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6日08:10 來源:福建日報
近日,在寧化縣淮土鄉竹園村,寧化客家薏米專業合作社社員們正忙著管理剛剛移栽完的薏米苗。
合作社理事長周錄紅介紹,去年合作社150多戶社員共種植了1000多畝薏米,人均增收三四千元。
薏米是寧化特產,過去受品種、品牌等因素限制,產業發展停滯。近年來,寧化縣從選育新品種、打造品牌、深加工等方面發展薏米產業,小小的薏米給這裡的農戶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藏“深閨”,好米待人識
寧化種植薏米歷史悠久,明代《寧化縣志》中有種植薏米的記載。古時寧化人稱其為“彌陀粟”。煮后糯軟、黏香、細膩、軟滑是寧化薏米的典型特征。
但是,在2010年以前,全縣薏米種植面積不到1萬畝,產量少,在外地名氣不大。
寧化縣農業局信息站主任黃檢林認為,農戶沒有連片和規模種植是首要原因。過去,農民都是利用荒地或者地角邊種植,自產自銷,產量低。
專業的銷售經紀人少也是過去寧化薏米產業遇到的問題。許多農戶種植薏米是一部分留著自己用,其余部分拿到市場上叫賣。
深加工開發不足是寧化薏米產業的軟肋。“大家對薏米的認識還隻停留在用於煲湯等層面上。”黃檢林說,深加工方面不足,導致2010年前,當地帶殼薏米的價格停留在每公斤6至7元。
新品種,讓薏米俏了
近年來,寧化縣出台了《寧化縣發展薏米產業的工作意見》,起草制定了《寧化縣薏米產業十年(2011-2020年)發展規劃》,准備大力發展薏米產業。
發展薏米產業,品種改良成為重中之重。
寧化農業局薏米技術推廣專家組組長李上能專注於薏米種植研究已經有30個年頭了。目前,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下沙村薏米品種選育基地上。這個基地共4畝,李上能和專家組為之傾注了很多心血。
“薏米品種選育由縣農科所和縣種子站共同完成。以前的地方品種產量不高,帶殼薏米畝產才100公斤左右。”李上能說。2009年開始,寧化縣農業局開始進行薏米品種的篩選對比試驗。他們收集了6個本省或台灣的薏米品種,進行選育,最后篩選培育出“翠薏1號”品種。
這個品種糯性更強,產量高,帶殼薏米平均畝產200多公斤,價格也比老品種高。2014年6月,這個品種獲得省農業廳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
有了好品種,加上市場價格穩定,農戶種植的積極性更高。去年,該縣薏米種植面積達到3萬余畝。
種植薏米已經成了寧化農戶增收的又一個途徑。“每畝碾去殼的薏米有120公斤左右,收購價每公斤26元,每畝產值達3000元左右。”周錄紅算了一筆賬,種植薏米比種植水稻產值多1000元左右。
薏米種植面積擴大,價格上漲了,縣內經紀人多了。據縣農業局經管站統計,縣內薏米經紀人有100余人。從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經紀人販賣薏米總量超過1000多噸。
李上能說,目前專家組正在做薏米再生和薏米稈矮化實驗,實驗如果成功,將能給薏米產業發展帶來福音。
創品牌,試水深加工
寧化的企業也漸漸瞄准了薏米的深加工。
6月18日,第十二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上,三明市揚晨食品有限公司與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合作的“薏仁乳酸飲料的研制項目”簽約。項目將建設年產3萬噸薏仁乳酸飲料生產線。
三明市揚晨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果汁、植物蛋白飲料等為主的企業。看中了寧化薏米的獨特優勢,公司與江西農業大學合作,研發了薏米露、薏米汁等產品。目前,產品已正在小批量生產中,下月將大批量生產。
專注於薏米深加工的還有福建省大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經入駐寧化蓮塘食品加工園,並在城南鄉建立了100多畝的薏米生產基地。大中公司開發的薏米酒、薏米根茶、薏米餅干等產品已試制成功,年內可望投放市場。
做深加工的同時,寧化還注重品牌保護。2012年,寧化薏米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去年,寧化縣農學會薏米種植基地被授予“道地優質藥材基地”稱號。今年5月,寧化薏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下一步,寧化縣還准備申報“中國薏米之鄉”。
(來源:福建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