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08:44 來源:南方日報
2013年12月19日,新興一中舉行2014屆成人禮。
新興縣第一中學素來以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和嚴格的管理及優良的教學成績贏得社會贊譽。作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並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學校,新興一中在“傳承、發展、崇德、求真”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始終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教師的教學智慧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盡其所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在成就學生的過程中也讓每一位教師獲得發展和成功。目前,新興一中正朝著“區域名校”的目標努力,力爭“三年打基礎,五年出成績。”
煉師能,提師品,著力提升隊伍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隻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是重視師德的培養。常言道: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舉止言行時時刻刻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做到以自己高尚的品質、良好的修養與人格去感化所教育的對象﹔以嚴謹治學、勤奮工作、無私奉獻來無聲地影響學生。因此,每一個進入一中教學的教師都經過嚴格的培訓。學校勉勵每位教師:能進入一中教學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能在一中站穩腳跟,更是一種能力和水平的體現。學校每年通過“四評”(學生評、教師評、年級評、行政評)來評選出學校級、縣級等“師德標兵”“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並且大力宣傳表彰,發揮榜樣的作用,以此來激勵教師。
二是把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做到“教學環節要緊湊,知識過渡自然,有密度、有梯度。”要把課堂變成學生用已學會的知識去認識探索新知識的主要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知識的探索中品嘗成功的喜悅、懂得群體的力量。教師必須把握“三點”(設疑點、啟發點、反饋點)和“三練”(“過渡練習”“梯度練習”“鞏固練習”),使課堂達到人人都動手動腦,人人都參與。
三是苦練教學基本功。學校十分注重要求教師內強素質,外練基本功。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學校每年組織中青年教師參加考試,並以此作為考核標准之一。此舉有效地促進了教師自覺學習、自我提高。學校還定期開展新教師入門課、新教師過關課、骨干教師示范課、課堂教學百花獎評比活動、課堂教學對外開放日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研討活動。學校通過實踐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使許多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教學生力軍。
四是拓展教師業務學習渠道。在教師業務學習中,側重於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經驗研討交流、教改信息收集整理。學校規定教師每學期讀一本教學理論書籍,寫一篇讀書心得體會文章。同時,邀請高考備考專家來學校給師生作講座,提高備考水平和針對性﹔每年學校都分期分批送教師到名校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重教研,促教改,著力提高課堂效益
隻有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立足於本校的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制度,才能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推動學校的發展。學校要求每個備課組都要開展結合自身特點,解決自身問題的小課題研究。並將教師參加校本教研的態度、效果納入期末考評范圍,與年度考核及評優評先挂鉤,對於教研活動成績突出的教師,學校將推薦到縣參與縣教研積極分子的評選,並給予獎勵﹔學校在經費上也給予支持。目前,學校二十多個小課題立項開展得如火如荼。
學校還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開設了30多種校本課程,通過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創造小發明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如《新興地方語言特色》、《禪宗文化對當地的影響》、《新興習俗》等具有鄉土特色的校本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積澱,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課改是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學校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參與課改的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學習構建高效課堂的理論、模式、方法。在教學活動中重點開展“三課”(臨模課、研討課、同課異構)活動,推動教師盡快適應新模式。
學校通過課改試驗,使得學生預習環節得到有效落實﹔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同組異質、異組同質”﹔有利於學生結對幫扶﹔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膽子變大,敢於發言了﹔課堂上教師的講授的時間少了,學生討論思考的時間多了,教師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交流、多思考,多交流,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精講,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的效率。
重過程,強管理,著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學校始終把教學常規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首先抓好計劃的制定,要求各科組、備課組、科任教師對新學期的教學工作制定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做到人人心中有計劃,時時計劃有落實。
其次認真抓好集體備課活動,學校提出在個人備課前提下的集體備課制度,要求備課組必須做到“一有、二定、三備、四統一”,即一有記錄、二定時間、定中心發言人、三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四統一目標、內容、進度、資料。對集體備課的管理做到規范化、細致化。
三是抓好聽課評課活動,學校領導帶頭深入課堂,教學部門的行政領導每學期聽課要求30節以上,教師每學期聽課不少於15節。聽課必須帶著問題進行定性和質量評介,並及時反饋。
四是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介觀,實現課堂教學的五轉變,即:要由評教師的講為主轉變為以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與思維量為主﹔要由評教學環節的完備性為主轉變為以評教與學過程中主導與主體結合的有機性為主﹔要由評教師對教材分析與處理的合理性為主轉變為以評教師點撥的針對性、拓展性、適時度、深刻度為主﹔要由評課堂的活躍度為主轉變為以評全體學生深入學習狀態的程度為主﹔要由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為主轉變為以評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等基本能力為主。通過聽課、評課活動,規范課堂教學行為,發現課堂教學典型,尤其要在中、青年教師中發現新苗子、培養骨干,為教師的成長扶梯子、搭台子、樹牌子。
五是重視課后反思,學校把寫教學反思和教學周記作為交流教學心得與教學成果,推動教學創新的園地。該校常抓教學反思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多位教師撰寫的教學反思和教學周記在相關教學刊物上發表,在多次各級各類教學反思的評比活動中獲獎。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