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世外桃源”尼泊爾

2014年06月21日09:1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世外桃源”尼泊爾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憑窗遠眺的一家人。

尼泊爾的建筑極富特色。

在尼泊爾,隨時隨地都能聽到音樂。

尼泊爾的汽車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尼泊爾的校服非常講究。

  本期導讀

  尼泊爾近80%的人口務農,若論經濟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尼泊爾被聯合國列入最窮的國家之一。但是,如果用上世紀80年代末不丹國王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去衡量,南亞小國尼泊爾、不丹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2013年8月,初來尼泊爾,迎面扑來的是其濃烈的宗教氛圍和獨特的人文魅力。數不清的神廟與寺院、虔誠的普通信徒與苦行僧、空氣中永遠彌漫的香火氣息與銅鈴法器發出的叮咚聲,這一切都在時刻提醒著我們:這個國家處處存在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仿佛尼泊爾的那隻無處不在的佛眼,洞察著蒼生。

  尼泊爾人仿佛一個個天生就是藝術家,他們以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詮釋著對於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尼泊爾的藝術,猶如女性身上的紗麗,明亮又飄逸,而尼泊爾人的生活,猶如他們額間的“蒂卡”(吉祥痣),神秘而多彩。

  1

  廣場上人山人海

  當黎明的晨曦剛照進尼泊爾的千家萬戶時,人們就開始了對不同神靈的敬拜。男女老少攜帶著奉獻給眾神的貢品,走到屋前房后就近的神塔或祭台,或走進街上古老的寺廟,在神像前敲鐘、點油燈、擲谷物、錢幣或者花瓣,往神像身上涂抹各色顏料,將吉祥痣點在前額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把早晨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神靈。

  有一天,天蒙蒙亮,我就去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走了一趟。我爬上九層基座、三層屋頂的Maju Dega神廟。出乎意料的是,腳下偌大的廣場上已熱鬧非凡,人流穿梭,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這是一般游客看不到的尼泊爾的“清明上河圖”。各色人等怡然自得:有人前一天晚上就和衣睡在神廟屋檐下﹔有人正脫鞋進入神廟,向神明上貢﹔有人圍坐在神廟的高台上,晒太陽、閑聊﹔而賣花的大媽面前鋪滿了金燦燦的萬壽菊串成的美麗花環﹔賣菜的小販從容地整理著自己攤上的菜,菜不是論斤而是論堆賣的。沒有叫賣聲、沒有討價還價的爭執聲。這裡的人們都悠然而安靜,沐浴在清晨暖暖的陽光中。

  最神奇的是,從廣場延伸出去的大街小巷裡,走出吹打著各色樂器、穿著各種服飾的團體,他們舉行著儀式性很強的小規模游行,仿佛過節一般。他們的身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舉著相機或手持《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的游客,等生意的車夫。還有鴿子,它們或在廣場上空盤旋翱翔,或扑哧扑哧飛到跟前啄食,或在神廟屋檐下悠閑地沐浴陽光。廣場自然形成了一片熱鬧的市集,是鮮花和蔬菜的巴扎。與其說這是皇宮廣場,還不如說這是當地人每天過日子的大客廳,這裡是尼泊爾人宗教與文化生活的縮影。

  最近有一篇報道稱:尼泊爾一地方政府為阻止當地居民在新建的政府大院圍牆下隨地大小便,出奇招在牆上貼滿神像畫。由於尼泊爾人普遍敬畏神靈,所以在政府大院周圍便溺的人數大為減少,收效甚佳。

  尼泊爾每年各種節日多達300多個,國家規定的法定放假節日超過50個,大部分以宗教慶典為主。我們這次旅游途中,在納加闊特、巴德岡、加德滿都遇上了“神牛節”(Gai Jatra)。人們幾乎傾城而出,人山人海,但很有秩序。尼泊爾人,特別是穿著紗麗的婦女,在家門口或席地而坐,或沿街佇立,或談笑風生,或遞水送食。孩子們無論男女,游行期間最是興高採烈,可以舉棍互擊,啪啪有聲,但不傷人。

  除了人,動物的幸福指數也很高。無論是杜巴廣場的鴿子,還是博卡拉的烏鴉,無論是廟裡的猴子,還是滿街的牛和狗,它們都享受著神仙的待遇,有供奉的食物,還有各自專屬的節日。

  2

  “靜止的藝術”——木雕

  尼泊爾的建筑極具特色,被譽為“靜止的藝術”。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濃厚尼泊爾民族風格的建筑。比如帕坦的千佛塔,用9000塊巨型陶磚砌成,每塊都刻有釋迦牟尼佛像,既恢宏又美麗。

  木雕被視為尼泊爾的驕傲。2010年上海世博會尼泊爾國家館共有門窗約200件,所有的門窗完全是用傳統手工雕刻完成,沿承了尼泊爾13、14世紀時期的傳統技藝。如果四五個人共同制作一件門窗的話,差不多需要20到25天左右。著名的古代建筑工匠阿尼哥是尼泊爾的國家英雄,他在北京也留下了一件偉大的杰作——白塔。

