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30日08:15 來源:南方日報
▲新會陳皮。
柑普茶。
一直以來,人們主要關注新會陳皮的藥用價值,隨著其保健養生價值不斷被挖掘,新會陳皮不但入選為“廣東十件寶”之首,同時因稀缺性、沉澱性也同時引起了收藏界的關注。近兩年來,華南、港澳台、美加、東南亞等地區逐漸興起民間收藏陳皮熱。
據透露,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陳皮柑普茶專業委員會將於7月1日在新會成立,這也象征著將陳皮正式納入收藏品范疇。協會會長江則昊表示,“就區域性、稀缺性、時間沉澱、深厚的歷史文化、材料及制作工藝不可復制性而言,新會陳皮具備了其成為收藏品的條件。”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唐柳雯 通訊員 林漫懿
稀缺性拉動價格上漲
新會陳皮種植歷史悠久,在歷史上被定為貢品,享譽華南、港澳台、美加、東南亞等地。陳皮是用柑皮晒制的,一般情況下,晒制100公斤鮮果能產出5公斤干果皮,經過存放之后變成陳皮。
據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陳皮專家何柏洪介紹,新會陳皮人工栽培始於13世紀,估計今年新會陳皮種植挂果規模超萬畝,產量超5000萬斤,其中有4成產量已經被東莞和廣州等珠三角的客商提前訂購,有部分是當地人加工成陳皮或制成柑普茶。
據了解,由於柑普茶質醇而甘厚,深受人們喜愛,需求量較大,所以近幾年新會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這兩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商家加入柑桔種植業中,種植新會柑的技術和管理也在不斷進步。
新會柑種植專家、三通農場董事長李偉才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鮮果價格上漲帶動了陳皮價格的上漲。他說,“2012年精品鮮果價格是10元/斤,去年已達12元/斤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陳皮產品如陳皮藥酒、柑普茶、陳皮零食等的陸續開發,使得其市場需求日增,受眾群體逐漸擴大,銷量不斷上升,銷售范圍已從華南地區拓寬到東南亞和全國。與此同時,新會柑的產量由於種植面積難以擴大而難以大幅增加,從而導致了其價格水漲船高。
“新會陳皮被列為‘廣東十寶’之首,一直以來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其藥用價值。隨著新會陳皮健康養生功能被發掘,價格上漲是價值的體現。”李偉才說。
新會陳皮收藏悄然興起
何柏洪表示,於收藏界來看,陳皮不僅是傳統的調味品,它的市場發展逐步凸顯了其稀缺性、歷經時間的沉澱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已足夠與上等茶葉、美酒和精品紫砂壺媲美。
“一定的年份的陳皮更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和紅酒、茅台酒一樣,越老的陳皮越值錢,久存且良,‘百年陳皮勝黃金’就是它的市場焦點。”何柏洪說,和股票、黃金不同,陳皮“越陳越香”,存放技術不難而且可將風險化整為零。
近段時間以來,陳皮的價格一直穩步上升,據陳皮收藏家周旭華介紹,按照今年的行情,新皮(當年的陳皮)的市場價格是260元/斤,3年的陳皮可以賣到460元/斤,而10年的陳皮則能賣1800元/斤。“新會陳皮的需求量大,我們很多陳皮經營店價格都普遍上升了不少。”他說。
而陳皮收藏家溫偉成介紹,十幾年前,陳皮的收藏價值還沒有被挖掘出來,那時陳皮主要被當做煲湯材料和小零食,價格普遍不高。“誰都沒想到這幾年新會陳皮價格會漲這麼快,它的價值已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藏家可以涉足這一領域。越來越多熱錢涌入陳皮柑普茶業,我覺得發展前景較好。”溫偉成說。
