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9日08:11 來源:福建日報
洪姓宗親在草屯洪氏宗祠裡共同欣賞老照片。(資料圖片)
編者按:閩台同根同宗,一脈相承。台灣約有2000多個村庄與福建的村庄存在同宗同名關系,分布在島內所有縣市,有直接傳承淵源關系的達到80多個。
福建參訪團8日到南投縣草屯鄉洪姓同宗村交流座談,受到正在舉行對接活動的洪氏宗親的熱烈歡迎,親情融融的場面感人至深。本報記者在閩台兩地分頭採訪兩岸同宗親情故事,成就了本報專欄《閩台連連看》之親情篇。
肇於長泰燈號“燉煌”
“台灣南投草屯的洪氏宗族,都是清朝嘉慶年間從漳州漳浦一帶遷過去的,古時漳州府史山洪氏祖先洪仁璲,是台灣草屯和茄荖地區洪姓族人的共同始祖。”說起閩台洪姓同宗史跡,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副館長朱定波如數家珍。這一方面得益於他長年的文獻研究,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數次赴台的實地探訪。此次福建省交流考察團的行程中,草屯鄉新庄裡洪姓同宗村的燉煌堂,便是參訪點之一。
據朱定波介紹,洪仁璲乃江蘇吳縣人(今蘇州市),宋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進士。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以大理評事調任長泰知縣,家眷隨之入長泰居住,最后他以知縣之職病毆,葬於長泰欽化裡坑山。洪仁璲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政績斐然,深得百姓尊崇。為紀念他的功績,長泰縣武安鎮積山村史山社於元代就建了一座仁璲堂,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一世祖)。洪氏燈號“燉煌”。
千百年來,洪氏宗族四處衍播擴域,已葉茂花繁。據漳州史山洪氏衍派之族譜記載,目前長泰縣史山洪氏裔孫主要生活在長泰縣的史山、湖珠村,漳州的龍海、漳浦縣境內,以及台灣南投縣、彰化縣等地。
渡台墾拓 發枝散葉
據史山仁璲洪氏族譜載,清乾隆末年,洪仁璲祖下第十九世孫洪和蒼,由漳州漳浦縣車田堡攀龍社霞營鄉渡台,成為洪氏遷台的第一人。此后,洪氏后人陸續從閩南地區入台拓墾,在南投、彰化等地發枝散葉,如今南投草屯洪氏便是其中一脈。
據了解,洪氏族人進入草屯墾荒,餐風宿雨,啟林斬棘,先后興建了燉倫堂、燉成堂、燉煌堂、崇星堂四座洪氏宗祠。其中,建於清道光廿六年(公元1846年)的燉煌堂,供奉一世祖洪仁璲,成為台灣史山洪氏各衍派的大宗祠。據悉,目前南投草屯鄉洪姓人口有2萬多人,他們不僅認真修訂族譜,虔誠追源溯流,而且每年春秋兩季還要在宗祠舉行隆重的公祭活動,瞻仰閩南的始祖。
認祖歸宗 交流熱絡
1987年底,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兩岸關系的堅冰逐漸消融。據漳州仁璲堂洪氏理事會理事長洪泗田介紹,1992年台灣南投草屯洪氏裔孫組團回祖籍地長泰認祖,拜謁始祖洪仁璲墓,並與漳州各地洪氏鄉親齊聚史山祖祠遺址,於當年成立了史山公祠重建理事會。閩台兩地洪氏宗親捐資建祠,重建仁璲堂,並於1994年11月18日舉行落成典禮。
此后,草屯鄉洪氏一族每年冬至都要組織宗親,回長泰史山仁璲堂宗祠參加洪氏全族祭祖活動,21年來從未間斷。台灣洪氏宗親還先后參訪了龍海市顏厝鎮的洪塘村、田址村、上洋村、下陳村,榜山鎮的洪厝社,石碼鎮的內社村,海澄鎮的河福村、寧安村等地,與同族宗親交流聯誼,增進共識。
2012年3月,漳州市仁璲堂洪氏理事會一行38人,赴台灣南投縣參加洪氏家廟春季祭典儀式。漳州洪氏赴台,受到了台灣洪氏宗親的熱情接待。2013年11月,漳州市洪氏理事會組團21人,赴金門參加烈嶼鄉洪氏家廟奠安慶典。
可喜的是,8日,10位來自漳州市、長泰縣、漳浦縣等地的洪氏宗親,也隨福建省交流考察團來到了草屯鄉燉煌堂懇親交流,進一步增進了閩台洪氏宗親的血脈情誼,讓親情更濃,心貼得更近。
(來源:福建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