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09:07 來源:南方日報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細節,圖為園藝影視城一角。
在佛山文化地標祖廟旁,嶺南文化與城市化嫁接的成功建筑案例——嶺南天地的二期區域近日開放。而從嶺南天地往西行的西江邊上、西樵山旁,一條“佛山文旅街”也已日見雛形,它同樣將成為嶺南文化與現代城市融合的又一樣本。
■釋義
佛山文旅街。環西樵山腳而成,聚合嶺南建筑、水鄉、古村、書院而得。讀懂西部南海,從讀懂文旅街開始,從讀懂建筑開始。
■評論
讀懂西南海,從讀懂建筑開始
趙越
在今夏收視率第一的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中,有一組鏡頭至今仍不時在我腦海中盤旋回放:蔚藍的天幕中,當那座落在巴塞羅那市中心的聖家族大教堂,出現在航拍鏡頭中時,儼然猶剛一座從魔幻故事中穿越而來的傳奇建筑,奇偉的形態令人窒息而激動。這座刷新人類想象力的建筑,一定能讓所有親臨者永遠記住巴塞羅那這座城市。
同一節目中,同樣位於巴塞羅那的巴特略公寓,也以其奇幻和童話的風格,與聖家族大教堂一起,向全世界講述著這座西班牙名城的性格。而事實上,巴塞羅那也正因其眾多歷史建筑和文化景點,才成為眾多旅游者的目的地。
如果說聖家族大教堂、巴特略公寓是巴塞羅那文化最好的講述者,那麼嶺南文化的講述者在哪裡?當被問及這個問題,也許所有人都會和筆者一樣,把目光投向西部南海,投向西樵山。
南海西部沒有摩天大廈,但有凝聚著歷史人文傳承的一脈青峰。也許隻有站在嶺南先人曾經徜徉過的山水之間時,南海人乃至嶺南人,才更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源、文化和性格。而一系列事實表明,在認識到西樵山作為嶺南文化根源的意義后,南海早已經發現,對這塊意義非同尋常的土地必須另眼相看、特別對待。
那麼,嶺南需要西樵山做些什麼?建筑,將是答案的關鍵。法國著名建筑大師、北京法國駐華大使館新館設計師阿蘭·薩爾法提在中國演講和接受採訪時曾說,建筑是“一種文化的表達”,而不僅僅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載體。
在阿蘭·薩爾法提看來,建筑應該把歷史、傳統、文化和對未來的憧憬聯系在一起。但同時世界各地各大都市的建筑越來越趨於同質化,這讓人很難判斷自己身置何處。
事實上,所有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都要思考同樣的問題:千篇一律的高樓與商場、頻繁出現的洋快餐招牌與汽車飛馳的寬闊馬路,都無法承載沉甸甸的人文歷史。再花數年時間,南海人完全可以建設出媲美廣深的繁華都市街頭,但傳承千年的嶺南文化仍需另尋寄托。
西樵山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在山水之間,必須有新的建筑成為嶺南文化的表達,就如阿蘭·薩爾法提所說的,承載這裡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顯然,環繞西樵山而成的“佛山文旅街”,就是為此而生的一組建筑群落、一群文化講述者。
未來,也許有更多令人遐想的建筑加入到文旅街的行列當中。我相信,在那些讀懂西樵山的規劃者和建筑師腦海中,這條長街也許就像一首首充滿韻律的詞賦絕句。在文明長河的兩端,在茂林修竹、流觴曲水中,今天的南海人正憑借現代化的力量和歷史的傳承,與千載之下的嶺南先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當你聽到他們的吟唱,你會忘記這裡嗎?
