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2日08:20 來源:南方日報
專家在郁南發掘現場進行考察。
本報近日曾獨家披露,由廣東省文物考古所等多家單位共同組成的考古調查隊,在南江中游一帶首次發現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存,其中以郁南磨刀山遺址最為典型。這一突破性發現改寫了嶺南先民最早期的活動歷史,也引起了國內考古領域的高度重視。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郁南,圍繞本次遺址的發掘意義與未來規劃進行了深入廣泛的探討。
專家們一致確認,本次出土的石制品屬中更新世,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的研究空白。
專家建議,對磨刀山遺址的保護工作應盡快啟動,組織力量申請國保單位、大遺址保護或遺址公園等。會后,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建的“廣東史前考古教學科研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
價值
有助廓清古人類交往面目
“從今以后,廣東歷史將不再從馬壩人說起,而要從磨刀山說起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在11日的論証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齊聚一堂,基本確認郁南磨刀山遺址為目前省內發現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磨刀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廣東長期以來缺乏舊石器早期歷史的空白。”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夏正楷向記者介紹,本次在磨刀山遺址發現的石制品年代較早,屬於中更新世,距今年代約在數十萬年以上。過去發現的廣東最早居民馬壩人化石,距今才不過13萬年。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在鄰省皆時有發現。夏正楷表示,本次發現補充了華南舊石器時期的文化面貌,對南北文化對比研究具有深遠意義。考古學通常將南北文化,分屬為礫石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傳統。“這次發現也確認了廣東同屬礫石石器文化的一員。”高星說。
專家表示,磨刀山遺址的發現也將引起國際性的關注。“針對手斧的研究,一直是近年國際考古界的熱點。過去有西方學者認為,東方是沒有手斧的。這一論調長期主導著考古學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表示,盡管目前國內的一系列發現已打破這一假說,但對手斧出現的來龍去脈仍然眾說紛紜。這次在廣東地區發現的手斧,將有助於學界進一步廓清古人類遷徙與文化交往的面目。
疑團
現階段石制品准確年代
仍懸而未決
磨刀山遺址的考古學地位已得到基本確認,但石制品的准確年代還是一個疑團。“在南方從事考古工作,斷定年代是最大的難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袁家榮表示,由於南方屬強酸性土壤,任何動植物化石都難以在其中得到保存,這大大增加了對石器年代的推算難度。
磨刀山上密布的網紋紅土,也是測年工作的一大難點。“這些土壤沉積的時候並沒有網紋,網紋是氣候環境變化造成的,這些因素都會大大改變了土壤包含的歷史信息。”本次發掘領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表示,盡管缺乏合適的樣品作為年代的測量標准,但仍可以根據廣西、湖南出土的舊石器文化類型及其身處四級階地的地貌特征,推測它們所處的時代。
據目前考古學家估計,湖南舊石器文化距今50萬年,廣西百色舊石器文化則有70多萬年歷史。其中,廣西百色在舊石器出土的同一層位發現了“玻璃隕石”。這種隕石公認來自80萬年前一次天體事件。這一發現也大大提高了百色舊石器文化測年的准確性。“然而,到目前為止,磨刀山還沒有發現玻璃隕石的証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說。
百色與郁南地緣相近,謝光茂認為,目前不能排除在周邊發現玻璃隕石的可能。但袁家榮指出,即使發現與石制品共存的玻璃隕石,也必須証實它們的位置在歷史上沒有發生移動。“如果是雨水沖刷導致隕石的出現,研究結論的疑點仍無法排除。”
高星建議,下一階段應對石制品的原料、功能、使用痕跡及殘留物進行分析,發掘有關古人類生活和地層環境更豐富的信息。他期望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找出古人類選擇南粵大地繁衍生息的原因。
前瞻
有望建立華南舊石器
演變序列
盡管目前遺址的發掘進入收官階段,但夏正楷指出,針對磨刀山遺址的考古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目前有石制品出土的地層主要為四級階地。夏正楷向記者透露,目前已有種種跡象表明,在二級、三級、五級階地,都有埋藏著更多石制品的可能。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河流往往由於下切而不斷變深,讓原來的河谷底部變成河流階地。位置越高的階地形成時間越早。五級階地較四級階地為高,三級階地和二級階地則反之。“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証實,將不排除廣東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還要進一步提前。”夏正楷表示,這些來自不同階地的石制品還有望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文化演變序列,可為研究華南地區古人類演化過程提供參考。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陳清浩
實習生 徐雅喬 郁南報道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