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4日08:55 來源:南方日報
企業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來緩解員工生活、工作中的壓力。
員工正在進行心理咨詢。
芳姐(化名)是寶安一家電子制造廠的工會主席,近期,她的身份又多了一個——公司的心理輔導員。除了公司工會的日常工作以外,她還要當公司員工的“知心大姐”,員工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惑、困難時,可以去找她傾訴和尋求幫助。
近年來,社會各界加大了對企業員工心理健康的關注,也讓各行各業的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心理情況和精神狀況。“隨著大批85后、90后的年輕人涌入職場,他們年紀輕,離家在外,競爭壓力大,薪水普遍不高,因此極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尤其在寶安,工廠密集,許多年輕人都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這樣的問題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咨詢師杜思瑤如是表示。
在當下的企業中,員工較常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引發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企業在關愛員工心理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政府部門在其中又該充當怎樣的角色?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職場壓力和家庭壓力帶來心理困擾
一項企業員工心理健康普查顯示,有25.04%的被調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在普通員工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高達33.3%,企業員工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玉寧是寶安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不久前剛剛休完產假到公司上班,可是,“職場新媽媽”的新角色讓她苦惱不已。玉寧是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在公司兢兢業業,但有了孩子后,家裡的事情突然多起來,每天白天在公司爭分奪秒地工作,一身疲憊地回到家,還要照顧嗷嗷待哺的孩子,尤其是晚上,幾乎完全睡不好覺,嚴重影響了白天的工作效率。
時間一長,公司領導對玉寧有些不滿,玉寧也倍感壓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后,她給公司主管員工關系工作的同事發了一封郵件,並在郵件裡發出咨詢:“有了孩子的女性,應該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
與玉寧同樣做出咨詢的還有寶安某公司的部門經理劉先生。與玉寧不同,困擾劉先生的問題是團隊管理。部門裡有幾個比劉先生資歷老的員工,經常遲到早退,對待工作也是馬馬虎虎,小錯不斷,但由於比劉先生先進公司,且和公司高層有一定交情,劉先生既指揮不動,也責罵不得,這使他非常苦惱:“如何才能有效管理這一類員工呢?”
玉寧和劉先生的咨詢並非個案。
“企業員工的心理問題主要源自兩方面:職場壓力和家庭壓力。”心理咨詢師杜思瑤對記者表示,在現代社會中,隻要是個人,都會有心理困擾,但由於企業員工身處職場之中,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紛繁復雜,因此壓力可能更加多發。職場壓力包括經營競爭、管理競爭、職務競爭、崗位競爭等,據調查我國有60%以上的員工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則包括戀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這些雖然是員工的個人問題,卻往往是影響員工壓力和情緒的重要因素。
“壓力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很快適應,有的人卻適應不良。”杜思瑤介紹,壓力過大帶來的焦慮、沮喪這些不良情緒,時間長了會引起疲倦、頭疼、肩頸痛等身體上的不良感受,進而進一步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抑郁症的發生,嚴重者可能還會自殺或自殘,“這是一個連續的反應,看似不起眼,如果引導不好,引發的后果卻可能很嚴重。但是,如果員工在壓力發生之初,就去尋求幫助,由專業人士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后果卻可能完全不同。”
同事兼任心理輔導員 組織多樣化活動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擺脫過去“血汗工廠”的形象,加強了對企業員工的人文關懷,開始加強員工心理健康的工作,並且配備了一定的人力。
寶安某電子有限公司的萬成璽就在公司擔任著這樣的角色。作為公司的醫務中心主任,他在為員工進行身體健康咨詢的同時,還承擔著心理健康輔導的工作。在他的公司,員工咨詢心理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面對面的咨詢,也可以通過網絡、電話、郵箱進行咨詢。“我們要通過與員工的交流,識別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員工,我們如果解決不了,就馬上轉介給外部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避免發生嚴重的后果。”萬成璽說。
當然,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設立了專門的崗位來應對員工的心理健康咨詢,大部分企業還是由行政部門或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兼職擔任這一工作。