讀懂西南海,從讀懂建筑開始。這些,就是西樵山要向世界講述的故事。
八易其稿的“南海會館”講好嶺南建筑語言是不變主題
周末的西樵山聽音湖邊,數十輛工程車穿梭來往,搬土運沙。位於南海西部片區的樵山文化中心剛剛動工,按照計劃,它將在2018年完工對外開放。建成后,該中心將集懇親會址、藝術殿堂、博覽場館等多種功能於一身。
“這是一次將嶺南建筑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的成功探索。”作為“南海會館”(后更名為“樵山文化中心”)設計方案評審團團長,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首先從建筑設計的風格上進行了點評。
為了達到作為全球南海人的“文化殿堂、精神祠堂”的追求,“南海會館”曾在全球征集設計方案,來自香港、台灣、上海和廣州的四家華人圈頂尖設計團隊帶來了5份方案,最終香港設計大師嚴迅奇帶領的團隊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團隊入圍終極評選。
“這兩個團隊的方案,都被明確要求必須以表現嶺南文化為核心,特別是西樵山文化。”宋春華說,無論最終誰勝出,都是嶺南文化、嶺南建筑語言的勝利。
兩份方案中,嚴迅奇的方案是以“桑基魚塘”為主題,形成一個既有嶺南文化氛圍,又具備生態和諧的水鄉建筑。何鏡堂方案則用了嶺南祠堂的元素,背山面水,建筑元素上融匯了佛山重要文化心理圖騰和民俗,如西樵文塔、祖廟牌樓、祠堂戲台等,用現代建筑手法力圖表現“唯一性”。
宋春華“揭秘”說,整個概念設計前后八易其稿,但嶺南文化一直是不變的主題。作為“最嶺南”的一座地標建筑,必須將這些嶺南文化的元素,通過建筑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最終,何鏡堂團隊由於結合南海的區域文化特色和時代特色,結合西樵山周邊自然環境,在市民投票環節,其得票率高於“桑基魚塘”方案而勝出。
“設計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在南海會館身上,把嶺南文化語言,翻譯為嶺南建筑的語言。”何鏡堂說。這位被譽為世博會“中國館之父”的嶺南建筑學派代表性人物認為,當前國內建筑界在盲目崇拜國外建筑與生硬照搬傳統之間,始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而“南海會館”的概念設計,很好地實現了這個平衡點。“例如西樵文塔、祖廟牌樓、祠堂戲台、八角宮燈、蓮花寶座這些元素並非照搬過來,而是在藝術層面上進行抽象化。整體方案是依據西樵山地形地貌以及南海當地建筑、民俗、觀音等文化量身定做的,其他地方不可復制,換言之,它是從西樵山腳下長出來的嶺南明珠。”
嶺南建筑“一條街”從追求城市綠化到文化的轉變
在南海會館動工的同時,聽音湖片區也一片繁忙景象。聽音湖片區的規劃設計,又是一次具有濃厚嶺南風的建筑設計探索。
以聽音湖片區為核心,周圍還密集分布著官山城區改造項目、嶺南文化苑、三湖書院、官山人家、嶺南水鄉水上旅游觀光試驗段、漁耕粵韻旅游文化園、國藝影視城、南海博物館等建筑項目。這一環繞西樵山腳而成的環形文化建筑帶,后來被南海區規劃為“佛山文旅街”。
“一開始,這條‘街’並不是刻意而為。”西樵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建設規劃局局長李耀茂介紹說,現在“街”上的這些項目基本上都是在2010年后陸續規劃開建的,有些已經完工,其余的也都計劃在2016年底建成。
在這些項目規劃依次推出之后,他們攤開地圖發現,這些項目剛好在西樵山腳呈帶狀分布。比地理位置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建筑風格和文化語言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佛山文旅街”是一條典型的嶺南
文化元素一條街,未來“街”上的嶺南建筑元素將隨處可見。
“街”北面的官山城區茶行街改造區域,為了保証改造建設中體現出原汁原味的“古韻”,將鑊耳屋、古巷道、老榕樹這些元素納入其中,整個茶行街都將呈現嶺南古村面貌。
在聽音湖片區水系紐帶吉水涌兩岸,未來將重現嶺南水鄉村落“橋-樹-市-埠”的記憶,形成嶺南傳統街巷庭院、天井、多進院落的園林式布局。粵劇、書院文化、民間手工藝、美食、武術等文化元素將實現與商業有機交融。
而在西樵山南,“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的“桑基魚塘區”將長出近萬棵桑樹﹔旅游園的河道還將連通聽音湖水體,游客可坐船一路游覽到聽音湖,並計劃貫通西樵、九江、丹灶三鎮水網。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