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7日02:02 來源:解放日報
①老馬如今已在清掃的崗位上工作了3個月,領導對他的評價是“肯做”。譚金鳳經常去老馬工作的地方看看,給他支持和信心。
②在譚金鳳的提議下,服務中心開設了“發泄室”。就業援助員在開展工作時難免會受委屈,開這間“發泄室”,譚金鳳就是想讓他們在這溫馨的環境裡,不被打擾地傾訴,調整好心態繼續工作。
③就業援助工作台賬的右上角,被標注的“勾”和“三角”。“三角”代表就業不成功,“勾”說明老百姓的事情解決了。譚金鳳說,“勾”並不就是終點,還需要跟蹤服務。 均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朱珉迕
“這下完了。”當老馬出現在月浦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大廳時,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吃了一驚。
與所有曾來中心“砸場”的人不同,這個健壯的男人捧來了一床被子鋪蓋。他把鋪蓋朝地上重重一扔。“再不給我解決工作,”他近乎咆哮地喊道,“我今天就睡在這裡!”不知所措的工作人員,趕忙叫來譚金鳳。多年經驗告訴他們,類似情形由譚金鳳出面,往往能“化險為夷”。她常常告訴同事們,在這樣的窗口單位,要特別學會“軋苗頭”:“苗頭軋准了,沒啥解決不了的麻煩。”而與就業援助打了20多年交道的她,恰恰是這裡“最軋得出苗頭”的人。
這次,人們照例沒有失望。
喜歡“捋順毛”
譚金鳳的判斷常常出人意料。她沒有半點指責老馬的意思,反而當場宣布:“你這麼想工作,我們肯定要好好幫你。”
老馬這樣的就業“困難戶”,譚金鳳見得不少。他早年走過一段人生彎路,一年前又因為小節“二進宮”。等再次回到社會,已經年逾五旬的他發現,自己想要再就業的難度幾如登天。他有不少心儀的單位,但無一例外,對方將其拒之門外。到后來,老馬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見到譚金鳳的時候,他的火氣正在飆升。“我兩天沒吃飯了!”他大喊。譚金鳳讓工作人員拿來一包餅干,不想卻被老馬推到一邊,“你不給我工作,我到你家吃飯去。”
就這句近似無理取鬧的話,譚金鳳卻聽出了不一樣的感覺。“他來吵,說明他急著想崗位,分明是好事啊。”她甚至有些感動。比起那些“眼高手低”的求助者,看似蠻橫無理的老馬,“心裡是要好的。”
就這樣,當著對方的面,譚金鳳當場拿出手機。這天,她一連為老馬打了五六個電話。她沒有諱言老馬的過去,卻始終強調:“馬師傅年齡合適,身體也可以,關鍵是他想工作,肯做。”當地市容辦最終接納了老馬。譚金鳳專門派人陪著他前去面試,把他送上保潔員的崗位。她關照老馬:“馬師傅,你要珍惜。”
老馬沒有辜負她的期望。在他上崗之初的兩個多月裡,譚金鳳好幾次躲在馬路一旁,偷偷觀察老馬的工作狀態。她發現,這個脾氣火爆的人掃起地來,倒真是一絲不苟。“看到他的表現,我就心定了。”譚金鳳鬆了一口氣。她不知道,老馬也悄悄來找過她——那天譚金鳳在外開會,老馬在她的辦公室門口張望了好久。中心工作人員發現,上次怒不可遏的老馬,居然面帶微笑。
“我這個人,喜歡‘捋順毛’的。”老馬有些不好意思,“還是譚主任理解我。我要感謝她。”
叫聲“老阿哥”
比老馬小十多歲的小唐,也被譚金鳳“捋”過“順毛”。小唐的命運有些波折:早年失去父母,人到中年依然單身,年輕時的就業機會也屢屢錯過。久而久之,他的心態多少有些偏執。
第一次見到小唐,譚金鳳和同事們被對方嚇了一跳。他沖到受理中心,說是找工作,談吐間卻氣勢洶洶﹔說到激動處,他甚至撩起衣服,在場的人發現,他的腰間別著一把菜刀。那一陣,小唐三天兩頭往受理中心跑,每次都是大吵一番。中心工作人員發現,自己無法與小唐溝通,工作節奏則完全被打亂。
作為主任的譚金鳳,是小唐的“主要目標”。好心的工作人員讓譚金鳳“躲一躲”。中心裡甚至有了暗號,隻要聽到同事說一句“他來了”,譚金鳳就知道,自己該躲起來了。譚金鳳躲了許多次。但一次次躲避后,她覺得不對勁。“躲”並不符合她的一貫作風——她常常告誡自己和同事,麻煩來了,應該迎上去的。況且,一直屢見屢躲,“能解決問題嗎?”
那天小唐又來了。遠遠聽到他的聲音,譚金鳳沒有跑回二樓的辦公室。她走出受理中心大廳,直向對方迎上去,用力招手:“老哥,你好啊,又來啦?”
