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盈聚電子的“騰籠換鳥”經驗

2014年06月24日08:50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盈聚電子的“騰籠換鳥”經驗

  經過10余年的發展,盈聚電子由一家生產電源產品的小企業發展成為有幾家分公司的集團企業。 丘想明 攝

  不用新建廠房,卻實現了新項目建設,石碣鎮盈聚電子公司在“三重”建設中“不走尋常路”。作為2013年東莞重大建設項目,盈聚電子新項目進展十分順利,在不佔用新增土地指標情況下,實現就地轉型升級,“騰籠換鳥”經驗值得借鑒。

  據悉,盈聚電子新建項目協議投資6.5億元,總用地面積83畝,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

  南方日報記者 丘想明

  “騰籠換鳥”經驗值得借鑒

  盈聚電子前身為星輝電子,創立於1997年。經過5年的發展,於2002年更名東莞市盈聚電子有限公司。

  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盈聚電子由一家生產電源產品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下屬幾家分公司的集團企業,生產面積21000平方米,目前擁有職員1500多人,其中管理人員200多人。此外,公司還成立了研發中心和實驗室,為企業新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

  從2011年開始,由於用工成本的上漲和生產的需要,盈聚電子積極尋求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隨后,盈聚電子從其它公司收購了一塊45畝的工業用地,再收購了鎮內三家公司,完成了兼並與重組,投資建設“石碣盈聚電子新建項目”。

  2013年,盈聚電子新項目增補為東莞重大建設項目,得到市、鎮兩級政府的極大重視。該項目在不佔用新增土地指標的情況下,通過整合原有的舊廠區,並提升成為新廠區,完成了“騰籠換鳥”,從而實現就地轉型升級。

  對此,東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三重”項目建設中,盈聚將附近的幾家小工廠整合起來,完成了“騰籠換鳥”,將其變成現在一個投資超過6億的全球品牌配套項目,“這是非常好的經驗,值得借鑒”。

  年總產值將達到50億元

  從一個小微企業,發展成為一家集團公司,盈聚電子生產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目標也越來越大,而新項目無疑成為該公司發展的重要一環。

  盈聚電子副總裁陳艷平介紹說,公司新建項目協議投資6.5億元,總用地面積83.49畝,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2012年4月-2016年2月。項目將建設成開關電源、電源適配器、LED驅動器等電子產品和研發、生產綠色環保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基地。

  陳艷平還說,項目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市、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他們多次深入一線施工現場。目前,新項目進展順利。項目建成后,所有生產車間全部改造成自動化生產車間,將實現年產值50億元,年納稅1.5億至2億元。

  對此,陳艷平分析,“石碣盈聚電子新建項目”完成后,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首先有石碣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再則國內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其次是企業籌備上市。有了這三個基礎,50億元的生產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們要把企業做成電源電子行業的領頭羊。”

  石碣鎮有關負責人表示,盈聚電子新建項目進展順利,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34億元,佔協議總投資的66.7%,其中2014年1-4月完成投資8350萬元,佔年度投資計劃的75.9%。目前,項目一期土建工程已完成,正進行收尾工程﹔廠房裝修綜合進度已完成98%﹔兩棟舊建筑已做好外牆,正進行內部裝修。項目二期已辦理環評,涉及地塊已正式立項,正在辦理相關許可証,計劃上半年正式動工建設。

  新項目將注入更多科技元素

  在實現“騰籠換鳥”新模式時,盈聚電子公司還積極探索“機器換人”,用“科技紅利”取代“人口紅利”,啟動了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隨著公司的發展,對員工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員工招聘難、流動性大、勞動力成本及人力管理成本日益上漲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陳艷平說,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公司引入自動化機械手取代了繁重的勞動力,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緩解了用工難問題。

  基於這些考慮,盈聚電子公司積極進行技改技創,通過“機械換人”的方式,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精益的生產工藝,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產量及質量,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市、鎮對該公司“技改技創”給予了大力支持,先后獲得政府各項資助300多萬元,更加堅定了走“技改技創”道路。

  陳艷平說,通過技改技創,公司經濟效益明顯增強。以盈聚電子四甲廠區三樓車間為例:改造前,每條生產線人數70人左右,產能5000台,10條生產線加上周邊輔助人力約為800人,每天產能約為50000台,年產值6億元﹔改造后:每條線45人左右,產能20000台,每天產能120000台,年產值14.4億元。

  陳艷平介紹,鑒於公司“機器換人”戰略取得了良好效益,新建項目將考慮採取以下兩種方案中的一種:一是參照原來四甲廠車間三摟的改造模式,每條線投入1000萬元,共需4億元﹔二是全自動化生產線,每條線投入約1500萬元,共需投入6億元。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