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2日16:47 來源:雲南日報
祥雲蔬菜銷四方
禽蛋做成大產業
金葉片片富農家
桑蠶織出富裕路
楊彥 陳應國
從昆明出發,過楚雄后向西疾進,很快就進入到一馬平川的祥雲壩子。在公路兩旁,一個個大棚隨處可見,烤煙、蠶桑、水稻、蔬菜、林果等作物郁郁蔥蔥,正在雨后的陽光下盡情生長。
祥雲是全省有名的旱壩子,由於地處金沙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分水嶺上,海拔高於四鄰,縣境年均降雨量僅為810毫米,水資源總量4.46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947立方米,遠遠低於全國、全省、全州的平均水平,是雲南有名的老旱區。雖然沒有先天優勢,但祥雲縣從縣情實際出發,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鼓勵引導土地流轉,大力培植龍頭企業,扶持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道路。
特色產業漸次崛起
“米甸核桃皮子很薄,用手一捏就碎了,核桃肉也很香,如果蘸上一點蜂蜜,就更好吃啦!”凡是吃過米甸核桃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米甸是祥雲縣的一個山區鄉鎮,全鎮人口近3萬人,近年來發展核桃15萬畝,人均達到了5畝。
目前,祥雲全縣種植發展核桃62萬畝,核桃產業成為廣大山區群眾走上致富道路的搖錢樹。烤煙作為祥雲的傳統產業,每年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年產值近4億元。
在鞏固提升核桃、烤煙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祥雲縣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從2013年起,在落實中央和省州關於產業發展的政策性補貼、保險等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籌集1000萬元資金,專項扶持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對土地流轉、龍頭企業、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等進行補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了突破制約祥雲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瓶頸,祥雲縣委、縣政府把“興修水利”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近年來,先后組織實施投資3.4億元的中國煙草雲南祥雲青海湖大型水源工程,投資近5億元的清水河水庫工程,投資近3億多元的小官村補水工程,以及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全力解決農業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源保障能力。同時,積極整合基本農田保護、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煙水工程等項目,並優先在產業基地上實施,做到基地農田道路通暢、溝渠完善,大大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
在劉廠鎮大波那村,龍之源蔬菜公司總經理單加文帶領員工,在大棚裡干得熱火朝天。單加文早年在外地從事蔬菜流通,后來覺得種植蔬菜很有前景,2010年毅然回到家鄉,流轉土地700畝,建起大棚種上蔬菜。下庄鎮老張營村的張啟興,從事煤礦產業積累了一定資金后,創辦了祥雲縣紫土田園公司,流轉土地1000多畝,轉型從事蔬菜產業。劉廠鎮小波那村的朱紅青,流轉土地1000多畝,創辦了泰興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大規模種植特色蔬菜,在公司流動資金緊張時,他一咬牙賣掉了在縣城的商住樓,將200多萬資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蔬菜產業中。
縣農業局的羅順昌介紹說:“高原特色農業象一塊磁石,吸引著很多企業家、創業者投身其中。現在,我們縣的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12萬畝,產值達到了12億元﹔蠶桑種植面積達到了9萬多畝,鮮繭產值達到了2億多元,在全省名列第二﹔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1萬畝,有金鐵鎖、續斷等品種,現在又探索種植重樓、石斛、燈盞花等新品種,也是一個前景較好的新興產業。”
提起禽蛋產業,縣畜牧局副局長羅升文顯得異常興奮:“祥雲交通便利,氣候適宜,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從雞苗、養殖、收購、銷售、淘汰,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產業鏈。主要銷住廣東、廣西等省區以及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全縣5000羽以上的養殖戶將近400戶,養殖蛋雞達到了500多萬羽,每年產鮮蛋4.7萬噸,禽蛋產業已經在全省居第一位。”
此外,祥雲縣紅梨種植面積也達到了上萬畝,成為又一個產值超億元的新興產業﹔冬桃、藍莓、美國大櫻桃、葡萄等新型優質水果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全縣產業培植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龍頭企業勢頭強勁
走進祥雲縣龍雲經貿公司,從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農產品加工車間裡的工人身著工作服,面戴口罩,忙碌地工作在流水線上,一切顯得井然有序。公司對產品質量把關很嚴,謝絕參觀者進入生產車間。公司的展示廳裡,陳列著“龍雲大有”品牌的系列產品,10分鐘的專題介紹片,講述了龍雲公司的創業發展歷程。
