傳發動,專門成立宣傳小組,出版《社區報舊改專刊》,利用居民區黑板報、宣傳欄、有線廣播、政務微博等平台,面對不同年齡段居民宣傳征收政策。
短短一周時間,街道主持75場面向舊改地塊全體居民的座談會,從中梳理出 “共有產繼承”“一產多戶”“違章搭建”“家庭矛盾”等最受關注的難點問題,並聯合區房管局、區規土局、區法制辦、律師事務所、區司法局等部門一起舉行政策咨詢會,全方位為居民進行政策解讀。比如,對於“有歷史原因的違法建筑如何補償”問題,專業部門人員先根據法律法規,講清“違法建筑”、“臨時建筑”的含義,再根據國務院條例和上海地方實施細則,對“不予補償”的理由和出發點進行反復解釋說明,漸漸取得居民理解。
“我來看看阿拉鄰居家裡的補償情況。”這幾天,不少居民聚在舊改基地的電子觸摸屏前查詢信息,許多老人用起新設備也得心應手。這套系統內置征收信息公開系統,導入所有相關政策法規和舊改范圍內的所有被征收房屋的房屋坐落、建筑面積、家庭人員、評估價格等信息。每家每戶的簽約情況、補償方案、安置房源也全部晒在“陽光下”。
條塊聯動,人民調解員使巧勁
講述者 長風新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吳啟亮:
征收工作是街道的一項重大任務。街道成立征收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街道辦事處主任共同挂帥擔任總指揮,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及宣傳組、征詢組、保障組、認定組、維穩組和疏導組。機關干部成立12個工作組,與居委會干部一起沒日沒夜走家串戶。誰家選到了好房源,誰家兄弟姊妹其樂融融簽好協議,我們都像自家有喜事一樣由衷高興。
簽約率為什麼高?舊改工作人員都說,這兩塊地塊在充分借鑒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升級,幾乎完美實現了條塊聯動。征收嚴格遵循“前門敞開、后門緊閉”原則,根據居民合理訴求反復修改補償方案,到處籌措房源。街道配合征收傳遞民情、征詢民意,區司法局第一時間將人民調解、律師服務、法律援助和公証服務等引入舊改基地,提供常駐性法律服務,為舊改“托底”。
舊改“引爆”家庭矛盾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一支由熱心腸“阿姨伯伯們”組成的“長風新村人民調解委員會駐舊改基地工作室”及時進駐,用特殊的方式春風化雨。調解員們自5月26日起,沒有休息過一天,在曹家村接受407件咨詢、接待580人次,制作36份家庭協議書、32份人民調解協議書。
有戶人家兄弟4人拿著兩份泛黃的家庭分房契約來“評理”。原來,早在1979年,老大以700元價格把自己那部分房間賣給老二,搬出去另住,1984年老三又把自己的面積賣給老四,當時的手寫契約清楚証明,房子產証屬於父親和老二老四共有。但前幾年父親去世了,老大和老三不願承認自己“沒份”,兩人偏要在328萬元補償款中拿28萬元,因此和另兩個弟兄鬧翻。誰有理誰無理,調解員看得清清楚楚,兩頭做起工作,“阿姨伯伯”說話很實惠:“老大,你心裡清楚的,這房子你們兄弟倆早就沒份了,‘獨吃自家人’怎麼行?你勸勸弟弟讓一步。”另一頭,又勸道:“一家人好說話,如果你們父母還在,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兄弟為錢反目。”雙方各退一步,兄弟4人達成共識,老大和老三各拿5萬元,其余歸另兩人。白紙黑字寫下“家庭協議書”,誰也沒再反悔。
飢餓營銷,增加房源吸引力
講述者 金沙新村居民王江安:
這次給我們選擇的房源真不錯。我原本和兒子媳婦還有兩個孫女住51平方米房子,人多,需要的房子也多,一家人做了很多准備,制訂了6套方案。幸好我手氣好,搖號搖到7號,最終拿到3套房,三代人都能住得舒舒服服,還能兼顧到自己養老、小囡教育等等問題。
起初,《房屋征收補償方案 (征求意見稿)》剛出台,居民們發現隻有3塊安置房源可供選擇,都皺起眉頭表示不滿意。於是,區房管局、征收中心和普陀區城投公司積極籌措房源,將房源從3處增加到9處。
隨著房源地塊增加,每個地塊的房屋數量自然減少,形成飢餓營銷。簽約時,交通便利和就近房源廣泛受到居民青睞。比如,普陀李子園、嘉定江橋、寶山祁連等地段每處隻有幾百套房子,居民們為了選到“搶手貨”,紛紛急著簽約。還有些居民則胸有成竹盤算今后的長期規劃,選擇了寶山羅店、青浦崧澤、閔行馬橋等較偏遠但價格更實惠的房子。
彭先生一家是金沙北塊第二個簽約成功的家庭,這個典型的三口之家選擇了江橋一套兩室一廳,“房型好,而且地鐵一通就很方便。”金沙中塊的林先生一家原先和104歲的老母親蝸居在隻有15.7平方米的房子裡,這次他們選擇了江橋地區76.49平方米的新居。林先生最大的心願是母親在新房子裡更加長壽。
(來源:解放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