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時代先鋒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創新路上 追夢不止

記者 賀林平

2014年05月05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劉若鵬在演講。
  資料照片

這是一名年輕的科學家:25歲率領團隊成功研制出“隱形衣”,發表在《科學》雜志后引起轟動﹔27歲獲杜克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創建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並擔任院長﹔如今剛滿31歲,已率領頂尖研究院在超材料、智能光子等三大革命性創新技術上取得多項產業化成果的轉化,涵蓋航空航天、無線互聯和智慧園區等領域……他,就是劉若鵬。

“通知一下團隊的幾個人,晚飯后大家再碰一下!”“叫小吳把報送資料整理一下,明天早上送到我辦公室!”……眼前的年輕人,一頭黑發,幾分稚氣,布置起工作來,指揮若定、雷厲風行,頗有大將風范。

眼前的劉若鵬,跟照片中那個微胖、短寸頭的形象不同,發長三寸,臉也瘦了一圈。他自嘲地說:“沒辦法啊,每天工作14小時,忙到晚上12點回家,根本沒時間理發。”5月2日,他榮獲共青團中央授予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北京領完獎就馬不停蹄趕回深圳,一頭扎進研究院,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若問劉若鵬“是什麼激發了這群年輕人的斗志”,他會不假思索地蹦出兩個字:“夢想”。“夢想著中華科技的復興,夢想著探索未知的領域,夢想著改變人類的未來,這是我今天坐在這裡的唯一理由。”

學業有成 科技報國

“帶著成果回國,讓國家在超材料領域具有先發優勢”

初見劉若鵬,看上去的確很普通:個子不高,眼睛不大,貌不驚人,衣著普通,身材還有點發胖﹔成長在深圳一個普通家庭,讀小學、中學、大學,又出國深造,繼而回國創業,履歷看起來也是按部就班。

看起來普通的劉若鵬,卻有著不普通的經歷:就讀杜克大學期間,他攻關“超材料”領域,率領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隱形衣”,通過引導微波“轉向”,防止物體被發現,2009年發表后,引起學術界、公眾媒體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科學家實現了隱身衣。”另一世界頂級期刊《自然》如是報道。他甚至收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就職邀請。

就在科研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選擇回國。“我們在進入超材料領域時,連‘超材料’這個名字都沒有,即使在美國,它都是最新、最前沿的領域﹔而我們這幾個人就是這個領域的先驅。”談起4年前的那次選擇,劉若鵬感慨道,“如果我們帶著成果回國,那麼中國在這個高精尖領域,不但不輸於發達國家,還具有先發優勢。”

打定主意,他說服團隊裡另外4名主要成員一起回到深圳。在他們看來,原始創新最重要的是人,隻要團隊在一起,即使離開美國的先進設備和科研環境,回到中國一樣能夠做出成果。赫赫有名的光啟研究院從此誕生。“取名自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矢志‘為中華科技復興而奮斗’。”27歲的劉若鵬也成為國內最年輕的研究院院長。

他們回來后,在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境況下,白手起家,自主創業,從零開始,砸進身家性命,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有的同事,年紀越來越大,忙得沒時間要孩子﹔還有的,有了孩子,卻又流產了,到現在還懷不上。“是我把他們‘忽悠’回來的,我特別怕對不起大家……”

邁溝越坎 勤勉創新

“拿自己做實驗,給自己開刀”

每天,劉若鵬和伙伴們擠在20平方米的辦公室裡一起工作,忙到凌晨才回家﹔沒有實驗室,測試電磁波就得鑽到地下車庫裡……“我們不僅要研究,還要研究‘怎麼研究’。”劉若鵬說,比艱苦條件、超負荷工作更難的是對研究院運作模式完全“一抹黑”。“我們不僅是在科研成果力求創新,在運作機制上也創新,在創新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相當於拿自身做實驗,給自己開刀,看哪痛哪不痛。”

“我們原來仿照很多類似機構,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構和流程規范,最后發現不奏效,出不了東西。那段時間最難熬,研究院差一點死掉了。后來索性放手一搏,我說,‘拋開所有的制度、流程,我也不是院長,你們也不是那誰誰誰,大家就坐下來,頭腦風暴,一門心思解決問題。’那段時間,每天都討論到凌晨四五點,有那麼4個月的時間,技術難關終於被攻克了。”劉若鵬把此后形成的創新模式稱為“作坊式”。“對於原始創新來說,可能這種自由的、發散式的做法更有效,能把大家的頭腦‘爆發式’地激發起來。”

跟這些“坎兒”相比,劉若鵬覺得,這4年最困難的還是怎麼說服“創新鏈”,包括市場用戶、投資方去關注新技術、接受新技術。超材料的領域非常新,很多人不了解,而市場總是希望投資於可靠的、看得見“錢景”的項目。他坦言所做的大量工作,其實是“封裝”——將自己的研究用通俗化語言包裝出來,再向市場、社會推銷。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一定會回報舍得投入的人。短短兩年,這個留美年輕人將一個原來隻有5個人的研發團隊,發展成為擁有近300人的頂尖研究機構,以平均每周申請25項專利的速度,佔全球相關專利85%的成績,悄然成為世界超材料領域的引領者。目前,光啟團隊突破億級微結構超材料的設計制備,完成了億級微結構功能超材料的研發與制作。搭建超材料先進設計、制備及測試平台﹔開發了先進的超材料系統。劉若鵬還部署搭建了計算能力在國內進入百強的高性能計算中心,在美國時用3個月做出一個超材料微結構,現在30分鐘之內就可以做出百萬級別的超材料微結構,超材料的設計和仿真能力大大提高。

夢想為擎 矢志原創

“希望能有更多企業,靠‘原創’力量發展”

在科學家、創業者、夢想家這眾多的頭銜裡,劉若鵬還是最喜歡“夢想家”。用他的話說,從高中到現在10多年裡,創新的夢,從未“醒來”。事實上,整個光啟團隊一個共性:激情澎湃,干勁十足,講貢獻、講投入,不求回報,不氣餒、不退縮。“要進入這個行業,工作狂是基本條件。”在這裡從事3年多航空特殊材料研究的岳玉濤感慨道。在他看來,光啟更像是一個夢想家的俱樂部。大家因為夢想而相聚,在這裡一起抱團,實現自己改變世界、改變人類、改變未來的夢想。

雖然夢想的狂熱總不免遭遇現實的冷酷,雖然不少更加“實際”的人陸續離開光啟﹔不過,越來越多的人經過沉澱,選擇留下來,選擇了繼續“追夢”。不少人為了完成一項研究,常常會主動加班到晚上八九點,甚至不惜犧牲周末時間。

因為,不計功利、“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精神,始終是原始創新最需要的東西。劉若鵬認為,自己和早期創業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始創新、源頭創新。“早期,由於社會物資匱乏,各項技術滯后,創業者如果能讓國外不少現成的先進技術在國內落地,或者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再加上一些堅持,或許就能獲得成功。”

“而光啟的成功,比的是原創。”這個年輕人頭腦成熟而深刻,“光啟成立4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汪洋副總理等都來參觀過。對於一個4歲的企業來說,這是巨大的榮譽。我覺得,這些國家領導人來光啟,是在發出一種信號,那就是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企業,站在世界的潮頭,靠著‘原創’的力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05日 06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