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龍雲公司集基地種植、農副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為一體,建設了特色蔬菜核心種植示范基地8500畝,建有標准化加工廠房5萬多平方米,農產品加工生產線17條。主營產品以AD脫水蔬菜和野生食用菌加工產品為重點,共有180多個規格的產品和種類。經過多年的發展,龍雲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銷售渠道,產品主要銷往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17個國家,與67家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良好合作關系。近年來,龍雲公司以“南菜北運”項目建設為契機,公司高原特色蔬菜產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內蒙、西安、山東等省市,並在北京、內蒙、西安等地建立了龍雲公司蔬菜專銷區、直銷點。2013年,公司銷售“龍雲大有”牌特色產品19800多噸,銷售特色蔬菜產品13.9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47億元。
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具有資金、管理和科技等方面的優勢,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值,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經過培育、引導和扶持,目前祥雲縣有國家和省州級龍頭企業22家,省級專業合作社3家,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
祥雲縣銀龍繭絲綢有限公司是蠶桑產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依托全縣9萬多畝桑園基地,以“公司(工廠)加協會聯農戶接市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形成了集蠶桑生產技術推廣服務、蠶種生產經營、蠶繭收烘、蠶藥物具經營、繅絲、絲綿制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蠶桑產業鏈,主要產品有桑蠶干繭、生絲、蠶絲被等。公司建有1個繅絲廠,年可生產生絲300噸,年可生產加工蠶絲被20000床﹔設有1個蠶桑技術推廣站、7個蠶桑服務站,年可收購烘烤鮮蠶繭4000噸。公司董事長錢體輝說:“我們正在加緊做好繅絲廠搬遷的相關工作。新址位於縣財富工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備,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農產品加工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祥雲縣堅持長期引導扶持,大力創辦農產品加工小區,相繼涌現了銀龍公司、龍雲公司、懷寶公司、品位公司、融興公司、辰宇公司、光生公司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產品有蔬菜、核桃、繭絲、野生食用菌等,2013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的產值在16億元以上,出口創匯達到了2500多萬美元。
在劉廠鎮王家庄村泰鑫公司,董事長楊春志指著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果樹,娓娓講述了公司的發展歷程。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遍地雜草和灌木叢生的荒山坡,楊春志和伙伴們在這裡開荒墾土,先后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種植了雲南紅梨、冬桃、藍莓、美國櫻桃、泰鑫聖桃等新型優質水果近2000畝。在公司的帶動下,王家庄村發展了紅梨等水果1500多畝,昔日的荒山坡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們要把這一塊基地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庄園。”楊春志說,“去年,我們投資了250萬元,建成了高原特色農業展示廳,下一步還要建設紅色文化廣場、酒庄、水果深加工基地等。等到水果成熟的時候,到庄園裡走走看看,嘗上幾個鮮果,吃上一頓農家飯,別有一番風味。”
祥雲縣重點打造龍雲現代農業庄園、雲南懷寶核桃庄園和泰鑫公司農業庄園等幾個農業精品庄園,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積極引導全縣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向農業庄園發展,形成有基地、有加工、有會所、有品牌、有市場、有文化的庄園經濟,促進龍頭企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土地流轉集約發展
3年前,劉廠村的陳桃芬把自己的2畝多土地,流轉給了泰興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又到公司裡打工,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還擔任了帶工組長。她說:“過去自己盤田地的時候,生產墊本以及選種、育苗、栽種、泡水、打藥、施肥,樣樣都要操心。現在公司裡有管理人員組織生產,有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我們不僅比原來少操了很多心,還學到了很多新技術。”她每年有一筆流轉土地的租金,每個月有固定的工資2400元,每天在公司裡吃2頓飯,下班就能夠和家人團聚,感覺其樂融融。
祥雲縣有耕地面積31.5萬畝,現在累計流轉土地達到7.2萬畝,將近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和鼓勵土地流轉,對流轉土地的企業和個人,20畝以上的一次性每畝補助50元,300畝以上一次性每畝補助80元,500畝以上的一次性每畝補助150元,還給予一定的項目建設扶持。縣上給各鄉鎮下達了土地流轉的任務,並對村組集體給予一定的工作補貼。
