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3日08:23 來源:南方日報
賴少其作品《白山茶花》,郭勇藏。
賴少其作品《始信峰》,郭勇藏。
嶺南書畫價格普遍偏低,但市場一直非常活躍。圖為藏家圍觀國畫大家陳永鏘巨幅作品《生命的吟唱》。
南方收藏眼
今年春拍即將接近尾聲,記者發現,相比上一拍季,大多數國畫藝術家作品成交數量和成交價格均有所回落,而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推出的信心指數調查結果也顯示比上一季度大跌了34%,這對去年剛剛回暖的市場無疑是潑了一盆冷水。
來自嶺南的藝術家作品行情尤為值得關注。受區域市場發展成熟程度、藝術機構推廣力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嶺南藝術作品行情普遍比京津塘和長三角等地區低落。即使是一些在學術上已經獲得普遍認同的大師級的藝術家作品,在價格上亦相差一大截。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市場
嶺南藝術家作品價格低迷
如果只是看今年發布的2014雅昌-胡潤藝術榜,來自嶺南畫壇的7位持續在榜的藝術家,其作品在去年拍賣市場上的成交額平均增長了41.6%,而排名則平均上升了13.7位。就個人而言,在世嶺南藝術家作品2013年在市場上的確是量價齊升的。
然而,如果把這些藝術家放進整個內地藝術品市場來看,尤其是跟京津塘等強勢區域比較后,結果卻讓人皺起了眉頭。盡管中國嘉德、中國保利等拍賣豪門以及華藝國際等本土勁旅近年來不遺余力策劃各種嶺南專場予以推介,但是,嶺南藝術家作品在全國拍賣市場上所佔的市場份額始終非常小。以畫派來進行歸類的話,根據歷年統計,嶺南畫派的市場份額一直不足京津畫派和浙江畫派的1/10。
從實際成交價格來看,嶺南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同樣明顯。在現當代畫家裡邊,除了關山月和賴少其(賴少其是新安畫派代表人物,后來回到嶺南,姑且以嶺南畫家論)的作品相對較高外,其他成名大家均比較低迷。根據雅昌藝術監測市場中心統計,關山月在今年春拍的平均價格為18.4萬元/平方尺,比2010年的價格翻了一番,而賴少其今春的拍賣均價亦達到了15萬元/平方尺,比2010年大增了近2倍。
不過,與關山月同為第二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的黎雄才、楊善深和趙少昂,價格則真算不上高。去年,黎雄才1984年所作的《長青不老鬆》雖然以896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嶺南藝術家個人作品成交紀錄,但是,從今年春拍的成交結果來看,其作品均價僅為8萬元/平方尺。2010年,黎雄才作品拍賣均價已經達到7萬元/平方尺,這說明5年來變化並不大。同樣是今年春拍的數據,趙少昂作品均價為6.7萬元/平方尺,楊善深為10萬元/平方尺。
以上均是嶺南最負盛名的現代畫家,他們的作品均價,即使與其他地區在世的當代藝術家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以今年春拍數據作為參考,范曾的均價為17萬元/平方尺,劉大為的20萬元/平方尺,劉文西的12萬元/平方尺,而崔如琢的作品則達到了57.6萬元/平方尺。而另一位已經去世的當代畫家吳冠中,其作品單價今春更被炒到了205萬元/平方尺(2011年甚至達到419萬元/平方尺)。
至於在世的嶺南藝術家,除楊之光、林墉、周彥生和許欽鬆等少數幾人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突破或曾經突破過10萬元/平方尺的價格外,其他一概在10萬元/平方尺以下。
根據雅昌藝術網統計,2013年全國十大藝術家(以拍賣成交總額為依據)裡邊,無一來自嶺南。而拍賣價格排在前100名的藝術品裡邊,僅黎雄才的一件作品以8960萬元的成交價格位列其中。
分析
資本介入少 價值被低估
在藝術評論家劉釋之看來,嶺南藝術家的作品在市場上長期都比較低迷。近年來,劉釋之多次代表一些機構在拍賣會上鑒賞,在他看來,嶺南畫壇許多大師級的藝術家作品實際還處於價值窪地,尤其是像賴少其先生這樣的上世紀罕見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價值仍屬於被市場嚴重低估。
從規模和價格來看,嶺南與其他地區存在明顯的差距,但是,從市場的活躍度來比較,嶺南藝術家的作品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地區的大師。譬如關山月的作品,近年來在內地市場上拍總量一直維持在80-140件,黎雄才的作品則穩定在150-200件,都屬於作品流通量非常大的藝術家。賴少其的作品本身數量不多,但上拍量也在30-50件。
與此相對應的是,吳冠中的作品價格雖然已經被市場炒到天價,是其同時代、地位相近的藝術家的10多倍,但從作品的上拍量來看,每年僅10來件,不知是作品民間存有量本身極少,還是藏家有意抓在手裡不放。而另一位作品在今年春拍均價達到57.6萬元/平方尺的畫家崔如琢,其作品上拍量僅為7件。
在藝術品鑒藏專家胡紅拴看來,關山月、賴少其、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等藝術家,其學術地位和作品影響力已經得到業界普遍認可,但是,與同時代或者其他在世藝術家相比,其作品價格比較低,這一方面說明其作品價值仍被市場低估,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被資本介入的程度沒那麼深。市場活躍度比較高,說明他們的作品藏家相對比較分散,沒有集中在少數幾個藏家手裡。
