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工業崛起 園區經濟助力“小廣州”騰飛

2014年06月18日08:1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工業崛起 園區經濟助力“小廣州”騰飛

  連州堅持把工業園作為全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建設成為“粵、湘、桂三省區毗鄰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先地”。圖為民族工業園。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投資超37億元的建滔連州信息產業科技園。

  黃津 攝

推進技改實現精細化發展,納米碳酸鈣產品每噸達4000元。 曾亮超 攝

連州“兩礦”企業超100家。梁建輝 攝

清遠市首個風電項目、投資50億元建設的華潤新能源連州燕喜風電項目投產。

  ●文 南方日報記者 林曉瓊

  連州自古以來是粵、湘、桂邊貿中心、商品集散基地。抗戰時期因“戰時省會”五遷,一度成為廣東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被譽為“小廣州”。

  建市前,由於交通條件落后等原因,連州工業發展一度滯后。如何重塑“小廣州”輝煌?工業是關鍵。建市20年來,連州的工業發展實現了從弱到強、由小到大的華麗轉身。

  20年前,連州工業發展主要靠電機廠、水泥、飲料、煙草等,經濟效益不理想。如今,連州的非金屬礦基本取代了之前的水泥、飲料、煙草等,成為連州市的工業主打產品,2013年實現年產值9.5億元,同比增長15.8%,稅費收入8058萬元。

  20年前,連州沒有工業園,企業處於分散狀態,隻能居於農林、礦產、能源和人力資源重要輸出地的地位,難以在改革開放中分享到相應的經濟份額,全年(1994年)僅完成工業總產值7.75億元。現在,清遠民族工業園茁壯成長,初步實現園區與市區的產城對接﹔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7.47億元,工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

  成績的取得,緣於建市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連州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定位謀劃發展,大力實施“工貿興市”戰略,搶抓“雙轉移”的戰略機遇,以民族工業園、新塘產業園、家具產業園、“兩礦”產業園為主導的園區經濟漸成規模,工業園區化拉動經濟的引擎功能逐步凸顯。如今,連州已經從一個傳統農業大市發展轉變為工業化初級城市。

  未來,連州將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以產城融合為目標創新園區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繼續深耕兩礦深加工產業,做大做強食品加工和食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能源產業,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創新驅動、環境友好型工業,使連州從“優惠(投資)政策窪地”向“營商環境高地”轉變,建設成為“粵、湘、桂三省毗鄰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先地”。

  民族工業園擎起工業龍頭

  獲省政府同意申報省級產業轉移園,初步實現園區與市區的產城對接,到2018年預計工業產值達70億元

  建市初期,連州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起步,境內沒有工業園,企業處於分散狀態,整個工業產品中初級產品比重大,深加工產品、高技術產品比重少。

  工業是連州加快發展的希望,如何克服工業大項目少、上規模企業不多,經濟總量偏小等問題?為此,建市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連州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定位謀劃發展,大力實施“工貿興市”戰略,搶抓“雙轉移”的戰略機遇。隨著“工業園區化”的實施,連州掙脫了束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暢旺客流和物流,孕育了振翅高飛的能量,為主動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促進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對於連州而言,在園區建設方面,最具有坐標意義的,還是清遠民族工業園的挂牌成立。

  創辦於2008年的清遠民族工業園,總體規劃面積80多平方公裡,是全省唯一以民族命名的工業園區,由連州市、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共同開發建設,享受民族優惠政策,是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2013年,清遠民族工業園又獲得了省政府同意申報省級產業轉移園。面對新機遇,連州不斷促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持續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民族工業園定位為帶動輻射周邊地區發展的新型工業新城。

  如今,連州完成了民族工業園啟動區、新塘產業園、城西家具產業園“三園”整合,整體規模達91平方公裡,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2013年投入2.5億元推進民族工業園配套建設,興園路、創業大道、公園大道、工業大道路面工程基本完成,初步實現園區與市區的產城對接。簽訂投資協議項目87個,合同投資金額56.97億元。

  據介紹,到2018年,民族工業園總面積可達到15000畝,滿足項目建設用地需要能力明顯提高,工業產值達到7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工業園區新增投資億元以上企業50家,非金屬礦工業園新增投資億元企業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0億元。

  “中國非金屬礦加工基地”

  全市有碳酸鈣、硅灰石企業100多家,產品熱銷國內遠銷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稅費收入8058萬元

  1994年,連州工業發展主要靠輕工業,經濟效益不理想,工業發展主要靠電機廠、水泥、飲料、機械、造紙、制衣等工業。

  為加快工業發展,1998年,連州審時度勢提出了“工業立市”的目標,各類經濟成分並存的工業企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如今,連州的兩礦產業取代了之前的水泥、飲料、煙草等,2013年實現年產值9.5億元,稅費收入8058萬元,成為新的工業主打產品