芳姐就是公司的工會主席同時兼任心理輔導員。她告訴記者,富士康事件發生以后,公司開始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她也就擔任起了公司的心理輔導員,員工在碰到工作中或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常常會去和她聊一聊,聽聽她的看法,咨詢下她的意見,她同時還是寶安的義工,時常會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義務輔導。
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芳姐也的確幫到了不少人。有一次,有一個年輕小伙找她聊天,小伙子的父母離異,父親已經50多歲,由於找不到工作患上了抑郁症,使得這個小伙子心情也郁悶緊張,於是,芳姐對這個小伙子進行了開導,讓他放鬆心情,並教他如何去和父親溝通交流。
不過,心理輔導並不是企業關愛員工心理健康的唯一方式。記者走訪了解到,除了設心理輔導員外,大多數企業還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團體活動,來緩解員工的壓力,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生活熱情。芳姐告訴記者,她的公司每周和每個月都會組織主題活動,或是組織員工出去郊游,或是在廠內舉行文娛活動﹔公司還會定期舉辦員工代表座談會,聽取員工的意見,處理員工的訴求。
寶安一家科技公司的行政主管小嚴也告訴記者,她們公司每年也會組織籃球賽、旅游等活動來緩解員工的壓力﹔公司工會還會組織心理培訓,讓員工把心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活動和培訓是慢慢植入式的,把健康的工作態度和生活理念一步步灌輸到員工的心中,讓他們有預防意識,不會等問題發生時才想到要去解決。”小嚴說。
專業咨詢機構助員工系統管理情緒健康
此前,大部分公司的心理輔導員都由行政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擔任,專業性保密性不足,為了提高企業關愛員工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性,一些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開始承擔起這項工作。
雖然許多企業為關愛員工心理健康、避免由於員工心理問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是記者了解到,現在企業裡擔任員工輔導員的大多是企業行政人員或者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在心理知識上並不專業,這也讓企業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打了一些折扣。
芳姐就對記者坦言,目前來找她咨詢心理問題的員工並不多,大部分詢問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就算遇到心理問題,也不是我們這個層面能解決的。”
杜思瑤表示,由行政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擔任心理輔導員會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保密性。心理咨詢師會對咨詢者的身份信息和咨詢的問題嚴格保密,以保証咨詢者不會因為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放棄咨詢。但是一旦由行政人員或人力資源人員擔任心理輔導員,他們和咨詢者的關系就以“同事”為主,企業員工很可能因為怕同事知悉自己的心理活動而不去咨詢。第二是專業性,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行政人員和人力資源人員在對員工進行輔導時,往往就工作而談工作,無法發現員工心理和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際上多採用“EAP”模式來幫助企業員工系統地管理情緒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員工幫助計劃”,是企業組織為員工提供的系統的、長期的援助與福利項目﹔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以及員工進行診斷和建議,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幫助員工及其家庭成員解決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績效及改善組織氣氛和管理。在EAP模式中,除了由公司內部人員來提供相關服務外,一些專業心理咨詢機構也會加入其中,為企業員工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以保証咨詢的專業性,並保障員工的絕對隱私。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EAP模式還隻多見於少數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制造、加工等傳統企業建立這種服務系統的還非常少,實際上,一線的工廠更應該建立起這種服務體系:“現在的來深建設者多為80后、90后,他們當中一些人自我中心思想嚴重,更多的關心自我,注重自我的實現,享受生活。在順境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抗擊挫折能力下降,遇到挫折時,容易做出過激行為。他們應當是EAP服務的重要人群。”
政府應幫助企業建立關愛體系
為企業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在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和經濟服務外,幫助企業建立員工關愛體系,促進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也應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對於寶安來說,政府加強心理健康促進和精神障礙預防工作尤為重要。”杜思瑤表示,寶安聚集著大量的制造業企業,一線工人數量龐大。這些流水線上的工人多來自外地農村,文化水平低,工作壓力大,收入也不高,在深圳又舉目無親,一旦遇到刺激性事件,很容易在沖動下做出極端行為。