當前在內地的藝術品市場上,以中國書畫為代表的各種藝術品,已經普遍被民間看成一種讓財富有效增值、保值的投資工具。大藏家郭慶祥此前便指出,內地90%以上的藏家購買藝術品都是出於投資目的。
“影響嶺南藝術家作品價格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劉釋之對記者表示,“嶺南藝術市場雖然起步早,但是后期的發展成熟程度遠遠無法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而攏聚的藏家群體和藝術機構也肯定會有差距。即使同樣一件作品,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交易,所能達到的價格往往是要比不成熟的市場高的。哪怕嶺南這邊有購買力的藏家也很多,但從鑒賞能力、收藏習慣等方面來看,嶺南和其他地區還是有很明顯的差距的。”
藝術家本身對市場的認識和自我推廣程度也有關系。胡紅拴就認為,嶺南藝術家大多數比較低調,不願意跟市場機構打交道,對於有商業目的的炒作更是持排斥心理。
“此外,創作本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視。”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張弘則對記者表示,就國畫而言,在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裡邊,當代嶺南藝術家至今未拿過一次金獎。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外地市場對嶺南畫壇的評價。
近期,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公布的當代中國畫100家指數,比上一拍季上漲了3%,但嶺南畫派30指數卻比上一拍賣季驟降了16%。
藝術評論家劉釋之:
嶺南藝術家
尚未掌握市場話語權
■對話
簡介
劉釋之,字益民,號聞蛙堂主,廣東翁源人,詩書畫家,藝術評論家。多年來從事詩文書畫的研究和創作。現系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南方日報:嶺南畫家在藝術市場上受到不公平“待遇”,主要原因是什麼?
劉釋之:嶺南畫家一直沒有引起收藏界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嶺南畫家要走出嶺南走向全國的機會實在太少太少,話語權不在南方而在北方,一些真正好的藝術品並沒有太多機會走出嶺南,就像當年的丁衍庸,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那些擁有囂世大名、炒作過火的作品則在另一個側面給嶺南畫壇蒙上學養不足、格調不高、流於世俗的印象,使得具有真正藝術內涵如賴少其、劉國玉等一批具有真正藝術含金量的藝術家們的作品被輕輕忽視掉。
南方日報:以賴少其為例,其作品近幾年才受到市場關注,價值仍然被嚴重低估。為什麼會這樣?
劉釋之:賴少其先生是當代書畫大家,也是當代畫家中罕見的集大成者,我個人把他視為繼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以來最值得重視的國畫大師之一。盡管他的藝術成就和貢獻,以及辭世后給中國畫壇造成的歷史真空,正慢慢被人們所認識和推崇,並逐漸在藏家中間引發收藏熱潮,但我總認為,目前社會上對賴少其先生畫作的真正價值,在認識上還是不夠的。
究其原因,一是主流話語體系自身的缺陷,對賴少其藝術理念和作品內涵乃至畫家創作的致思趨向未能洞悉和涵蓋,無法凸顯賴少其在當代中國畫發展的獨特面貌。二是生平處境特別是藝術處境總在邊緣狀態。賴少其生前身份復雜,既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藝術家,1986年他從安徽回到廣東,眾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藝術探索和實踐一直不為嶺南畫派所激賞,甚至關系微妙,成了嶺南畫派的局外人,知音過寡,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文化圈內。
賴老辭世后,安徽人重新認識了他,在安徽建了“賴少其紀念館”來懷念他,並將他尊奉為“新徽派”的舉旗人。廣東人也重新認識了他,在盧遠光先生的積極推動下,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設了一個賴少其藝術專館“木石齋”。但對賴少其先生藝術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的研究,應該說還不夠,還有待深入研究。賴少其是一位世紀性畫家,全國性畫家,他不僅很好地提出了中國畫如何面對當代的很多問題,並且很好地解決了一些問題。
南方日報:從您的經驗來看,珠三角地區的藏家與長三角等其他地區的藏家,在價值取向上有什麼不一樣?
劉釋之:就真正的鑒藏而言,是要建立在具有真正的鑒藏能力的基礎上的,目前大多附庸風雅之“土豪”們,擁有大量資本,卻對真的藝術缺乏真知灼見,對真的藝術一知半解,實在是中國藝術、嶺南藝術的悲哀!
南方日報:作為藝術評論家和藏家,您對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判斷標准是什麼?
劉釋之:對藏品的要求,首先要求此藏品具有真正的藝術美感,在藝術上能打動人﹔不盲目追風,不盲從,即使是公認的大師作品,也要看具體作品,堅持“並非凡大師作品均好”的原則,特別對所收藏的作品所處於大師什麼時期有明晰的判斷,從而確定其藝術價值。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