  在尼泊爾,不論是歷朝王宮,還是百姓居家,建筑門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花紋鳥獸,別具一格,做工靈巧透剔。雕有孔雀形象的“孔雀窗”和巴德崗老王宮的55扇窗,都是堪為典范。

  在這樣的本身就是藝術品的窗戶中,突然探出一個或幾個腦袋,或青春稚氣,或飽經滄桑,仿佛古老相框中出現了活靈活現的人物。尤其是當窗中人是一位青春少女的時候,那就更顯得極致的嬌妍了。難怪尼泊爾的活女神庫瑪麗每日在規定時間在窗口露面,受人瞻仰求卜。善男信女以其喜、怒、哀、樂的表情,卜測吉、凶、哀、樂。

  錢鐘書先生說:“窗可以算是房屋的眼睛。”巴德崗神牛節那天,許多人家都涌到了自家的窗口,在樓上看風景、看人生百態。這讓我想起了“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21世紀中國詩歌史上傳誦最廣的佳作之一《斷章》:“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無數個“你”,無數個“樓上人”,共同組成這個世界,貌似彼此獨立、無關,都過著自己的生活,猶如“斷章”,實際上互為一體,相依並存。在某一個時間點,偶然或者必然,你我相逢,離開,裝飾著彼此的“窗子”與“夢”。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神奇。

  3

  “流動的藝術”——音樂

  隻要見到尼泊爾女性,就可見到紗麗﹔見到紗麗,也就見到了流動的藝術。尼泊爾女性膚色略顯褐色,襯著輕盈曼妙的傳統服飾紗麗,加上顧盼神飛、深邃的眼神,便散發出一段令人浮想聯翩的南亞風韻。

  除了紗麗,音樂是尼泊爾藝術和生活的主動脈,是人生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尼泊爾是一個樂器的王國,好像人人都是樂器特長班出生的。男女老幼,各個階層的群眾,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無論城市還是鄉間,從凌晨到深夜,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音樂。

  在博卡拉,去魚尾山庄(Fishtail Lodge)的碼頭途中,我們遇見了拉琴拍鼓的兩位尼泊爾民間音樂人,他們邊演奏、邊唱歌,一曲Resham firiri,表演得如此投入、如此動人心弦,令在場的各國聽眾完全沉浸其中,甚至翩翩起舞。

  我從第一次聽到這首情歌的時候就被其簡單淳朴的旋律深深打動了。這首歌的地位相當於唱遍中國大江南北的《茉莉花》。整個音樂非常有節奏感,旋律簡單,反復吟唱,很是朗朗上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尼泊爾神秘、獨特的民族風情。演奏這首曲子的樂器是薩倫吉四弦琴,伴奏的是雙面手鼓多拉克鼓。賣樂器的小販遍布尼泊爾,他們邊走、邊拉、邊唱,技巧純熟,常常令人駐足聆聽。

  據說,尼泊爾主要從事民間音樂活動的藝人被稱為達曼依和蓋雷。達曼依平時以裁縫為職業,組織成隊,各自穿著統一服裝走村串戶。每逢宗教節日和民間喜慶活動,他們便被雇去奏樂助興。蓋雷原是18世紀時的宮廷樂師,19世紀后淪為流浪藝人。他們善唱抒情歌曲、敘事歌曲和宗教歌曲等。我覺得奇怪,尼泊爾有這麼多的裁縫和宮廷樂師嗎?

  由於地理、歷史及民族等多種因素,尼泊爾大體上形成了兩種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山區音樂與平原地區音樂。山區音樂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多使用二拍子,西藏音樂的影響較為明顯﹔平原地區的音樂主要是六聲或七聲音階,有大量的復拍子和裝飾音。民間歌舞曲是常見的體裁,受印度音樂的影響較多。有些歌曲類似中國的民歌,聽起來很熟悉,但是特殊的滑音卻又把感覺帶向印度,甚至東南亞泰、緬、越的情調中。

  4

  驚世駭俗的汽車文化

  響徹尼泊爾大街小巷和城鄉馬路的汽車喇叭聲,高亢而充滿旋律,嘈雜但不單調,不但不會令人感到煩躁,反而大多數時候還成了一種享受。尼泊爾車輛發出的這些喇叭聲,有點類似我國早期三輪車的氣喇叭,最簡單的音符就是“咕呱、咕呱”。你根本想象不出司機們居然可以在車流中,按出各種美妙動聽的音樂般的旋律,最神奇的是,每段旋律的力度和音調都不同,此起彼伏。

  整個尼泊爾,所有的車輛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響樂團,時而是圓舞曲、協奏曲、奏鳴曲,時而是進行曲、幻想曲、小夜曲,更有變奏曲和小步舞曲……我在想,這些司機究竟需要怎樣的素質,才能創造出如此有特色的旋律?都是音樂院校轉行的嗎?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就是那些花裡胡哨的汽車“臉譜”和“文身”。一到樟木,還沒出國界,你就可以從尼泊爾開來的各式各樣的TATA車上,感受到尼泊爾人的藝術熱情和幽默感。但凡貨車和大巴,車身上幾乎沒有一塊空白之處,無一例外畫滿了手繪的五彩繽紛的圖案和文字,絕無雷同,就像在尼泊爾你找不到外牆設計一樣的樓房一樣。