幾年后譚金鳳回憶,自己幾乎是“壯著膽”說出這句話的。小唐當場愣了一下——往常不等中心的人開口,他已經罵罵咧咧了。但這次,小唐的聲音緩和了許多。譚金鳳知道,“苗頭”又軋准了。“他脾氣差,其實也渴望尊重。你一聲稱呼,就可能改變他的感受。”譚金鳳說。將心比心,對方的急躁,自己多少也能理解。她為對方送上一顆定心丸:“你的問題總可以解決的,我們會幫你。”
她一次次解釋就業政策。漸漸地,暴躁的小唐開始聽得進話了。在譚金鳳的幫助下,他進了一家當地企業打工。原本百般抗拒的他,破天荒地叫了譚金鳳一聲:“譚大姐”。
善於“軋苗頭”
一聲稱呼,幫過譚金鳳很多忙。
月浦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平均每天要受理近500人次——這僅僅是前台窗口接待的工作量。前來求助的人五花八門,脾氣暴躁、心急火燎或是不由分說的對象,譚金鳳見得很多。
她常常就是用一聲稱呼開始解圍的。無論多吵多鬧的人,隻要在自己面前,譚金鳳都會笑臉相稱:“老伯伯,我們慢慢講。”
在認識譚金鳳之前,不少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員並沒有這個習慣。但譚金鳳有她的理由:“來這兒的人總有困難,有困難難免著急上火。你想想,要跟他對上話,是一上來就搬政策效果好,還是先叫一聲‘老伯伯,老媽媽,老阿哥’效果好?”
答案不言而喻。在譚金鳳看來,一聲稱呼背后,考驗的是服務人員有沒有“真感情”。“居民來找你辦事,你要是不帶感情,就事論事,臉色不會好看到哪裡去。對方看你臉色難看,他的臉色也會越來越難看,慢慢地,矛盾就出來了。”她告訴年輕的同事們,走出這樣的怪圈說難不難,“時時刻刻注意你的語氣、語調,別人就聽得出,你是不是把他當回事。”
而稱呼之外,善於“軋苗頭”的她,也有不少妙招。
“你要看,這個人是暴躁型的,還是內向型的?他的發泄是漫無目的的,還是有訴求的?你得對症下藥。”譚金鳳說。而無論什麼情況,首要的往往是傾聽。服務對象們常常感到奇怪,面對自己的一通歇斯底裡,譚金鳳居然沒有表現出半點排斥。她會耐心地聽人發泄完畢,作出的應答也往往讓人大跌眼鏡:“你這個情況要是換了我,說不定吵得比你更凶!”
這樣的話,譚金鳳屢試不爽。當自己擺出這樣的姿態后,接下來切入正題的矛盾化解、政策引導,都變得水到渠成。后來譚金鳳總結出“六步六心”工作法,第一步便是“傾聽——耐心理清訴求”。
她也熟諳服務對象的心理,譬如他們擔心“暗箱操作”,偶爾也對窗口得到的承諾半信半疑。為此,譚金鳳立下規矩:但凡能當場解決的事項一律當場解決,需要上級部門支持的,則當著辦事群眾的面給相關部門打電話,甚至直接帶著對方前往相關部門——這樣一來,即便出不了結果,也沒有人抱怨了。
拉出“啃老族”
而對更多出現在后台的就業援助工作,“軋”完”苗頭”的譚金鳳,還是相信她的老辦法。
程興第一次見到譚金鳳時,正在家中叼著煙、翹著二郎腿打游戲。母親為不找工作的兒子急白了頭,27歲的兒子卻不為所動。與月浦不少年輕人一樣,他打算再當若干年“啃老族”。
但他沒有想到,素不相識的譚金鳳會對自己“死纏爛打”。她和就業援助員每周都往程興家跑,就為了把他從家中“拖出來”。在連續三次上門后,小伙子終於說了心裡話,自己“並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沒有適合我的工作”。有了這句話,之后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她告訴程興,“不走出家門,適合你的工作永遠不會找上你”。她把程興請到中心主辦的青年就業沙龍,一邊讓他與業已走上崗位的昔日“啃老族”打交道,一邊為他尋找就業機會。最終,程興在一家超市順利上了崗。在月浦,譚金鳳靠自己的雙腿和嘴皮,拉出了不少“啃老族”。她發現,自己常常比年輕人的父母還急,“我們現在不把他拉出來,以后怎麼辦?”
幫更多就業困難人員找到工作,或是那些眼高手低的對象轉變觀念,譚金鳳也靠“死纏爛打”。“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成功為止。”她為服務對象一次次舉辦“模擬面試”,甚至陪伴對方參加企業面試。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付出,偶爾也令其感到疲倦。但她卻沒有感到過郁悶。她掐指一算,進入這個行當,快30年了,這其間以心換心的付出,基本都是有效的。
“有效了,你就覺得開心。”譚金鳳想了想,“下輩子如果讓我選,我還干這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來源:解放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