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展慧 屈 暢 黃文硯
2014年07月11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英姿繪 |
6月,求職的沖刺期。多地招聘專場傳來信息: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求職者的薪資期待值持續下降,特別是其中的“海歸”,起薪已基本與本土的高校畢業生一致,月薪3000元照樣有不少“海歸”願意來。有評論稱:“海歸的含金量下降了”。
近些年,籠罩在“海歸”這一群體頭頂的不再隻有光環,也伴隨著陰影﹔雖然不乏精英,卻有越來越多的海歸被稱為“海帶(待)”“海參(剩)”。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會迎來一個拐點,海外回國的人數將超越出國的人數,史上最大“海歸潮”正在逼近。物以稀為貴,如今的海歸,難道真的“減價”了嗎?
昔日“外國月亮圓”,如今“故鄉草更綠”
●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增長快,2001年海歸1.2萬人,2013年海歸超過35萬人
就讀於武漢大學電氣專業的余屹本科時通過學校項目出國,今年7月將從南洋理工大學碩士畢業。與余屹通過同一項目出國的一共有20多人。他說,“一半跟我一樣一畢業就回國,還有幾個打算在新加坡先工作幾年,可能超過八成最終會回到國內。”
教育部發布的《2013回國留學人員就業報告》顯示,當年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35.35萬人,是同期出國留學人數的85.4%。對比前幾年的數據會發現,回國人數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為1.2萬人,2005年增加到3.5萬人,2009年進一步突破10萬人大關,達到10.8萬人,2012年更飆升到27.3萬人。同期,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雖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顯低於回國留學人員。
越來越多的出國留學人員眼中,不再是“外國的月亮圓”,而是“故鄉草更綠”。
“在英國收入會比較高,不過我還是會選擇回國,回到家人朋友圈當中。”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的李暢說。她承認,盡管留學多年,但與當地人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堵隱形的牆”。“這種文化隔閡倒不是源於故意排斥,而是天然存在的。”
海外人才遭遇的“職場天花板”就更為明顯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碩士國曦萌回國最大原因是職業發展受限:“美國的精英團體中很少見到華人的身影。”
國曦萌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例:“我在律師事務所實習,主要負責移民和中國企業的跨國案子,掙得很少。”國曦萌遇到的另一個障礙是,如果留在美國工作,就要申請工作簽証,工作必須與在美國學習的專業直接對口。“這幾乎把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框死了。如果回國的話,我選擇的方向可以多很多。”
不少留美學生也反映,美國現在的工作簽証實行抽簽制,即使幸運地被抽中也僅是具備了被審查的資格,這讓找工作變得難上加難。
相應地,國內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成為中國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中顯示,91.8%的中國海歸都如國曦萌一樣,認為中國有更好的發展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傳統發達國家對海外人才的需求在降低。而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就業環境穩定,創業空間廣闊。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進國際人才的政策和戰略,各地也結合自身實際出台各種人才政策,這都讓中國留學生對國內市場信心倍增。而從世界范圍看,人才格局也正在發生改變,人力資本回歸的趨向在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上格外明顯。
光環褪去,優勢仍在
●海歸就業難度增加,但大多數能在半年內實現就業,沒有變“海待”
留學歸國的人員數量迅速增加,“海歸”也有逐步變“平凡”的趨勢。
就業變難了,有人開玩笑說“海歸”正在變“海待”。余屹的國內應聘路就走得很辛苦。由於國內招聘季要比國外提前,國外學業難以抽身,余屹隻能通過網絡申請崗位,需要統一考試時再飛回國內。“國內實習經歷少,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少,許多招聘會也參加不了,找工作並不容易。”愛丁堡大學社會學碩士葉雨青回國后才發現,自己的專業並不適合在國內就業,而且面臨人脈網絡斷裂的情況,“海歸找工作,不比國內的畢業生容易。”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727萬人,近年來最高,同期海歸的數量也達到了頂峰,這兩類群體的擇業取向接近,導致就業矛盾突出。
