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1日08:11 來源:福建日報
一提起養豬,特別是規模化養豬,很多人的印象是——臭氣熏天,污水橫流。
如果既能養好豬,又能零排放、環境好,豈不是兩全其美?
這樣的雙贏,如今已在福清下裡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實現了。實現的路徑是一項新技術——微生物發酵床生豬大欄養殖技術,由省農科院首創並在這個園區試驗成功。
走進下裡園區養豬場,記者首先感受到了大欄之“大”。
一般養豬場,會分割成一個個小圍欄,一欄約20平方米,養四五頭豬。而這裡不見小圍欄,但見上千平方米的圍欄裡,數百隻豬在墊料上或吃或睡,有些豬不時撒開腿在大欄裡“快樂”地奔跑追逐。
這正是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的魅力所在。下裡園區負責人彭世民說,這個項目總投資450萬元,是園區與省農科院的合作項目。2013年上半年開始試驗,去年底出欄第一批1500頭生豬,目前在養的是第二批。
通過微生物發酵,這個項目首先解決了令人頭疼的養豬污染問題,還能變廢為寶。
小豬進欄之前,最關鍵的是在大欄鋪上厚80-100厘米的用秸稈、木材下腳料做的墊料,並加入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生豬產生的糞尿全部排放在墊料上,工人每兩三天用推土機翻動一次,墊料中的豬糞降解菌,能高效地降解豬糞,抑制病原微生物,這正是無臭、無蠅、無排放的奧妙所在。”省農科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藍江林說。
“運用微生物發酵技術,不僅實現了環保養豬、零排放清潔生產,而且將原來的糞便廢棄物轉變成資源,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同時,由於豬生長在微生物環境中,抗病能力增強了。”省農科院院長劉波說。
三四個月后,這些與豬糞尿充分混合的墊料,成為生物基質的上佳原料。目前,園區正在建設自動化生物基質生產線,預計可年產2000噸生物顆粒有機肥,用於設施花卉、設施蔬菜、林業育苗等,經濟效益可觀。
廢料變肥料,養豬污染與豬糞循環利用的普遍性難題,迎刃而解了。
同時,自動化、機械化飼喂系統和實時環境監控系統的投用,讓大欄養豬的規模效應凸顯。
這個項目配套建設的自動化飼喂系統,通過電腦控制、管道傳輸,實現了定時定量喂食飼料,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一般來說,按照傳統養殖模式,年出欄1萬頭豬需要養殖工人20-30人,而微生物發酵大欄養豬,全過程隻需要1-2人,實現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化控制。”彭世民說。
實時環境監控系統,則讓豬“快樂”成長。記者觀察到,通過傳感器,牆上的大屏幕顯現著豬舍的實時溫度、濕度等數據,甚至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光照強度等數據。
“你看,現在豬舍內平均溫度27.3℃,平均濕度76.3%,符合要求。如果溫度過高,我們可以馬上啟動水帘系統自動降溫。濕度過大或過小,也能通過送風等手段調節。”彭世民說。
用工業化理念養豬,實現“設施養豬”,規模效益凸顯。但豬的品質如何?彭世民說,去年11月,福建農林大學有關專家曾到豬場專門做了對比檢驗,結果喜人。
據介紹,經過對比檢驗,發酵床豬的抗病免疫能力比水泥地豬平均提高24.30%,肌間脂肪提高38.88%,總膽紅素提高36.36%,血糖降低70%。結論是:發酵床豬抗病力強,死亡率低,運動能力強,肌間脂肪含量高,豬肉鮮嫩,品質好。
福清市委書記陳春光說,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這個項目已初現成效,實現了整體生產系統自動化、機械化、零排放,形成了節成本、控病害、無藥殘、產肥料的無公害養殖模式。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生物基質生產線和智能溫室大棚建設,利用有機肥種植設施綠色蔬菜,延伸產業鏈,產生更高的效益。
(來源:福建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