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鬆柏圍人“九代不扶犁”

2014年04月09日19:5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鬆柏圍人“九代不扶犁”

鬆柏圍古村靜臥於繁華鬧市一隅,見証著世事滄桑、時代變遷。

  ■龍崗老故事

  鬆柏圍的歷史,寫在房廊縱橫的青磚鑊耳式山牆上,寫在圖畫吉祥生動的雕梁畫棟上,寫在至今仍可汲水自用的水井上,寫在村西那棵挺立百年的紅棉古樹上。

  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古村落。據稱平湖劉氏宗族乃漢高祖劉邦、三國蜀王劉備的后裔,因戰亂由中原南遷至平湖鬆柏圍等村。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村落,走出了原香港華商總會會長劉鑄伯,原荷中友好協會會長及原海牙商會會長劉偉林,原寶安縣委第二任書記劉伯剛等……

  清末民初,一些顯族大戶和商人在平湖建造“豪宅”。鬆柏圍的鑊耳式山牆青磚瓦房,從一個側面驗証了平湖民間關於鬆柏圍人“九代不扶犁”的說法。

  “藏龍臥虎”之地

  站在高處俯瞰鬆柏圍古村,隻見一棟棟有著鑊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有序地排列開來。房屋的建筑結構、造型、高矮大致統一,中間是窄窄的青磚小巷,整個古村呈廣府地區典型的梳式布局。

  鬆柏圍位於龍崗平湖街道平湖社區,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村民全部姓劉。譜載平湖劉氏宗族乃漢高祖劉邦、三國蜀王劉備的后裔,因戰亂自中原南遷先至福建,宋末元初由福建、江西遷徙至南雄珠璣巷,再遷至東莞莞城,經沙西丹竹頭,再至平湖開基。劉氏祖先來平湖后先在今大圍村開基,最多時居住有近500戶人家,后劉氏宗族人口持續繁衍,大圍發展空間受限,又向村左分立鬆柏圍以及新祠堂村,形成了平湖社區基本的自然村落。再之后,平湖劉氏又分立了白坭坑村、良安田村,另圩鎮及新南的多條自然村的劉氏都是平湖劉氏的后人。

  歷史上,平湖鬆柏圍素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左青龍是指村東面逶迤數裡的龍山和鳳凰山,清末民初靠村建有龍吟庵,右白虎是指西側的白虎頭村,人們都說平湖大圍、鬆柏圍村是“藏龍臥虎”之地。鬆柏圍原先與平湖大圍隻有一方水塘之隔,如今已融為一體了。

  當年,村口南面建有“門廈”(大門),建筑就像顯赫人家高庭大宅的門楣。在封建科舉時代,村中考得功名的人物很多,如曾以“父子歲拔”而譽滿文壇,清朝末年最后一代拔貢生、平湖鄉間教育的開拓者劉紫東,武舉人劉秀清及武秀才劉榖香、劉翔雲等。

  在平湖,劉氏族人世代耕讀,數百年來開拓經營,終於站穩了腳跟。平湖劉氏宗族曾涌現許多才俊賢人。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有香港華商總會會長、愛國實業家、慈善家劉鑄伯﹔在香港有打拼多年經商頗有建樹、愛國愛鄉的劉長佑、劉子元、劉德普﹔在歐洲有荷中友好協會會長、海牙商會會長的劉偉林。在家鄉有大革命時期的寶安縣委第二任書記劉伯剛,以及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共產黨員劉曼之、劉彭林等志士仁人,抗戰時期參加東江縱隊和中共地下組織的劉寶英三姐妹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劉鑑榮等一大批抗日志士。也有在大革命白色恐怖時期加入共產黨、后任紀劬勞學校和平湖中學校長、寶安縣僑聯主席劉仲德。

  清代廣府建筑范本

  “平湖”這個地名和鬆柏圍有很深的淵源,鬆柏圍村是平湖劉氏家族最早定居的地方之一。

  鬆柏圍古村數十棟100余間明清代建筑的結構布局基本都是三間兩廊式樣,中間是天井,兩側是行廊及廚房,正房三間,中間是廳堂,兩側是臥房,臥房上面有閣樓,放置雜物,廳堂設有神龕供祭祖先。最醒目的標志是棟棟房子頂部的鑊耳式封火山牆(當地人稱“茶桶耳”),山牆立面的窗戶開得很小,以達到防火防盜的功能。隨著時代變遷,清末民初一些顯族大戶和商人也逐漸建造這樣的大屋。鬆柏圍的鑊耳式山牆青磚瓦房非一般百姓家庭財力所能承擔,從一個側面驗証了平湖民間傳說鬆柏圍人“九代不扶犁”的說法。

  鬆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幾片,而且通常每條深巷二端都修有門樓,遇到外賊入村搶劫(俗稱“打明火”)或外敵入侵,可將門樓上木閘落下,關上巷門,村子便成為若干個堅固的防守體系。

  如今的鬆柏圍古村,隻有外來人員在此租住,本地人全部住進了現代化高檔物業小區——鳳凰新村。滄海桑田,風雨侵蝕,古村的建筑和環境已顯出幾分殘舊與逼仄,但幾十棟鑊耳式“官房”的一磚一瓦,花廳和新廳仍未褪色的木雕石雕,以及壁畫、書法,卻在訴說著這裡曾經不同尋常的過往。也許不久的將來,鬆柏圍古村也難逃拆除舊改的命運,但對平湖劉氏后人來說,那裡有著永難抹去的原鄉記憶,有著代代講述的宗族榮光。

  文/圖: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張東方 通訊員 李建國 陳建平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