縣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余學麗分析說:“土地集中到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手中以后,加大了水利、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機械得以大顯身手。加之管理、科技等方面的措施不斷加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每畝產值一般都在萬元以上。”流轉之前,土地由各家各戶分散耕種,大春每畝收益在三五千元,小春每畝在千元左右,農民自己要投入一定的生產成本,還要承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閑時外出打打短工,由於沒有技術,收入也不穩定。
土地流轉讓農民有了很多就業選擇,可以就近到龍頭企業打工,也可以外出經商務工。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以后,有力地支持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很多農民選擇到縣裡的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打工,逐漸成長為熟練的產業工人。有的籌集資金走上創業道路,做起生意當上小老板。
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過程,土地流轉是一個關鍵環節。將土地集中起來,為特色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蓄積了發展后勁,龍頭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經過大力的宣傳、引導和鼓勵,祥雲縣廣大農民逐步消除了流轉土地的顧慮,流轉的租金也逐年上漲。一些基礎設施和水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更是成為農業企業青睞的對象,集中連片的開發耕作,讓綠色的原野充滿了新的希望。
科技支撐倍增活力
在祥雲縣的農業庄園裡,大家經常看到一個熟悉的老人,他身板結實,聲音洪亮,渾身上下充滿了激情,這就是75歲的趙祖龍。作為有名的農業專家,趙祖龍曾經擔任過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縣人大主任,退休以后,他又擔任了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縣革命老區開發建設促進會的會長。懷著對土地的深厚感情,他和很多老伙伴一起,時常下鄉指導農業生產,津津有味地泡在農業庄園裡。
“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用科技措施讓老區人民富起來。”這是趙祖龍經常講的一句話。他積極幫助泰鑫庄園、鑫海庄園、禾豐庄園規劃發展,從選擇新型優質水果品種、地塊設置、種植管理技術、示范帶動等,不遺余力地悉心指導。
由於有一支業務過硬的農科隊伍,有一個健全完善的農科體系,祥雲縣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突破了人多地少的局限,取得了高原特色農業的進步和發展。在作物的布局上,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大力推廣種植蠶桑、蔬菜、林果等節水旱地作物。大面積推廣保水保溫的地膜覆蓋技術,每年都在12萬畝以上。大力推廣間套種技術,在烤煙地裡套種甜脆豌豆,在玉米地裡套種大豆、蔬菜、馬鈴薯,在蠶桑地裡套種玉米、大豆、馬鈴薯,提高農業的產量。
青海湖大型水源工程竣工后,周邊的土地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利用,一個個農業庄園相繼建成。在紅海公司的庄園基地裡,董事長段曉海介紹,他們安裝了全縣第一個太陽能光伏提水系統,利用太陽能發電,從機井裡抽水灌溉作物。基地裡安裝了完備的滴灌系統,隻要打開閘閥,清洌的水流就會順著管網到達田間,流淌在作物的根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話一點不假。光伏提水系統和滴灌系統,節約了資金,節約了人力,節約了水資源,真的是太好了!”段曉海興奮地說。
在下庄鎮水盆村的山坳裡,600多頭種豬從千裡之外的北京,到達了宏茂牧業公司的核心種豬場。至此,宏茂公司的種豬已經達到了1200多頭,每年可培育種豬上萬頭,成為滇西地區規模最大的種豬場。宏茂公司與北京六馬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養殖技術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公司與雲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研究院開展校企合作,得到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正在籌建企業技術中心,以科技創新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農業產業雖然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但隨著省委、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各項政策漸次出台,州縣兩級黨委、政府切實加大扶持引導力度,祥雲縣的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民群眾,從中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作為全省首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土地流轉,科技支撐,宛如一組靈動的音符,在祥雲這一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紅土地上,演繹了一曲和諧動聽的協奏曲,昭示著高原特色農業的美好前景。
(來源:雲南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