  從加德滿都到博卡拉幾個小時的塞車之中,那壯觀的汽車長龍,簡直就是免費的綜合性的繪畫長廊,堪稱世上絕無僅有: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有之,未來派、達達派、抽象派有之,還有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每輛車都個性張揚,為了吸引眼球,極盡所能。有些車身上寫著:“渴望我的愛”,或著“苦於無時間戀愛”,有的干脆寫著“Love is name,sex is game.(以愛之名,其實是性)”

  尼泊爾人開車極為彪悍,但個個車技一流,用“膽大心細”一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走過從樟木到加德滿都這條路,才知道它也有貌似川藏公路的驚險。一面是萬丈深淵,一面是山壁泥濘,兩車相遇,相差隻在毫厘之間。乘客看著心驚肉跳,司機卻鎮定自若。

  尼泊爾人坐車更是讓人捏把汗。車子常常連門也不關,乘客經常在敞開的門口吊著,大半身子都露在外面。司機也瘋狂,駕駛室索性不要門窗。也許是交通條件使然,也許是天性喜歡冒險,年輕人喜歡一上車就爬到車頂看風景,唱歌彈琴,談戀愛。

  從號稱“喜馬拉雅山脈觀景台”、海拔2100米的納加闊特(Nagarkot),到“信徒之城”、海拔1400米的巴德岡(Bhaktapur),我們特意選擇了像當地人一樣坐一回車頂。約20公裡的蜿蜒盤山公路,汽車開得左搖右晃的,我們呼吸著印度洋吹來的新鮮空氣,欣賞著360度全景視野。一車頂滿滿當當的人,敲著鼓,唱著歌,很是愜意,非常拉風。汽車呼嘯著上坡與下坡,,異常過癮。最絕的是,售票員還可以從側面輕鬆上到車頂,逐個售票。車頂上前排的乘客,還時不時要撥開樹枝、避開電線。這是我一生從未體驗過的,感覺就像在奇特旺騎大象,我們簡直就是在“騎”著公共汽車馳騁呀!

  5

  優雅講究的校服文化

  尼泊爾並非處處是天堂。正如我們路上遇到的一位瑞士志願者所說的:道路是他20年前騎行尼泊爾時中國人修的,現在已塵土飛揚,年久失修。城市街道沒有一條像樣的,衛生狀況更是不容樂觀,電線如蛛網一樣雜亂無章,鄉村陸路交通欠發達。但就在這滾滾塵土之中,無論是窮鄉僻壤還是都會中心,總能見到面帶微笑、彬彬有禮、神採奕奕的學生。他們穿著筆挺的西裝校服和锃亮的皮鞋,打著整潔的領帶,三三兩兩,讓人眼前一亮。像詩人龐德說的:“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尼泊爾人的幸福,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的,無法掩飾。他們不僅自己覺得幸福,而且覺得下一代更幸福。尼泊爾重視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不論出身和門第,都可以接受到免費的國民基礎教育,直到高中畢業。尼泊爾共有各級學校3萬多所,在校學生6百多萬人,85%的學齡兒童上的是公立學校。這對於一個擁有2千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比例還是很可觀的。

  校方規定,學生必須統一穿校服,必修一門外語(盡管是口音很重的印度英語)。據說,統一著裝是為了防止學生受種姓制度影響而互相歧視。不管是學費、校服、還是校車接送,都是由政府買單。雖然公交車擁擠不堪,但校車卻非常規范,一人一座,從不超載。

  從學生踏進校門開始,校方就是按照紳士和淑女的標准來培養他們。尼泊爾的校舍環境很差,但學生校服卻是一流的,典雅的色彩組合,合體的剪裁,精心的做工,完美的搭配,明顯受英式傳統影響。上裝都是襯衫,秋冬套上英國風格的雞心領毛衣或毛線衣,有的打領帶或系領結,配白色或深色長統襪,女生穿著漂亮的裙裝,講究得就連辮梢上的蝴蝶結也不放過,讓人賞心悅目。

  在尼泊爾各地,我經常可以看見臉龐略黑卻穿得一絲不苟的學生們,或姿態優美地行走,或優雅地等車,或是快樂地走進低矮泥房的校舍。牽著孩子上學的母親穿著傳統紗麗,孩子無論多小,都著西裝或西裙。可見學生無疑是最受保護和重視的群體。這道校服構成的流動風景線總是刺激著我們的眼球和心靈。

  不記得是誰說的:高雅的服裝必然融合了高雅的思想和情懷,融入了人類對於自由、愛的深深探求。我以為這是至理名言。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未來怎麼樣取決於我們給了他們一個什麼樣的現在。

  ◎風物辭典

  尼泊爾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其余三面與印度接壤。國土面積約為14.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800萬,首都為加德滿都。尼泊爾人86.2%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尼泊爾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印度教與佛教在此和睦相處,並行不悖,人們往往同時崇拜兩種宗教的神,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是極為少見的。

  專題撰文/攝影 登圍牆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