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正式外交場合,領導人笑談“時間都去哪兒了”—

流行用語,你會說幾句?

記者 劉菲

2014年07月14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習近平主席訪問韓國期間,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首腦會談時對習主席說:“習主席辛勤忙於政務,親民樂民,中國人民都用‘時間都去哪兒了’來描述習主席的工作狀態。希望習主席的熱情和付出可以讓中國政府成功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朴槿惠意外地用中文說出“時間都去哪兒了”,令在場中韓與會人員會心地笑了起來。一句流行用語,拉近距離,活躍氣氛,在外交場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當然,這和朴槿惠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有關。

使用流行用語代表新潮

所謂流行用語,是指適用於特定群體,更利於表達某些復雜含義的新詞匯。它因其新穎及便利性而受到特定群體的青睞,進而流傳開來。“文革”時期,最典型的一句流行用語是“向毛主席保証”,人們在交往中,往往在表達意思之前先加上這句話,以示鄭重,后來“向毛主席保証”成為許多人的語言習慣,有意無意間也會加上這句話。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流行用語的新特點。首先是以年輕人為主導。與以往流行用語全民使用的情況不同,現在的流行用語大多產生於網絡,流傳於網絡,再從網上傳到網下。年輕人發明、主導,再從年輕人向大眾擴散。其次是變化快。許多流行用語產生於熱點新聞事件發生后,隨著相關聯的新聞事件逐漸遠去,也很快淡出人們的視線,如,幾年前流行的“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我爸是李剛”、“神馬都是浮雲”等已被新流行用語替代。2014年已經過半,流行用語一如既往地熱鬧。最近微博上評出了8個火辣辣的熱詞,它們紛別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萌萌噠(可愛)、茶葉蛋、啤酒和炸雞、來自星星的你、且行且珍惜、你懂的、小蘋果,真正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借助流行用語了解中國

來華留學生大多是年輕人,對於流行元素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適當地加入流行用語的內容,既能使留學生了解當代中國和中國人的思維,也能提高他們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興趣。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孟凱說,所有詞語的教學講解都會涉及意義、用法和使用條件,流行用語亦然,而且,流行用語還會涉及來源。比如,向留學生講解“時間都去哪兒了”,字面意思挺好理解,但讓他們感到不解的是它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用語。這時,就要介紹《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的完整歌詞,再放上幾遍這首歌曲,讓留學生們體會歌詞中淡淡的憂傷和溫暖的記憶,了解中國人的家庭觀和孝道。這種直觀的中國文化與漢語相融合的教學,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大學加拿大留學生帕特裡克認為,對於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理解流行用語比較困難,其中既有語言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他說,反過來想,由於流行用語中包含著大量的本土文化信息,學習和了解中國社會的流行用語,也有助於我們的漢語學習,還能拉近我們和中國同學之間的距離。

善用流行用語彰顯素質

流行用語也有雅俗之分。重慶師范大學袁曉芳認為,作為伴隨網絡成長的年輕一代,中學生熱衷於流行用語,認為可以借此拉近和同學、朋友的關系,滿足追求潮流、時尚、新奇、求簡的心理需要。流行用語中粗俗和不規范的用詞,既無益於學生身心健康,也會給語文教學帶來負面影響。有的學生在作文裡加入不規范的網絡流行用語,看得老師不知所雲﹔有的學生在與同伴交流時,使用特定群體中流行一時的符號、縮略詞語,家長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如何甄別和善用流行用語,學生們往往不懂,需要老師、家長的關注和引導,使他們既能學到知識,還能緊隨潮流、關注社會,並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

北京語言大學教師王麗娟認為,網絡語言具有時間的局限性、用法的非常規性和獵奇性。隻有當網絡語言成為網絡流行用語,進而為不接觸網絡的大眾所接受時,才能成為流行用語,比如“給力”。

流行用語是社會生活的風向標,是大眾心理的晴雨表。在自媒體時代,它也是草根階層抒發胸意、展現個性的方式。在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漢語言花園中,流行用語是絢麗的點綴。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