薪資待遇也在下降。2013年對留學歸國人員的調查顯示,77.5%的海歸表示薪資水平比預想的低,38.5%的海歸表示薪資比預想的低很多。在巴黎留學10年的林琳就是其中失望的一員。“我在巴黎口譯一天的報價是500—650歐元,而回國后從事口譯最低的一次是600元人民幣。”
海歸就業難度增加、待遇下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文書看來,是一個正常趨勢:“因為出國門檻降低了,國內外教學質量差距的縮小也導致海歸的價值相對下降。”
進入新世紀以來,出國留學人數快速增加,其中自費留學生已佔九成以上,同期,回國海歸一般以碩士為主,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都比較短,逐步呈現出大眾化的特征。“過去海歸的海外經歷動輒七八年,現在有的出國讀個碩士隻需1年。在海外學習時間縮短,意味著投資降低了,那麼作為回報,求職機會和薪水比起以前肯定會低一些。”
盡管如此,整體來看海歸群體的就業問題並不算太突出。“海歸就業可能不像前些年那麼順風順水,但相對更好的受教育質量和較豐富的國際經驗讓他們在就業方面仍有優勢。”高文書強調。2013年的數據顯示,86%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佔65.3%,多數海歸並沒有變成“海帶”或“海參”。
光環褪去,優勢仍在。據了解,目前,不僅高層次稀缺人才備受國內市場歡迎,普通海歸回國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在國外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留學生,回國后先不說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職過程中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碩士畢業的史嘉歷數了留學生回國的優惠政策:辦理戶口有優勢,可申請各種政府創業就業獎金,在創業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學生創業園提供一條龍服務。史嘉正在考慮買車,“回國留學生購車有免稅政策。”
“大出大進”將是新常態
●面向多層次海歸,建立多元化、針對性強的相關政策,應成為人才引進工作重點
“未來中國人才的流動態勢一定是‘大出大進’。”高文書認為,出國留學人員與留學歸國人員仍將長期保持在高增長狀態。這種情況下,未來海歸們更需要認清形勢、調整心態,不是憑借海歸的身份而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向市場“要價”。
余屹剛剛在國內的三線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覺得挺滿意:“不是出國鍍層金回來就一定比別人強。如果你在海外的學校專業不好,應聘時反而成為劣勢。”
像余屹這樣想的海歸不少,但是從整體上看,海歸回國就業仍貪偏愛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2013年,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14.2%在上海就業,8.7%在廣東就業,再加上江蘇、浙江和山東,這六個省市集聚了81.4%的海歸。
同時,海歸的就業領域也高度集中。2013年,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8.7%)、文化創意產業(7.4%)、政府和公共事業(6.9%)。
高文書分析,從統計數字可見,海歸的求職期望仍然較高,並且反映出很多留學生出國選擇專業的盲目性。有的單純考慮來錢快或者熱門的專業,導致了回國就業的扎堆,對就業不利。“理性選擇專業,把國外的時間更多花在學習和實習上,這兩點才決定海歸回國后是否具有競爭力。”高文書建議。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整個市場對海歸的需求正在回歸理性。不過,一些用人單位對待海歸的態度仍存在兩個極端。“一部分企業不待見海歸,認為他們眼高手低。但另一些用人單位對海歸仍過度追捧,特別是一些政府和事業單位。”高文書說。
“我們院隻要本土博士后和洋博士,國內應屆博士一個都不要,我隻能出國掙個名頭再回來就業。”北京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研究員說。據悉,北京許多重點高校也都有非“洋博士”不招的規定。
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引才舉措也有些變了味兒。“有的地方甚至將其納入政績考核指標,一年要引進幾個國外名校畢業生,引進幾個國外帶回的專利。”高文書認為,引才的優惠政策雖然重要,但應該淡化與政績的關聯,否則會讓一些海歸的實際價值被不合理放大,也給其他海歸求職者以不正常的引導。
“科學制定海外人才引進管理辦法,面向多層次海歸,建立多元化、針對性強的相關政策,應成為國家未來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高文書表示。比如,更多關注“小海歸”的就業問題,把他們納入國家“大學生就業計劃”﹔關注越來越多的長期穿梭於國內外的“海鷗”群體,加大綠卡發放和人才簽証的力度,激勵他們為國服務,不僅促進人才回流也促進人才“環流”﹔對於再“歸海”的海歸,要統籌考慮其合同期滿后或者退休后的待遇延續問題等。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1日 15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