“這兩年收藏新會陳皮的人確實多了。這兩年前來買新會柑的人多了很多,幾百斤地買都很常見,都是用來制作陳皮。”種植專家李偉才告訴記者,“但是我出售的量不會多,一般都會留著自己收藏用,等將來升值。以最近新會陳皮的行情來看,這一版塊不失為一個好的收藏投資領域。”
此外,他還強調,陳皮必須在地勢較高、自然通風、干燥的地方,離地、離牆、離頂存放,在保護范圍內自然條件下陳放3年以上的陳皮具有收藏價值。
柑普茶或將成發展方向
將正宗的廣東新會的柑頂部割開一個圓洞,把裡面柑肉掏空清洗,然后,將優質普洱茶灌入其中,再經天然生晒或低溫烘干,讓干茶葉與鮮柑皮相互汲取精華,以增加茶葉的茶味,並使其在互相發酵中形成風味獨特的陳皮普洱茶,這就是柑普茶。
江門新會萬寧大藥房(連鎖)董事長、陳皮收藏家李文杰表示,近年來,新會陳皮的用途逐漸拓寬,除了傳統的煲湯、藥用外,作為最近廣受熱捧的用途——柑普茶的開發,為新會陳皮的收藏價值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提升。
他表示,對很多人來說,柑普茶還是一個新鮮的東西。隨著新會陳皮藥用、保健價值的不斷被挖掘和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也使得柑普茶在收藏市場上逐漸受到追捧。柑普茶出現,是人們對新會陳皮藥食茶同源的核心價值的實踐,使得新會陳皮產業形成了主導產品和主體市場。
“例如通過開發茶的概念來促進產業升級,有了陳皮茶產品,便有賣點,目前柑普茶已經成為新會陳皮的主要形式,加工量也呈現持續上漲的勢頭。”新會陳皮柑普茶收藏家林鋒這樣認為。
成立收藏機構利於行業規范
近幾年,新會陳皮發展迅猛,其收藏價值已基本顯現。然而,作為一種新興藏品,有關專家表示,新會陳皮柑普茶收藏文化這一收藏板塊仍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大眾缺少陳皮收藏意識。許多人對陳皮的認識依然停留在食用、藥用的初級階段,並不清楚陳皮的其他價值所在。與沉木、檀香類似,不同種類的陳皮價值甚至相差上千倍,且年份愈久的陳皮就愈加具有收藏價值。
第二,社會目前缺少收藏引導機制。長期以來,並沒有一個組織機構或團體致力於陳皮收藏。雖然有部分人對於陳皮收藏有一定的意識和興趣,但都不成氣候。
對此,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會長江則昊認為,即將成立的陳皮柑普茶專業委員會將新會陳皮納入收藏品范疇,一方面通過整合陳皮文化,可以推動陳皮柑普茶收藏行業的壯大發展﹔另外,也將通過整合相關行業資源,規范陳皮柑普茶收藏產業行為,建立陳皮收藏行業規范,讓陳皮柑普茶文化走上規范發展的收藏品之路。
宋代新會人
已會種柑取皮
■鏈接
據資料顯示,在宋代,新會人已開始小規模種柑取皮。清朝乾隆五年,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制品之便,將陳皮大批銷往外省。據清末光緒三十四年的《新會鄉土志》記載,陳皮為當時當地主要物產之一。
在歷史上,經營陳皮的商號不少,比如清朝乾隆年間有劉全記(后改為劉怡記),清朝嘉慶年間有葵商黃景和兼營新會陳皮。據了解,民國元年前后,新會更是有30多間陳皮專營店,兼營店6間。
由於歷史原因,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曾一度衰落。1953年,陳皮由國營新會藥材公司、供銷社經營,當時“以糧為綱”,新會大面積易柑而稻,陳皮的產量大幅減少。
近年來,新會陳皮特有的保健功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新會柑的種植以及陳皮的收藏逐漸興起。至今,新會柑的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而涉及陳皮及其制品的企業和工商戶也有上百間。2006年,新會陳皮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受到保護﹔2009年,新會陳皮獲得國家原產地証明商標,並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