記者注意到,一些基層的政府部門已經關注企業員工心理健康問題,並為此開展了一些具體工作。今年5月,寶安福永街道組織了轄區內11個社區63家工廠的145名員工開設了“心理輔導員培訓班”,聘請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為企業培訓一批心理輔導員,這些工廠一線的學員在掌握一定的心裡咨詢技能、技巧后,將在各自的單位為有需要的員工們排憂解難,舒緩他們的心理壓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福永街道總工會介紹,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加大了培訓力度,通過開展整合式短期心理咨詢培訓和案例分析交流,積極推廣最新的DSM5心理咨詢技巧,讓這些輔導員今后在日常工作中,能幫助有情緒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員工紓解情緒壓力和心理困擾,保持穩定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過激產生沖動行為而導致危害性后果,從而達到建設和維護安全和諧社區、企業的目的。心理培訓開展幾年來,成效也在慢慢顯現,轄區內的勞資糾紛、心理問題引發極端行為的個案都在慢慢減少。
記者了解到,參加培訓的學員既有街道直屬公司工會專干,轄區內500人以上企業、重點企業及世界500強企業,還有已成立企業關愛員工聯絡中心的企業。培訓內容分15個教學單元進行,一個教學單元為3小時,共15次課程,內容涵蓋“壓力與精神健康”、“識別有心理困擾的員工”、“員工危機管理”、“與員工的溝通技巧”等,預計到9月底完成全部教學計劃。經過培訓考試合格的學員,還將取得心理咨詢証書,在生產一線為有需要的員工免費提供心理輔導,促進員工身心健康。
杜思瑤表示,此類培訓課程的目的就是要讓企業中負責員工關愛工作的人員學會發現和識別有心理困擾的員工,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預防和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員工心理健康
也是核心競爭力
■記者觀察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不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抑或外資企業,不論企業處於何種行業、何種規模、何種運作方式,“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觀點基本能夠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同。
但是,“在企業工作”和“為企業創造價值”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企業隻用到員工潛能的20%或30%。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員工,對企業文化不認同的員工或者是工作態度不好、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潛能未能有效發揮的員工,連做好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到,更罔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隻有心理健康的員工,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常有企業主感概:80后、90后員工管理難度越來越大,稍有不順心就辭職、跳槽,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的確,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信息急劇膨脹,生活節奏加快,各種思潮的沖擊使得80后、90后的年輕人思想、觀念、心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再加上日漸增大的職場競爭壓力和生活成本壓力,讓這一代的年輕人出現了信仰的缺失、情感的困惑、精神的焦慮,從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部分狀態嚴重的人群甚至無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員工一旦發生心理問題,就會出現心情郁悶煩躁、身體不適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嚴重影響工作。《財富》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經理人覺得自己壓力較大或者極大,其中48%的人認為導致工作效率降低,30%認為導致其對工作缺乏興趣,42%認為導致出現失眠或其他睡眠問題。英國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每年由於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通過直接的醫療費用和間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損失達GDP的10%。
如此說來,關愛員工心理健康,就是在為企業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重視員工心理健康、實施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企業能使員工感受到企業對他們的關心,使員工更有歸屬感和工作熱情,能吸引更多的優秀員工,並讓員工安心地在公司工作,減少人才的流失﹔員工心理健康管理還可使員工壓力處於最佳水平,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由此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必須從關心員工心理健康開始。員工的健康就是企業的財富,企業關注員工心理健康更是一種新的“精神福利”,這不僅會給員工帶來好處,激發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更是企業樹立良好的口碑和良好的雇主形象的重要基石,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嗎?
崔潔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崔潔 通訊員 鄒政權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俊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