  “兩礦”指碳酸鈣和硅灰石,儲量達600多億噸。面對600億噸石頭寶藏,連州“兩礦”發展路途曾經一波三折。上世紀八十年代,連州“兩礦”開發嶄露頭角,主要用於板材制作和填充料等,產品附加值低。以用於陶瓷領域的填充料為例,以前連州“兩礦”粗加工產品利潤低下,每噸價格隻有120元至140元,而精加工后每噸可達千元。

  為了“兩礦”產業科學發展,連州市引導相關企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精細化發展,規劃“兩礦”加工工業園,逐漸形成以西江、龍坪、星子、大路邊四個鎮為主的“兩礦”產業帶,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收到成效。

  目前,面對非金屬礦產品需求向高端產品傾斜的趨勢,連州市“兩礦”企業變粗加工為精細加工,實施原礦精選,引進礦物制品項目,形成非金屬礦產品下游產業鏈。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進行加工技術改造,實現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

  如今,連州市“中國非金屬礦加工基地”的稱號已實至名歸。全市有碳酸鈣、硅灰石企業100多家,產品除銷往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之外,還遠銷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品牌效應逐漸顯現,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興建於2009年的連州市凱恩斯納米材料有限公司是連州市第一家從事納米碳酸鈣加工的企業,其推出的納米碳酸鈣材料每噸價格高達2000元以上,最高端的產品甚至可達每噸4000元以上,價格是粗加工產品的近15倍。

  生態型資源型企業崛起

  清遠市首個風電項目、投資50億元建設的華潤新能源連州燕喜風電項目投產

  與此同時,連州結合本地特色,加快引進生態型企業和資源型企業,為連州工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建滔化工集團就是這類型的代表企業。建滔連州信息產業科技園於2003年11月興建,投資超37億元。累計至2013年,整個工業園總稅收為11億元﹔員工人數為1700人,其中本地員工佔80%,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尤值一提的是,近年來連州充分利用本地的生態優勢,大力引進生態型的新能源企業,成效初顯,新能源行業可望成為連州發展的新增長極。2012年5月5日,清遠市首個風電項目、投資50億元建設的華潤新能源連州燕喜風電項目開始發電。項目完成后年總產值預計可達15億元。

  ■數說變化

  

      分類

      年份  

      完成工業

      總產值

用電情況招商引資情況

      工業主要產品

      產量完成情況

工業園區
1994年7.75億元發電量3.08億千瓦時確定三個億元產值、超千萬元稅利的項目水泥25.56萬噸,飲料酒2538噸,碳酸飲料2822噸,刨花板產量1.8萬立方米
2013年67.47億元用電量9.58億千瓦時新引進項目52個,計劃投資總額80.55億元僅“兩礦”一項年產值9.5億元,稅費收入8058萬元以民族工業園、新塘產業園、家具產業園、“兩礦”產業園為主導的園區經濟漸成規模

  ■榮譽

  ●中國碳酸鈣之城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開發創新示范基地

  故事會

  香港永和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中國)總經理張勝譚

  優質服務

  讓企業放心發展

  提起來連州投資的企業家,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香港永和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中國)總經理張勝譚。提起他,不僅因為他是一位成功的商家,更因為他是一位熱心的慈善家。16年來,他見証了連州工業的發展,也用各種慈善行動為連州的發展添磚加瓦。

  1997年8月,張勝譚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連州。“那時候的連州還很窮,但山清水秀人情好,吸引了我在連州發展。”張勝譚說,一開始的時候,永和玩具廠隻有100多人,年產值800萬左右。“當時連州沒有高速路,從南海來到這邊要6個多小時,路上還經常堵車,企業也經常停電。”說起剛到連州辦廠碰到的困難,張勝譚首先想到的就是交通等配套設施的不完善。

  后來,連州實施“工業園區化”政策,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地域、交通優勢更加明顯﹔電力能源充沛,工業用電價格為省內最低﹔另外還有“兩礦”和旅游資源、宜居環境、低廉成本等優勢,為連州工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特別是連州對每一個企業項目成立了專門的“保姆”工作小組進行跟蹤服務,不僅贏得了口碑,更讓眾多企業選擇來連州發展。

  由此,連州永和玩具廠得到迅猛發展。2006年,該廠在原來的基礎上興建了第二期廠房,面積擴大了60多畝。2012年,該廠有工人3000多人,年產值超過1億元。張勝譚說,“是連州豐富的資源和優質的服務吸引我們逐年擴大投資,讓我們企業安心、放心發展。”

  伴隨著企業不斷壯大,張勝譚在連州的公益事業也越做越大。2006年以來,他共扶持連州106名貧困學生,助學款超過18萬元,援助7戶單親特困母親家庭建安居房超過15萬元。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